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正在瀏覽的是香港網站,香港證監會BJA907號,投資有風險,交易需謹慎
中信建投:海外輸出通縮,出口新的競爭力

本文來自格隆匯專欄:中信建投宏觀固收黃文濤,作者:黃文濤、錢偉

年初以來市場普遍認為出口將出現明顯回落,出口超預期的現實,提示我們一定有一些被忽視的新邏輯,和錯誤的舊想法,而這些與滯脹的特殊背景息息相關。滯脹與衰退系列第四篇,我們將探討出口的競爭力問題。

一、滯脹背景下:輸出通縮的能力對出口的重要性上升

滯脹背景下,海外需求邊際上在走弱,表現在出口數量顯著不敵出口金額。市場對出口的擔憂,主要來自滯脹和衰退背景下外需的下滑。實際情況也確實如此,從不變價或者數量的角度看,外需和出口的動能已出現明顯的衰減信號。美國方面,居民實際消費增速從去年底的7%降至今年2季度的2%,商品部分實際增速在2季度更是出現-3%的同比萎縮。我國出口產品按照數量衡量,機電相關的眾多產品負增長幅度均接近兩位數。但是,通脹背景下價格起到的貢獻越來越大。美國居民消費的名義增速仍高達8.4%,商品部分也達到6.4%。我國手機、集成電路等商品的出口金額增速仍實現正增長。

因此,目前出口的核心矛盾更在“脹”的部分,而並非“滯”,貿易對價格的敏感度大幅上升,哪國出口商品的價格優勢更大,將獲得競爭力。目前的貿易競爭中,訂單萎縮可能仍是一個大方向,此時價格的優勢更明顯,在分析我國出口產業鏈的競爭力時,除了傳統的視角,需要增加通脹的維度。

中國和東盟處於通脹的窪地和貿易順差的高地,輸出“通縮”的能力可能是現階段保持強勢出口的核心競爭力之一。過去一年多時間,中國和東盟的在全球的貿易份額都在上升,並且是為數不多能夠保持穩定貿易順差的國家或地區,因此不能用我國蠶食東盟的簡單邏輯去解釋。2022年初以來數據顯示,我國與東盟眾多國家都保持着非常低的通脹水平,而歐美的通脹則一發不可收拾,與此同時我國與東盟也維持着強勢的貿易地位。結合上面的分析,我們猜測,低通脹的國內環境,使得我們能夠通過出口向海外輸出通縮,這是歐美對抗通脹的有效、甚至不多的途徑。國內通脹控制的越好,同等條件下出口的優勢將越大。

今年以來我國和東盟出口美國商品的價格漲幅遠低於其他地區,側面驗證國內低通脹能夠帶來出口方面的價格優勢。上半年,美國國內CPI平均漲幅超過8%,PPI漲幅超過10%,生產和消費的成本惡化嚴重,美國自華進口的商品價格加權漲幅僅有4%左右,自東盟進口的漲幅也只在5%附近,顯然進口替代國產的邏輯非常通順。與此同時,歐盟和其他發達、發展中經濟體的出口價格漲幅遠超我們,韓國、新加坡、拉美地區漲幅甚至達到10%以上,比美國本土物價漲幅更高,相比中國和東盟劣勢明顯。

美國進出口價格分化嚴重,成本考量的重要性上升。上述邏輯存在一定不同口徑的瑕疵,那麼從同一口徑上看,美國進口和出口價格在歷史上基本是一致走勢,但去年以來分化明顯,今年未見好轉。出口價格漲幅較大意味着美國國內生產成本的高昂。

中國和東盟等國家地區的輸出通縮能力,主要來自對PPI衝擊的抵禦能力,中國在其中可能發揮着最關鍵的作用。儘管我們和東南亞國家的CPI漲幅有限,但實際上都暴露在全球的供應鏈衝擊和能源價格上漲的壓力下,數據顯示中國、韓國、馬來西亞等國的PPI漲幅程度與美國差異並不大,但PPI向CPI傳導並不通暢。

