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正在浏览的是香港网站,香港证监会BJA907号,投资有风险,交易需谨慎
中信证券:风、光、氢、无人机等领域推升需求,高性能碳纤维国产替代加速
格隆汇 11-30 09:12

本文来自格隆汇专栏:中信证券研究,作者:李超 陈旺 张柯

受益于下游应用领域的多维发展与渗透率的提升,预计风、光、氢、无人机等领域将合力推升2025年全球碳纤维需求至26.0万吨,对应2022-2025年CAGR达23.5%。碳纤维全球供需缺口在中长期维度下料将持续存在,预计2025年达2.5万吨。随着我国碳纤维技术与产能瓶颈的突破,预计2021-2025年碳纤维国产量CAGR将达42%,高性能碳纤维的国产替代将持续加速。首次覆盖碳纤维行业并给予“强于大市”评级。

概况:碳纤维发展受“高性价比”和“高性能”双驱动,产业链中游是核心。

聚丙烯腈(PAN)基标模碳纤维是市场主流,在大丝束高性价比、小丝束高性能双驱动下,当前大、小丝束全球需求相当。碳纤维产业链覆盖广,包含从原油到终端应用的完整制造过程,其中,中游是核心环节:

1)原丝是生产高品质碳纤维的关键,其成本约占碳纤维生产成本的51%,原丝制造壁垒在于聚合,一步法和两步法的选择需要综合研判;

2)碳纤维生产的核心在于预氧化;

3)碳纤维复材成型工艺的选择,必须同时满足材料性能、产品质量和经济效益等多种因素;

4)原丝、碳纤维、复材环节设备要求高。

需求:预计风、光、氢、无人机等领域将推升2025年全球碳纤维需求至26万吨。

随着碳纤维在众多下游应用领域渗透率不断提高,我们预计2025年全球碳纤维总需求将达到26万吨,其中:

1)风、光、氢三大新能源领域有望达13.3万吨,其占2025年全球碳纤维总需求的比例分别为30.7%/14.1%/6.2%,对应2022-2025年需求CAGR分别为25.8%/48.2%/25.7%,风电仍是推动碳纤维需求增长的第一力量;

2)航空航天领域有望达3.4万吨,其中无人机是推升碳纤维需求的新兴力量,我们预计全球无人机领域碳纤维需求有望从2022年的0.47万吨增至2025年的1.47万吨,对应2022-2025年CAGR为45.8%。

供给:高行业壁垒与集中度下2021年我国碳纤维产能跃居世界第一,2021-2025年碳纤维国产量CAGR有望达42%。

中长期维度下,碳纤维供需缺口或将持续存在,我们预计2025年全球缺口达2.5万吨。国产碳纤维型号已成功覆盖T300级至T1100级、M35至M65 级,实现了对日本东丽主要型号的对标,部分型号抗拉强度、拉伸模量、延伸率等性能指标甚至更优。2021年我国更是首次超越美国以6.34万吨运行产能跃居世界第一,未来全球预计将迎来中国盛宴。我们预计2021-2025年碳纤维国产量CAGR将达42%,2022年有望成为国产量超越进口量的首年,碳纤维国产替代有望加速。

展望:预计2023年我国碳纤维市场价将弱调整,T700级及更高性能的12K及以下丝束规格供应商经营比较优势将凸显。

我们预计2023年我国碳纤维主流市场参考价为:1)T300(12K)120-150元/kg,降幅4%;2)T300(24/25K)110-140元/kg,降幅7%;3)T300(48/50K)100-130元/kg,降幅7%;4)T700(12K)200-250元/kg,降幅2%。我们预计2022年较于2021年新增产能中,小/中/大丝束投放占比分别为40%/7%/53%,至2025年,其占比更是分别被拉至25%/8%/67%,在碳纤维产能投放冲击下(以大丝束扩产为主),T700级及更高性能的12K及以下丝束规格供应商承压更小,经营前景更广阔。

风险因素:

行业产能扩张超预期;上游原材料价格大幅上涨;碳纤维在下游领域的渗透率提升不及预期;国产化不及预期。

投资策略:

中长期在碳纤维制造应用多维发展背景下,1)碳纤维渗透率持续提升、2)碳纤维需求持续放量、3)碳纤维供需缺口持续存在、4)国产碳纤维实现与海外产品全方位对标,国产替代加速,这四大趋势均将对国产碳纤维市场增长给予强力支撑,预计将驱动2021-2025年碳纤维国产量CAGR达42%,行业景气度有望持续向上,同时碳纤维企业盈利有望持续增长。我们首次覆盖碳纤维行业并给予“强于大市”评级。

关注uSMART
FacebookTwitterInstagramYouTube 追踪我们,查看更多实时财经市场信息。想和全球志同道合的人交流和发现投资的乐趣?加入 uSMART投资群 并分享您的独特观点!立刻扫描下载uSMART APP!
重要提示及免责声明
盈立证券有限公司(“盈立”)在撰写这篇文章时是基于盈立的内部研究和公开第三方信息来源。尽管盈立在准备这篇文章时已经尽力确保内容为准确,但盈立不保证文章信息的准确性、及时性或完整性,并对本文中的任何观点不承担责任。观点、预测和估计反映了盈立在文章发布日期的评估,并可能发生变化。盈立无义务通知您或任何人有关任何此类变化。您必须对本文中涉及的任何事项做出独立分析及判断。盈立及盈立的董事、高级人员、雇员或代理人将不对任何人因依赖本文中的任何陈述或文章内容中的任何遗漏而遭受的任何损失或损害承担责任。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证券、金融产品或工具的要约、招揽、建议、意见或保证。
投资涉及风险,证券的价值和收益可能会上升或下降。往绩数字并非预测未来表现的指标。
uSMART
轻松入门 投资财富增值
开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