總結:
1.塞利尼索已經實現商業化,在韓國去年12月已經獲批,今年陸續會在澳大利亞、臺灣香港新加坡獲批,過去四年公司實現20多個IND,管線15個,10個擁有全球權益,8個自主研發,最近BMS通過收購成爲我們股東之一,大概佔比4%左右;當前塞利尼索正開展十個適應症的研究包括3個全球權益的研究;
2.管線上,101是公司的PDL1/4-1BB雙抗,也公佈了臨牀前的數據,有BIC的潛力,目前澳洲臨牀I期,美國IND,大陸IND也很快會獲批,010目前跟BMS有一些合作在進行中,新靶點也已經公佈,041靶向Axl-MER,032LILRB單抗,亞太權益的策略比較有差異性,不單單跟隨合作夥伴做,公司自己也開了T細胞、NK細胞淋巴瘤等中國的臨牀;今年大家比較關注的CD24也會進入臨牀;PDL141bb在臨牀前猴子試驗中沒看到肝臟毒性,在肝細胞會表達,公司的設計可以避免;最後,CD73公司是國內唯一一家小分子進入臨牀,全球在第二集團,口服制劑,在澳大利亞很快能開展臨牀。此外ERK1/2因爲和Kras處於同一條通路,未來會採取聯用方案,會在22年進入臨牀;
3.塞利尼索現在是唯一一款也是全球收款XPO1抑制劑,現在在MM跟DLBCL兩個適應症,作用機制是在覈膜上,抑制抑癌蛋白的輸出。作用是廣譜的,未來適應症擴展空間很大,因爲作用機制和其他腫瘤藥不同,協同性很強。美國塞利尼索有三個適應症獲批,有兩個骨髓瘤適應症,末線,均被美歐中指南錄入。國內市場未來潛力很大,具體需要關注公司商業化的開發。
Q&A:
Q:梅博士當初創業時候是如何同Karyopharm建立的合作關係,爲何選擇XPO1作爲主要資產?
梅博士當初離開CELGENE去創業,是得到老東家的支持的,17年CELGENE和百濟做了第一個合作,把來那度胺、鉑馬度胺和其他的一些產品在中國大陸的商業化給與百濟,當時梅博士就參與到選擇大陸合作夥伴的事情上面,CELGENE最重要的產品就是來那度胺,全球大概110億左右,佔到CELGENE60%的銷售,主要適應症就是MM(多發性骨髓瘤),所以我們團隊對MM是非常熟悉的,梅博士當時就已經發現XPO1在這個領域,17年創立徳琪醫藥以後,都是雙軌策略,BD加自主研發,因爲自主研發時間肯定比較長,那引進是能夠讓公司快速建立團隊,在時間上會快很多。
BD上我們看了400多家公司了,XPO1是18年引進的,當時對這個產品能不能獲批都是沒有共識的,我們就是在18年到了Karyo總部,梅博士看了所有DATA後,判斷這個藥能夠批下來,確實最後也證明是對的。當時看到XPO1和很多藥聯用都有非常好的效用。
另外一個BD考慮的因素是,一個藥拿到中國的前景有多大,那我們對國內的血液腫瘤市場是非常看好的,我們知道大陸MM生存率相較美國是非常短的,大概一半左右,這個市場還是在早期階段,因爲我們看到過來那度胺在美國的成長,病人是需要長期服藥的;
第三點我們看重的的是適應症環境,現在有潛力的靶點大家都在搶,像PD-1PDL1,但是我們18年選這個,做得人不多,競爭不多,結果就是享受大陸獨有市場。
Q:大家關注塞利尼索的銷售情況,請問截止21年底,通過海南博鰲銷售的一個患者數是怎樣的?對患者有沒有具體的統計是治療MM還是DLBCL,以及患者治療線數是怎樣的?