國內方面,上中游行業價格存在一定的管制和補貼措施,同時供應鏈和和人力資本優勢能夠對沖部分成本衝擊,使得海外的輸入性通脹壓力無法完全傳導至終端產品。例如我國電價等能源價格並非完全市場化,交通運輸價格也有一定管制,製造業實際上享受了一定的成本端保護。此外,我國供應鏈在疫情後損失不大,勞動力素質高、吃苦耐勞,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對沖上游的輸入性通脹。

東南亞等國是我國的成品油等原材料和中間品的主要輸出地,產業鏈位置決定了其可能也間接享受到了我國控制通脹的紅利。例如,我國加工後的汽油基本都銷往新加坡、印尼、菲律賓等地,越南進口中間品的主要來源便是我國。因此,某種程度上,東盟可以看做是我國國內中下游產業鏈的一種延伸,因此也間接享受了我國抵禦能源衝擊的紅利。

因此,下半年國內通脹的整體控制、尤其能源領域供需的合理安排,可能事關出口競爭力。

二、能源危機中:歐洲的生產能力進一步下降,中國繼續替代

7月對歐盟的出口增速大幅改善,歐洲能源和生產矛盾可能促使對中國進口的依賴度上升。歐洲高通脹的壓力有着不同於美國的邏輯,除了內部經濟滋生的漲價問題外,外部政治影響的擔憂更為嚴重。歐洲各國對俄羅斯的能源依賴度非常高,一旦天然氣出現斷供,德國等工業生產將出現毀滅性的打擊。相比終端消費需求具備韌性,生產供應一旦崩塌將會迅速完成,疊加我國港口運營在二季度受到過疫情的干擾,不排除歐洲提前下單,對沖潛在的下半年的供應風險。從製造業PMI的走勢看,歐元區在疫情後一度反彈幅度最高,但最新7月數據已降至發達經濟體中的最低水平。7月我國對歐盟的出口增速接近25%,是4月以來新高(同期美國增速出現下降),搶佔歐洲份額的邏輯或繼續演繹。

三、衰退預期內:美國消費是最後倒下的那個,商品貿易有韌性

衰退停留在預期和領先指標,現階段美國消費仍然有韌性;高通脹的負反饋集中在聯儲加息帶來的大額消費和投資的間接影響;這樣的經濟結構特徵對於商品貿易不算全面利空。我們在此前報吿《高通脹的負反饋,為何還沒到》中,強調了在衰退期間的需求回落和衰退前的負反饋是兩個量級,目前衰退尚未到來,消費和就業作為週期滯後指標,仍然有一定韌性。相比直接的高通脹對消費的負反饋較為輕微,聯儲加息帶來的利率上升抑制效果在短期更為快速。今年上半年,對利率敏感的大額消費到相關住宅、設備投資,均很快出現較大下行,是連續兩個季度GDP環比負增的主要拖累,而消費相對投資更為穩健、普通消費相對汽車更為穩健,高頻的零售名義增速在7月不降反升。

四、傳統框架裏:中國製造業的競爭力仍不輸越南等國

中國在機電產品、傢俱家居等傳統優勢部門的貿易競爭力持續加強,越南在高科技行業不具備抗衡的實力。除了上述高通脹環境下的特殊競爭力,常規衡量制造業出口競爭力的指標來看,中國在近些年依然保持優勢。例如,比較優勢指數顯示,中國在機電產品和傢俱家居等部門的出口競爭力極強,且過去十年並沒有出現惡化的情況,越南在機電產品方面競爭力下降,只在傢俱等科技含量較低的部門維持強勢。從整體格局看,我國在製造業行業具備明顯的比較優勢,而上游能源和初級產品則不是強項。

越南在產業鏈上是中國的延伸和補充,集中在低附加值環節,且大量依靠中國製造業為其提供原材料和資金,短期內不必過度擔憂其蠶食我國出口份額。近年來,市場還非常擔心我國製造業訂單外流的風險,尤其是越南等國的崛起。但實際上,越南更多和我國產業鏈形成互補,而非替代,關注以下特徵事實:

