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和發佈研究報告,維持吉利汽車(00175)“持有”評級,目標價由24港元升至28港元。
報告中稱,計入“極氪”品牌,吉利汽車(00175)至2025年銷售目標爲365萬輛;撇除“極氪”品牌,至2025年新能源車銷售目標爲90萬輛,相當於總銷量30%,而計入“極氪”,至2025年新能源車目標銷量佔比達40%。
該行表示,理解幾何、極氪,以及其他新的電動車品牌將針對純電動車(BEV)生產,意味插電式混合動力車(PHEV)銷售目標爲40萬輛,估算相當於新能源車總銷售目標26%。吉利旗下混能車銷售將可受惠其GSH2.0系統,未來12個月,公司將推出多個混能車車款,包括領克01、05及09,以及吉利星越系列。
報告補充,其母企吉利控股旗下Siengine研發出7nm汽車SoC芯片,預計在2022年獲產品認證後可量產。在2024-25年吉利計劃進一步開發5nm芯片,運算能力達256TOPS,認爲如果沒有面對生產障礙,吉利開發芯片能力令市場印象深刻。
2.大和:重申小米集團(01810)“跑贏大市”評級 目標價降至24港元
大和發佈研究報告,重申小米集團(01810)“跑贏大市”評級,下調2021-23年收入預測2%至4%,並對2022-23年智能手機出貨量較市場預期的更爲保守,目標價由28港元降至24港元。
該行表示,下調對公司2021-23財年智能手機出貨量預測,主要由於估計供應短缺持續,第三季預測收入同比增長10%至797億元人民幣,調整溢利同比增長15%至47億元人民幣。
大和相信,供應鏈問題及榮耀品牌的迴歸,導致其股價自8月以來表現疲弱。基於供應鏈中斷爲全行業問題,相信小米爲獲得市場份額,將堅定執行其戰略,加快其2023財年的收入增長。
報告中稱,供應短缺已開始影響小米的手機銷量,根據第三方數據,第三季小米智能手機出貨量爲4400萬部,同比跌6%,不及預期。估計小米第三季智能手機收入同比增4%至495億元人民幣,預計小米2021年智能手機出貨量約1.9億至1.95億部。
大和提到,基於芯片短缺情況或持續至2022財年下半年,估計部分新手機型號或延遲至2022財年推出,因此預計2022財年小米智能手機出貨量爲2.1億部,供應短缺預將導致更高的毛利率,相信小米全球市場份額持續增長。
3.瑞銀:維持敏華控股(01999)“買入”評級 目標價降至22.2港元
瑞銀髮布研究報告,維持敏華控股(01999)“買入”評級,目標價由24.5港元降至22.2港元,預計上半年收入將同比增長超40%至97億元,純利則同比上升28%至9.58億元。
報告中稱,公司股價自6月開始下跌了40%,主要由於市場憂慮房地產完工量可能下跌、原材料/運輸成本增加,及越南疫情升溫。該行表示,雖然有關憂慮是有根據,但敏華股價是過度調整,相信集團國內增長與房地產週期仍是被低估,而產品均價的增長亦可抵消成本面對的挑戰。至於在越南的營運,該行認爲最壞時期已過。
4.瑞信:維持高鑫零售(06808)“中性”評級 目標價降至4港元
瑞信發佈研究報告,維持高鑫零售(06808)“中性”評級,目標價由5港元下調至4港元,預計同店銷售及經營利潤率較低,下調其2022-24年每股盈利預測67/22/17%。
該行表示,高鑫零售2022上半財年業績不及預期,期內收入跌同比5%至415億元人民幣(下同),淨利潤跌86%至1.17億元。毛利率收窄至26.3%,而淨溢利率收窄至0.3%。若去除一次性項目,淨利潤跌大約50%。
報告中稱,受疫情等因素影響,期內集團同店銷售跌7.4%。集團管理層預計,由於季節性因素,下半財年的利潤將改善,但渠道組合變化及潛在減值和撥備,可能繼續對集團的復甦及利潤率構成壓力。至於近期的壓力,則來自競爭加劇。
5.大和:予中聯重科(01157)“跑贏大市”評級 目標價削至6.2港元
大和發佈研究報告,將中聯重科(01157)評級由“買入”降至“跑贏大市”,目標價由14.2港元削至6.2港元,將2021-23年每股盈測下調35%至44%,收入預測下調16%至23%,以反映房地產行業需求疲軟以及與公司業務的高度關聯性。
該行表示,管理層將第三季收入增長的放緩主要歸因於房地產行業的降溫,原因包括原材料成本高,認爲目前的情況是“需求處於底部”和“原材料價格處於高峯”。該行預計這種情況在未來兩個季度不會改善。
6.匯豐研究:維持高鑫零售(06808)“持有”評級 目標價降至4.3港元
匯豐研究發佈研究報告,維持高鑫零售(06808)“持有”評級,目標價由4.8港降至4.3港元,預計下半年收入同比持平,稅後利潤爲4.87億元人民幣,下調2022年收入和淨利預測1%/3%,2023-24財年盈測降5.2%/11.6%。
報告中稱,此前因競爭加劇而下調公司的盈利預期,因而上半年業績仍基本符合預期。該行表示,過去公司由物業估值支撐了股價,下行風險有限,但線下門店業績惡化也可能對市場對其門店物業的內在價值的看法產生負面影響,因此在盈利能見度提高之前,股價缺乏正面的催化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