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美債利率進一步上行,中美利差大幅縮窄,目前2年期中美利差已經倒掛將近30BP,10年期中美利差也只剩下3BP,離倒掛只有一步之遙。從自然利率來看,美國貨幣政策還是太寬鬆,美聯儲當前還是太「鴿」派,未來可能更加「鷹派」,美元和美債利率大概率仍會維持強勢。中美利差的縮窄和倒掛會帶來哪些影響?尤其是對國內的貨幣政策和資產是否帶來衝擊?本篇文章重點討論這些問題。
當前中美1年期國債利差僅剩下26BP,而在去年的時候還有200BP以上;2年期國債利差已經出現倒掛,且倒掛的幅度達到27BP,去年的時候還有200BP以上的利差;美國10年期國債利率已經大幅上行至2.72%,中美10年期國債利差只剩下3BP。
一般來說,利率是一個經濟體宏觀基本面的重要體現。短債利率很大程度上受到央行政策利率或政策利率預期的影響,例如1-2年期美債利率和美國聯邦基金利率、加息預期的相關性很高。近期美國短債利率的大幅上行,主要是市場對美聯儲加息預期不斷提高的結果,今年全年的加息預期在短時間內從7-8次已經提高到了將近10次。
中長債的利率很大程度上受到經濟的中長期實際增長、通脹、貨幣政策走勢的影響,而中長期貨幣政策走勢又取決於中長期經濟、通脹,所以歸根到底,利率是經濟基本面走勢的集中體現。中美利差的倒掛,反映的是經濟基本面的背離。
關於美國的基本面變化,我們在過去的兩年裏發佈了大量的專題報告,例如去年2月份的專題報告《歷史上最快的美國復甦:通脹會有多高?》,解釋了爲何美國的經濟復甦會非常快。上個月的專題報告《40年未見的美國高通脹:8次加息夠不夠?》對美國經濟的近況做了更新。
總結來說,過去兩年裏,面對新冠危機,由於超大力度、超強速度的貨幣政策刺激,美國經濟沒有陷入債務通縮,居民和企業的資產負債表不僅沒有受損,反而受益。再加上直接「發錢」的政策,美國居民收入不降反升。在新冠疫情的影響逐漸減小後,需求大量被釋放出來,經濟迎來修復。
根據紐約聯儲公佈的美國周度經濟指數,最新一週美國經濟增速已經達到4.8%,如果剔除基數看平均增速,美國最近8周的平均經濟增速也達到了2.3%,已經比正常的水平還要高。考慮到通脹影響的話,美國名義GDP增速在去年四季度已經高於正常水平。
儘管加息、縮表等貨幣收緊操作可能會使得美國經濟實際增長有所走弱,但當前其政策的第一目標是控制通脹,美聯儲不得不更快的收緊貨幣政策。美國經濟需求端較爲強勁,而勞動力的供給端恢復偏慢,突出體現在勞動力參與率仍然比疫情之前低了1個百分點以上。也就是說,部分居民經過疫情後,沒有迅速回到勞動力大軍去尋找工作。但是勞動力參與率是個長期變量,而貨幣政策是短期變量,如果未來一年、兩年仍然有很多人不願意回來工作,難道美聯儲就要一直維持貨幣寬鬆、刺激需求,等待這些居民回來嗎?顯然不能。
通脹不會自然回落,美聯儲必須對短期內需求遠遠快於供給的狀況做出反應。去年在美國通脹壓力已經較大的時候,美聯儲曾期待通脹能夠自己回落,沒有採取加息操作。但今年發現通脹不僅沒有自己回落,反而還加速上行了。截至2月份,美國核心CPI環比已經達到0.7%,1月份也是0.7%,而在疫情之前每個月平均漲幅還不到0.2%。所以美國通脹並沒有要減速的意思,美聯儲必須更快的加息和縮表,來打壓通脹和通脹預期。
