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正在瀏覽的是香港網站,香港證監會BJA907號,投資有風險,交易需謹慎
科創板第一“車”,吉利 A 股求藥
格隆匯 09-29 08:26

作者:拉特瑪島

來源:虎嗅汽車組

9 月 28 日,上交所科創板上市委第 83 次審議會議,吉利汽車(吉利汽車控股有限公司)順利過會。融資金額 200 億元人民幣,人民幣股份均為新股,規模不超過已發行股本的 15%。

成功拿到  A 股入場券的吉利,即將成為科創板第一支汽車股。

吉利汽車是浙江吉利控股集團(吉利控股)的控股子公司,上市主體擁有吉利、幾何、領克三大品牌。其中,領克品牌為吉利汽車、吉利控股、沃爾沃三方合營,吉利汽車出資佔比 50%。吉利控股集團旗下的其他品牌,沃爾沃、極星(Polestar)、寶騰、路特斯、Smart 等,均不在其中。

市場:自主一哥,難抵大勢

2017 年,吉利超越長城、長安,正式站上中國自主品牌銷量第一寶座,這一坐就是三年。不出意外,2020 年吉利仍會蟬聯自主銷量榜首。吉利“自主一哥”的身份,已經深入人心。

然而,2017 年既是自主品牌的銷量頂峯,也是中國車市的銷量頂峯。2018 年起,中國汽車市場結束了 28 年連續增長,至今轉為緩慢下行。這其中,自主品牌正是重點“災區”。2017~2019 年,自主品牌總份額由 43%,下降到 41%,再降到 39%(乘聯會數據)2020 年前 8 個月,自主品牌市場份額進一步降至 36.2%(中汽協數據)

對於吉利而言,好消息是市場下行過程中,集中度也在上升:從 2016 年底到 2020 年 6 月底,市場前 5 大車企市場佔有率由 33.6% 提升至 39.67%,前 10 大車企佔有率由 54.88% 提升至 62.65%。邊緣小廠被淘汰,份額向頭部廠商集中。

壞消息是自主品牌勢弱,自主一哥也難獨善其身。招股書顯示,2017、2018、2019 及 2020 年 1-6 月,吉利汽車三大品牌(含領克)總銷量分別為 124.71 萬輛、150.08 萬輛、136.16 萬輛及 53.04 萬輛。即便不考慮 2020 年上半年疫情影響,從 2019 年起吉利汽車總銷量已開始下滑。並且,從 2020 年上半年吉利汽車的表現看,即便沒有疫情影響,銷量回升的可能性也很渺茫。

營業收入的變化,基本與銷量表現同步。2017、2018、2019 及 2020 年 1-6 月,吉利汽車營收分別為 936 億元、1073 億元、981 億元和 371 億元。這其中,汽車銷售收入始終佔據營收的絕大部分:913 億元、1027 億元、918 億元和 337 億元。

於是相應的,吉利汽車的平均單車售價,在近四年來沒有獲得質的提升。2017-2018 年,由於高端品牌領克加入,平均車價由 7.35 萬元升至 7.44 萬元。然而 2019 年,儘管領克品牌銷量翻倍,吉利單車售價也只提高到了 7.45 萬元。2020 年上半年受疫情影響,平均車價掉頭跌落至 7.09 萬元。

儘管吉利汽車身為自主一哥,並推出了高端品牌,在各家自主車企中已經是最為接近合資車企的一家,但這些努力並沒有讓吉利汽車均價有明顯的、質的提升。於是在受到市場大環境下行、自主品牌受擠壓的情況下,吉利汽車依然受到了明顯的負面影響——只是相對其他小規模自主車企,受影響幅度還是小多了。

在幾家龍頭自主車企中,吉利的情況其實是相對樂觀的。和身後的長城、長安相比,吉利擁有明顯更健康的產品結構:轎車與 SUV 佔比比例約為 4:6。而長城、長安都嚴重依賴於 SUV 產品線,轎車產品線對銷量貢獻不足。上汽自主品牌的轎車與 SUV 比例也相對健康,但總體銷量規模與吉利還有差距。