(1)中國和越南在全球出口份額多數年份呈現同增同減的特徵,並沒有此消彼長的替代屬性,例如2018和2019年沒有出現中國份額大幅下降,2020年也沒有出現越南份額萎縮;

(2)2018年後,中國對美出口份額下降、越南對美出口份額上升、以及中國對越南出口加速同時發生,並且越南對其他地區(類似歐盟)的出口增長乏力甚至倒退,我國對歐盟、一帶一路等全面增長,説明越南替代中國在美份額更像是被動為之,其並不具備和中國在全球競爭的實力,實際上是中國繞道越南出口美國的一種主動策略

(3)越南出口產業鏈的中間品大量依賴從中國進口,我國實際上是將最終加工的低附加值環節讓渡出去,整體產業鏈的份額並未系統性喪失。

(4)越南出口產業鏈的產能投資,大量依靠外資,本土難以形成完整上下游佈局,中國資本大量參與其中,部分訂單的外溢系國內廠商行為。

五、結論和啟示:短期出口走勢應輕邏輯重數據,國內政策更有定力

出口走勢處在短期利好和長期利空夾擊中,精確拐點判斷非常困難,建議下半年跟蹤高頻數據為主,邏輯演繹為輔。出口自2020年新冠疫情以來,屢超市場預期,新邏輯層出不窮。2020年海外供應鏈受損國內搶佔全球份額,2021年美國財政補貼居民消費爆表,2022年高通脹帶來名義增速的支撐,如今外需的韌性、輸出通縮的重要性可能又被忽視。儘管衰退大方向明確、出口遲早會歸於回落,但準確時點已經被證明難以判斷。因此,我們建議短期維持出口強勢的判斷,下半年緊跟高頻數據,在明確回落前不輕言拐點。

出口繼續為內需蓄力爭取時間,政策更加有定力,下半年刺激力度不宜高估。政治局會議對下半年政策定調較為中性,增量政策涉及較少,存量政策用好用足。出口強勢將助力託底經濟,為國內消費的恢復、疫情的防控爭取時間,預計刺激力度有限,經濟將會穩步復甦。

市場方面,不同於傳統週期下的邏輯,出口短期強勢或更利好債券。歷史數據顯示,出口走勢多數時候與經濟週期正相關,經濟整體走強,對於債市偏不利,股市則獲益於盈利的樂觀和出口產業鏈的強勢。但本輪週期具有特殊性,正常最具穩定性的消費因為疫情衝擊大幅走弱且恢復節奏存疑,政府投資保持定力,經濟整體和出口出現明顯分化,對股債的含義也異於傳統情景。整體盈利不樂觀,出口產業鏈受制中期衰退擔憂不敢做多,債市反而有利。

風險提示:全球通脹超預期,聯儲加息超預期

關注uSMART
FacebookTwitterInstagramYouTube 追蹤我們,查閱更多實時財經市場資訊。想和全球志同道合的人交流和發現投資的樂趣?加入 uSMART投資群 並分享您的獨特觀點!立刻掃碼下載uSMART APP!
重要提示及免責聲明
盈立證券有限公司(「盈立」)在撰冩這篇文章時是基於盈立的內部研究和公開第三方資訊來源。儘管盈立在準備這篇文章時已經盡力確保內容為準確,但盈立不保證文章資訊的準確性、及時性或完整性,並對本文中的任何觀點不承擔責任。觀點、預測和估計反映了盈立在文章發佈日期的評估,並可能發生變化。盈立無義務通知您或任何人有關任何此類變化。您必須對本文中涉及的任何事項做出獨立分析及判斷。盈立及盈立的董事、高級人員、僱員或代理人將不對任何人因依賴本文中的任何陳述或文章內容中的任何遺漏而遭受的任何損失或損害承擔責任。文章內容只供參考,並不構成任何證券、金融產品或工具的要約、招攬、建議、意見或保證。
投資涉及風險,證券的價值和收益可能會上升或下降。往績數字並非預測未來表現的指標。
uSMART
輕鬆入門 投資財富增值
開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