從實際利率的角度看,當前美國1年期實際利率爲-5.4%,基本上創下了歷史最低水平。而隨着經濟實際增長的恢復,美國自然利率可能已經回升到了1%附近。這就相當於,一個1%正回報的項目,融資的成本竟然低到-5.4%。這說明即使市場已經「PRICE IN」了美聯儲的收緊預期,但當前美國的貨幣環境還是太過於寬鬆,美聯儲的加息節奏還是太過於「鴿派」,必須要更快速度的收緊貨幣政策。
受到經濟恢復、加息縮表的推動,美國各期限的名義利率都出現大幅上行,但目前還是偏低,仍有進一步上行空間。當前美國短債實際利率還是大幅爲負,10年期實際利率雖然有回升,但仍在-0.15%的負值區間,從實際利率角度看,美國名義利率還是偏低。往前看,我們認爲美國各期限的名義利率可能都會突破2018年四季度的高點,畢竟當前的經濟要好於2018年,通脹已經接近70-80年代的水平。所以美國1、2年名義利率可能會突破3%,10年期名義利率也可能站到3%上方,甚至繼續上行。
關於中國國債利率的走勢,我們也要從基本面出發去分析。如果沒有3月以來新一波疫情爆發,我國經濟已經處於緩慢回升的通道。回顧過去兩年多的經濟週期,我國本輪經濟的最高點在2020年4季度,2021年以來隨着政策不斷收緊,經濟逐漸回落,到2021年3季度達到最低點。從去年4季度以來,我國的一些宏觀和結構政策已經開始放鬆,經濟已經開始逐漸回暖。例如,我國社融指標從去年4季度開始明顯回升,反映經濟變化的PMI也連續幾個月反彈。
其實如果沒有新一波疫情到來,房地產市場也是回升的。例如,我們將30城商品房銷售面積進行季節性調整,銷售面積最低的時候是在去年9月份,之後開始緩慢爬升。另外,如果看全國房地產銷售面積數據,跌幅最大的時候是在去年10月份,之後跌幅也有收窄。其實從政策環境來說,自去年四季度以來,房地產領域的一些政策已經在陸續放鬆了,政策最緊的階段也已經過去。
但新一波疫情來了以後,各方面的經濟恢復被按下了暫停鍵。例如,從房地產銷售來看,自2月下旬以來,30城房地產銷售面積直線跳降,這種下滑速度和2020年初新冠疫情剛剛爆發的時候很像,主要原因都是疫情影響了居民的出行和購房活動。在封控的狀態下,即使有購房需求,也是很難釋放出來的。
在疫情爆發後,人口流動受到很大影響,例如百城高德地圖擁堵延時指數大幅下滑,目前已經回到了2020年的水平。如果人口流動沒有恢復,經濟就很難恢復。根據我們團隊跟蹤的高頻數據,3月生產高頻指標回落至2.3%(前兩月爲3.7%),出口指標回落至11.1%(前兩月爲18.6%),消費指標回落至-1.6%(前兩月爲2.3%),經濟的恢復被疫情中斷了。
從我國利率的走勢來看,如果沒有新一波疫情到來,今年隨着經濟的不斷修復,我國利率大概率是上行的。但疫情到來後,經濟重新面臨下行壓力,利率的上行過程被中斷。但會不會看到利率的大幅下行呢?其實也很難。因爲名義利率很大程度上還是會受到央行政策利率的影響,而央行穩增長的重心在於寬信用、放貸款,在於讓金融機構讓利來降低實體融資成本,並不是頻繁、大幅的降息。如果銀行間資金利率不大幅下降,我國各期限市場利率的下行空間就非常小。所以新一波疫情沒有過去的時候,我國利率大概率維持低位震盪,但如果疫情過去了,利率或重回上行通道。而疫情對經濟的影響什麼時候過去,需要繼續觀察跟蹤。
而如果美債各期限利率還會繼續上行,那麼接下來,各期限的利率倒掛是大概率能夠看到的。當然強調一點,利率的倒掛更多是中短期現象,只要我們做正確的事,我們對我國經濟的長期增長潛力充滿信心。