前幾大自主品牌中,吉利汽車是在銷量規模、產品結構兩方面,都最接近優勢合資車企(即最接近市場總體比例)的一家。

產品線健康,意味着未來發展道路的全面,但現狀仍需要留意。2020 年上半年因受疫情影響,6 月末的存貨週轉率、應收賬款週轉率(次數)都顯著低於往年正常水平。存貨中,產成品(主要是庫存整車)餘額 18.2 億元人民幣,高於上年末的 15.6 億元。

好的一面也有,疫情使得吉利主動減少了備貨,應付賬款餘額明顯減少,使得流動負債及負債總額有所減少。結果是資產負債率由約 50% 降至 44%,流動比率從 1.05 升至 1.20。雖然銷量和收入減少、庫存增加賬期變長,財務狀況依舊保持穩定。

如果説這些只是短期內影響,會隨着疫情穩定而逐漸好轉,產能過剩就是更長期性質的潛在問題。

2020 年上半年,吉利汽車產能利用率僅 45.18%,不足半數。這不只是因疫情影響,2019 年隨着三家新工廠落成,吉利總產能由 171 萬輛猛增至 210 萬輛。然而當初的產能規劃,明顯沒有預料到近三年的車市低迷,隨着 2018、2019 兩年銷量下降,產能利用率在 2019 年已降至不足 60%。即便 2020 年沒有出現疫情,吉利也會有相當一部分產能閒置。

車市整體迅速好轉的可能性已經很小,吉利汽車銷量迅速、成規模增加的難度極大,產能空置是早晚要解決的問題。

技術:油電並行,用錢在刃

吉利本次募集的 200 億元中,將有 84 億用於新車型研發、30 億用於前瞻技術研發,用於研發活動的比例近六成。2017~2020 年(上半年),吉利始終保持着 5.5%~6% 的研發投入佔比。吉利在招股書中列出了一系列專利,其中比較值得注意的有:高效稀薄燃燒發動機(熱效率 45%+)800V 高壓三電(用於混動車)TRB 不等厚熱衝壓板(白車身)

1.高效稀薄燃燒發動機

中國自主車企發力高效率內燃機,已經不是什麼新鮮事。長安、一汽、長城、比亞迪、東風、廣汽,都先後推出了最高熱效率在 38~41% 的高效汽油機。儘管業界瀰漫着“電動車很快全面取代燃油車”的浮躁氛圍,然而水冷水暖鴨先知,仍有相對多的中外車企繼續研發內燃機。尤其是中、韓這樣先前在內燃機落後國家的車企,迎來了一個難得的追趕機會。

45%+,這個數字即便在如此環境下,依然顯得格外惹眼。

目前量產熱效率最高的汽油機,應該屬於馬自達 Skyactiv-X,最高熱效率約在 43~44%。最出名的,則是豐田 Dynamic Force 系列的 40%/41%(燃油/混動版)

吉利的描述是“高效均質超稀薄燃燒發動機研發”。“超稀薄”,通常意味着 2 倍以上的空氣過量係數;“均質”,意味着沒有采用分層燃燒策略。超稀薄狀態的燃油空氣混合氣不易被點燃,往往需要採取分層燃燒等特殊手段,但吉利又加上了“均質”二字。超稀薄、均質燃燒,目前只有馬自達用壓縮燃燒實現了,吉利如何做到還不得而知。

招股書中並沒有解釋太多,考慮到這項專利的狀態仍處在用於“在研”階段,吉利的稀薄燃燒高效發動機量產商用應該還需時日。2019 年,吉利和沃爾沃宣佈將合併內燃機部門,但計劃在 2020 年 7 月暫停。

2.高壓 800V 三電及混動系統

800V 超高壓是眼下純電動車領域十分前沿的技術。高出一倍多的高電壓下,同功率所需的電流更小,電氣系統的發熱、損耗都會大大降低。在 800V 架構下,充電系統可以提供更高的功率、更快的充電時間;車輛可以支持更高的放電功率,適合打造大功率的高性能車;高壓使得系統電流可以更小,車內高壓線路可以更細更輕,幫助實現輕量化。

相應的,800V 三電系統的難度也不可忽視。電機、電池、電控系統需要能夠應付高達 800V 的電壓,BMS 管理系統要能合理分配各個電芯的負荷。更重要的是,車輛使用了 800V 架構,也需要充電樁支持才能發揮效能,否則超級充電這樣的重要優勢就無從發揮,投入在 800V 系統上的高昂成本被浪費。