我們現在已經有超過1000個患者在大陸以及香港用過塞利尼索了,病人中兩個適應症都有,從這段時間也看出來美國和中國在剛開始商業化時的差異,第一就是美國頭兩年的商業化其實也不是非常順利的,因爲一開始拿到的適應症是Xd方案,每週兩次80mg,這是一個絕對末線的方案,比較難治,到20年2線Xvd方案獲批,100mg每週一次,但是商業化上大家已經有了Xd方案的第一印象,所以商業化也是通過最近半年時間才做起來,銷售纔回到正軌。那在中國這邊,第一,基本沒有人用Xd方案,因爲一開始已經意識到相對XVd方案都沒有那麼好,但是像SPd、SKd、SDd這些聯用方案已經得到非常好的反饋,醫生也已經意識到最佳的用藥方案肯定不是一週兩次,這個都是我們和醫生充分溝通,讓我們避免走彎路,基本上未來都是聯用方案,目前已經進了各地區的指南了,有了很好的支持,我們很有信心MM適應症的商業化上會和美國不同。
第二點,我們除了MM,淋巴瘤我們看見用量也比較多,T細胞淋巴瘤在中國大陸是一個比較高發的適應症,相較美國人羣高好幾倍左右。包括他也是一個用藥比較少的適應症,最近也公佈了一些數據,我們看見大陸醫生對無藥可醫的人羣裏用了塞利尼索
然後目前超過90%的適應症是在MM上,美國DLBCL是還沒有起來的,但我們在大陸的開發上很大一部分是淋巴瘤的患者,這是和美國很大的一個不同,我覺得絕對數量1000多個患者已經是多了,但是更重要的是看到中美差異,中美專家對塞利尼索的態度是非常不同的,第二個是讓在商業化之前已經用過塞利尼索的一些反饋和經驗,會跟其他的專家去分享一些真實世界的數據。
Q:我們上市的進展,定價策略?是否今年藥參與醫保談判?
定價我們有很多benchmark去參考,目前拿MM二線是重點,22年guidance大概是1.8到2億人民幣
Q:DLBCL有很多在研管線,包括細胞治療?怎麼看競爭問題和XPO1未來地位?
MM都是需要經過多線治療用不同的藥,細胞治療雖然ORR好了,但還是有非常多復發患者,那這些復發患者再用XPO1依然有50%的ORR,雖然患者比較少,但是也看見了效用,他的作用機制和現有的是完全不同,塞利尼索其實不是和這些不同治療方式去競爭,更多是聯用發揮協同效應關係
國內MM生存率非常低,比美國接受的治療差很多,隨着病人生存時間越長,他需要用到的藥就越多,因爲MM就是容易復發,一旦復發基本都是要換藥。XPO1是提供了換機制的選擇。第二就是像來那度胺、硼替佐米、卡非佐米這些基本都是聯用的,XPO1也是爲這些聯用提供了一個很好的選擇,所以我們覺得本身不是競爭關係。
而且像MM在美國其實並不是一個發病率非常高的適應症,但是來那度胺賣了100億,就是因爲病人用藥時間長,所以國內市場還是很大的,和各種藥聯用ORR都非常好。DLBCL也差不多,都是以聯用方案爲主。
Q:能否介紹一下CD73?大分子還是小分子開發方面有怎樣的考量?
現在大部分企業都是做大分子,大家對這個靶點也很關注,主要最近阿斯利康報了一些數據,比較令市場興奮,我們看到大部分CD73抗體都是有鉤狀效應,所以我們覺得小分子CD73優勢是比大分子要明顯,沒有鉤狀效應。第二能夠比大分子更能抑制CD73,小分子的競爭環境也沒有那麼激烈。我們的策略是在澳洲很快開展臨牀,然後大部分CD73都是聯用,我們在臨牀前在單藥上看到療效,所以我們I期臨牀會做單藥爬坡,但是未來聯用前景很大,所以我們很快也會開啓Combo的爬坡,我們的是口服,所以依從性上也會有優勢。
管理層總結:最近Biotech是比較波動,我們是一家已經有產品上市的公司,我們已經過了這個坎,我們的商業化價值也還沒有完全體現出來,我們的定位差異化是很明顯的,臨牀開發策略也是瞄準全球,我們從一開始的臨牀開發就是這樣。最近出海是一個很大課題,對我們來說問題不是出海,因爲一開始佈局我們就在海裏,感謝大家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