我們不妨先來看歷史上的中美利率倒掛。我們認爲,分析利率倒掛的影響,應該以2014年爲界,分兩個階段來看待這個問題。之所以以2014年爲界,是因爲在2014年之前,我國面臨的是人民幣持續升值的壓力,經常項目和金融項目雙順差,美元資金大量流入我國;而在2014年之後,我國面臨的是人民幣匯率的貶值壓力,經常項目順差收窄,金融項目轉爲逆差。一個匯率處於升值壓力下的利差倒掛,和一個匯率處於貶值壓力下的利差倒掛,是完全不一樣的。
在2014年之前,中美利差時常會出現倒掛,尤其是在08年金融危機之前,當時美國是全球重要需求來源,經濟增長強勁,利率維持高位。我國當時利率和匯率的市場化改革還在推進階段,而且貨幣政策調節更加註重信貸和社融的量,而利率的調控相對較少。雖然當時我國利率處於低位,但經濟增長強勁,在較強的人民幣匯率升值預期下,資本仍然大量流入我國。像比較典型的05-07年,中美利差曾長期倒掛200-300BP,但是人民幣升值預期高達5%-7%,完全能夠彌補利率的差異。所以當時中美利差倒掛對匯率、資本流動、經濟、金融等各方面的負面影響是不大的。
2014年之後,中美利差在2018年和2019年初出現過倒掛。當時美國經濟上行,中國經濟逐步回落,利差大幅壓縮,1年期利差倒掛了4個月,2年期利差倒掛1個月,10年期利差壓縮至低位,引起了較大的人民幣貶值壓力和資本流出壓力。
本輪中美利差倒掛和2018年較爲類似,本質上也是因爲經濟走勢的背離導致的,所以倒掛的直接影響是,人民幣匯率會逐漸面臨貶值壓力。
但從近期的走勢來看,人民幣匯率的表現依然較強,這或許和兩個因素有關係。一個是實際利率。美國名義利率高,但通脹預期也很高,所以實際利率還處於低位,中美的實際利差還能提供一定緩衝。
另一個是規範而嚴格的資本管理,這一點我們曾發了幾篇專題進行測算。過去兩年我國商品貿易順差擴大、服務貿易逆差收窄,美元大量流入國內。但與之前不同的是,過去央行會統一結匯後把美元投資出去,而這兩年央行結匯很少,鼓勵國內居民、企業、金融機構自己配置美元。但這三個部門美元的流出受到嚴格的規範管理,當前需要配置的美元規模可能已經累計達到近8000億美元。相當於一個水池的入水口開得很大,出水口開得很小,能夠保證人民幣匯率的穩定。
但如果往前看,出口回落、順差收窄,再加上美債實際利率的擡升,人民幣匯率的貶值壓力可能體現的更爲明顯,也會對資本的流動產生影響。
中美利差的收窄對我國的貨幣政策是否會構成影響呢?其實並不會,央行確實可以做到「以我爲主」。一方面,目前人民幣匯率處於非常強的水平,一定幅度的貶值是可以接受的;另一方面,資本管理更加嚴格規範,也對國內貨幣政策的獨立性提供保障。所以並不是因爲美聯儲要加息導致我們不降息,而是因爲降息本身或許就不是今年的貨幣政策重點。
就資本市場而言,中美利差倒掛對債市或有一定擾動,但權益資產的影響相對有限。當前境外機構持有我國利率債的比重在10%以上,美債利率的回升和實際利率的提高,會對利率債資產構成一定擾動,例如近兩個月境外機構持有我國債券量有所減少。但這些都是幹擾項,並不會成爲主導,我國利率的走勢很大程度上還是受國內基本面和政策面的影響,沿着自身邏輯走。
對於我國的權益資產來說,關鍵還是看自己的政策。從過去的經驗來看,我國的核心資產價格和美元流動性具有一定相關性,但在2018年、去年下半年都出現過明顯的背離。尤其是去年下半年以來,在美債實際利率沒有太大變化的情況下,外資配置比例比較高的教育、醫療、互聯網、消費等資產都出現了非常大幅度的調整,其實已經提前釋放了一定的風險。未來國內資產價格主要還是看我們自己的政策,只要走正確的路,就沒什麼可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