因此到目前為止,只有保時捷 Taycan 將 800V 系統應用於量產車上。除此外,電動超跑製造商 Rimac、路特斯(吉利控股旗下)也確定將使用 800V 電氣架構。其他致力於 800V 電氣系統的廠商,多將目光投向了更遠的將來,等到成本下降、效費比更值得再量產。

偏偏,吉利的專利,少見地將 800V 用於 HEV 混動車型。對於混動車,快速充電並不是非常必需的能力,800V 系統的優勢只剩下發熱損耗小、輕量化等。考慮到與吉利汽車同屬吉利控股的路特斯品牌,即將應用 800V 於千萬級純電超跑 Evija 車型上,吉利這個用於混動的 800V 系統會如何應用,值得我們去關注。

3.TRB 不等厚板

招股書中出現了吉利在車身製造方面的新成果,TRB 不等厚板技術。通常來講,中低端乘用車主要使用鋼材製造車身,而高端車型才會更多使用鋁材,尤其是鑄鋁部件。

和鋼材相比,鋁材密度更低、重量更輕,可以實現更小的白車身重量。當使用鑄鋁工藝時,可以運用拓撲最優原理,為同一個部件設計配置出多變的橫截面積(加強筋或者變厚度)。白話講就是該厚的地方厚、能薄的地方薄,從而實現剛性與輕量化兼顧。

但鋁材尤其是鑄鋁,成本十分高昂,維護成本也更高,所以並不適合吉利所主打的經濟型家用車。直到近年來,開始出現使用鋼材、但能實現同一部件不同位置不同厚度的工藝,即 TRB 不等厚板技術:以更廉價的鋼材,實現鑄鋁的部分優勢。吉利描述的 TRB 材料還加入了熱衝壓工藝,預示着使用該技術的部件,可以被用在需要高強度的車身重點位置上。

品牌:多線並行,急切上攻

劍指未來的先進技術,當然是為了品牌升級鋪路。

吉利汽車旗下,有完全自有的吉利、純電品牌幾何、與沃爾沃合資的領克。同在吉利控股旗下,還有沃爾沃、極星、路特斯。至於吉利控股擁有半數股權的 SMART 發展方向尚不明確,而另一個品牌寶騰並不會出現在中國市場。

早在 2010 年前後,吉利曾有過一次失敗的多品牌戰略:吉利品牌被分化為帝豪、英倫、全球鷹三個新品牌。最後結局是慘淡收場,2014 年吉利宣佈“迴歸一個吉利”。和當年不同,如今吉利手中的品牌更多,但擁有了沃爾沃、路特斯這樣的強勢“外援”品牌,不再是全靠自己內部孵化。就整個吉利控股而言,其實只有“兩個半”新品牌:幾何,領克,和轉型而來的極星(Polestar)

車市下行讓低端市場急速萎縮,反而是豪華車那邊風景獨好,而消化過剩產能的最好方法,也是打造出一個成功的新品牌。兩相重疊,吉利急需將整個集團的定位往上提升。

對於吉利控股而言,需要穩住沃爾沃、扶起極星、復興路特斯;對於吉利汽車而言,需要讓領克維持高定位,吉利和幾何才能有向上空間。雖然上市主體中只有吉利、幾何、領克,但它們和吉利控股集團的其他品牌相輔相成。

然而這些都並不容易。

上市體系之外,吉利集團麾下定位最高的品牌,是英國傳奇超跑路特斯。但用超跑來為集團背書,是一種週期長、效果間接的方法。路特斯品牌之前已經低迷多年,自身尚待復興。短期內,路特斯需要先重振自身,重新打出知名度和美譽度,然後才可能讓整個吉利集團受益。路特斯對吉利是一筆長期投資,不應指望很快見到成效。

往下一點,是定位沃爾沃之上的純電動品牌極星。它本是沃爾沃旗下的賽車和改裝部門,被獨立出來後轉為純電動品牌,品牌形象和相應口碑幾乎一張白紙,需要走的路更遠。和路特斯一樣,它也是一個需要吉利集團投入資源去振興的品牌,而不是短期內能幫助集團升級的品牌。

至於沃爾沃,在二線豪華品牌紛紛以鉅額優惠求生,仍止不住一個個凋零的現在,能穩住自身的定位已經算不錯了。

吉利汽車上市體系內,重點自然是借力沃爾沃的領克品牌。至於新的電動車品牌幾何,很大程度上是一種提前佔位新能源市場的舉動。尤其是連吉利自己都沒有想過 all-in 純電動的激進路線,幾何顯然不會是一支主攻力量。

領克是關鍵的一顆棋。

領克上有沃爾沃,下有吉利——二者是整個吉利集團的兩大支柱品牌。領克若能成功實現向上突破,將為銷量最大的吉利品牌拉出上升空間;更重要的是領克本質上是一家自主品牌,站穩相對高端(15~20 萬元以上)市場、實現品牌定位突破的意義不言而喻。

不過領克的發展,在經歷了 2017 年誕生初期的突飛猛進,如今也不可避免的遇到了瓶頸。

除了 2017 年作為新品牌銷量基本可忽略,2018 年到 2020 年,領克旗下車型從 2 款增加到了 5 款,然而年銷量(及預計年銷量),基本就在 12 萬輛這個級別徘徊不前。領克現有的 5 款車,價格全都擠在 11~20 萬元的狹窄區間內,車價區間互相重疊,自然會出現“車多了銷量不增”的尷尬。

這背後,是領克品牌仍難以立足 20 萬元以上市場。再往上看,你會發現沃爾沃入門車型的市場價,早就逼近 20 萬元。所以説,吉利-領克-沃爾沃這條主線,是相輔相成彼此影響的關係。一個上不去,個個上不去;一個上去了,下面都收益。

和分析很多其他汽車巨頭時一樣,電動化對於吉利汽車、吉利控股集團也是一個難得的機遇。不過請注意,這個機遇是品牌向上的機遇,而對於實際市場銷量的直接影響並不大。

在吉利汽車的招股書中,擺出了國家信息中心的預測:直到 2029 年末,電動車才可能達到 22% 市場份額——這與國家新能源工作組即將發佈的 2.0 版新能源路線圖相吻合。國家政策向混動傾斜,電動車熱潮降温,然後迴歸到理性發展,已經是難以避免的事。

説回吉利,與沃爾沃聯手打造的,專為電動車而生的 SEA “浩瀚”架構,前不久正式發佈。首款車型被交給了領克,而非集團內定位更高的沃爾沃,或者集團內定位更高且是純電品牌的極星。吉利與領克對 SEA 平台寄予厚望,甚至表示願意將其分享給外部品牌。

領克預計會在 2021 年,量產首款 SEA 平台車型。另一邊,正在進行的北京車展上,沃爾沃第一款純電動車 XC40 Recharge 終於珊珊來遲。另一個場館,定位比沃爾沃還高的新品牌極星,其概念車 Precept 也在等着量產,不出意外也將使用 SEA 平台,只是時間還未確定。

手裏品牌太多了,以至於資源都要不夠用——這幾乎是迄今為止,每個自主汽車巨頭尋求品牌升級時必然遭遇的困境。

關注uSMART
FacebookTwitterInstagramYouTube 追蹤我們,查閱更多實時財經市場資訊。想和全球志同道合的人交流和發現投資的樂趣?加入 uSMART投資群 並分享您的獨特觀點!立刻掃碼下載uSMART APP!
重要提示及免責聲明
盈立證券有限公司(「盈立」)在撰冩這篇文章時是基於盈立的內部研究和公開第三方資訊來源。儘管盈立在準備這篇文章時已經盡力確保內容為準確,但盈立不保證文章資訊的準確性、及時性或完整性,並對本文中的任何觀點不承擔責任。觀點、預測和估計反映了盈立在文章發佈日期的評估,並可能發生變化。盈立無義務通知您或任何人有關任何此類變化。您必須對本文中涉及的任何事項做出獨立分析及判斷。盈立及盈立的董事、高級人員、僱員或代理人將不對任何人因依賴本文中的任何陳述或文章內容中的任何遺漏而遭受的任何損失或損害承擔責任。文章內容只供參考,並不構成任何證券、金融產品或工具的要約、招攬、建議、意見或保證。
投資涉及風險,證券的價值和收益可能會上升或下降。往績數字並非預測未來表現的指標。
uSMART
輕鬆入門 投資財富增值
開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