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正在瀏覽的是香港網站,香港證監會BJA907號,投資有風險,交易需謹慎
海底撈“自救”:恢復外賣業務,但能夠撐多久?
格隆匯 02-17 17:26

2003年,冠狀病毒(非典)席捲全球,它有着能夠扼住命運的咽喉的致命能力,讓人窒息而亡。同樣窒息的還有大大小小的企業,很多企業沒熬過那個夏日裏的“寒冬”。2020年初春,冠狀病毒更新換代之後又捲土重來,其分佈之廣,影響之深,遠甚於當年的“非典”。

彼時,海底撈在非典時期通過發明了外賣火鍋向死而生,但如今在新冠病毒疫情中選擇了用“外賣”自救的它,自救效果有那麼好嗎?

2月15日,海底撈通過官方微信對外公佈,北京部分門店2月15日恢復營業;上海部分門店2月16日恢復營業;西安、深圳、南京部分門店則在2月17日營業,而其他城市門店也將陸續恢復營業。與此同時,海底撈還表示,將全面升級“安心送”和“無接觸配送”這兩項服務。

在這裏,我們可以看到,強大如海底撈的餐飲企業也不得不對這場疫情低下了頭,開始它的“自救之路”。是了,這隻從武漢飛出來的“黑天鵝”,帶給各行各業的影響的確不可比擬,尤其是餐飲業。

據國家統計局統計,2019年全國餐飲收入為46721億元,其中15.5%來自春節期間的消費旺季,而今年春節期間餐飲業損失嚴重。報告顯示,相比去年春節,疫情期間78%的餐飲企業營業收入損失達100%以上;9%的企業營收損失達到九成以上;7%的企業營收損失在七成到九成;營收損失在七成以下的僅為5%。不難看出,今年春節假期零售和餐飲企業收入將面臨較大程度的損失,形勢不容樂觀。

(數據來源:wind)

具體來看,根據恆大研究院數據,僅在春節7天內,疫情已對餐飲行業零售額造成了5000億元左右的損失。

而在疫情的衝擊之下,“宅”成為防控疫情的主要方法,餐飲企業自然而言地遇到了不可避免的生存難題——停業,停業,再停業!據瞭解,2020年春節假期,九毛九、海底撈、太二酸菜魚、唐宮、井格、阿甘鍋盔等眾多餐飲企業陸續作出全國門店暫停營業的決定。與此同時,亦有多地發佈緊急通知,要求當地餐飲、酒店一律暫停營業。

回到本文的主角——海底撈身上,其自1月26日起發佈了休市通告,隨後又發佈了延期復工通知,截至2月3日,全國550家海底撈門店(數據來源:海底撈2019年上半年報數據)休市9天,不僅如此包括線上外賣業務也都全線暫停。

彼時,有行業人士給海底撈算了一筆賬,參考該公司2019年中期財務數據,海底撈休市9天僅門店營收損失+支付員工成本就要超過7億元。

具體而言,截至2019年6月30日,海底撈實現收入為104.2億元,粗略計算平均每天(按6個月180天計算)國內收入為5789.6萬元,而海底撈休市9天,損失收入則大約為5.21億元;此外,中期報告顯示海底撈海內外員工總數為88378,其半年總員工成本為36.52億元,相當於其每天支付的員工成本約為2029萬元,而套用這一數據可知,休市9天,海底撈則要為此付出1.8億元的人工成本。

(數據來源:海底撈財報)

當然了,令人沒想到的是,這場疫情的持續時間之長也出乎了各行各業的預料,復工時間線也不斷被拉長,因此可以預料的是,隨着復工時間不斷延期,海底撈受到的影響恐怕要比前文預測的7億元還要多出不少。

根據中信建投的數據分析,若海底撈關店30天,年末門店數量達1000家,經測算2020總營收341.85億元(+27.2%),歸母淨利潤27.97億元(+16.73%)。結合疫情前預計公司2020年營收402.87億元,歸母淨利潤35.93億元數據來看,可以預測疫情造成該公司2020營收損失約61億元,歸母淨利潤損失約8億元。

基於上述,可以看出,隨着延期復工的時間線拉長,海底撈不得不開啟了自救模式,恢復外賣業務,從而緩解停業帶來的經營壓力。

值得一提的是,寄希望於外賣業務來緩解經營壓力這一條自救之路,效果似乎並沒有海底撈想象的那麼美好。

據中國烹飪協會表示,疫情防控期間,餐飲服務堂食量大幅減少,有企業寄希望於外賣外送能增加收入,23%的受訪餐飲企業在春節期間繼續提供外賣外送業務,但效果並不明顯。主要原因是,春節期間居民外賣訂單量減少,疫情期間各小區對外來人、包括送外賣人員管控嚴格,而且需要向外賣外送平台支付佣金,而91%的企業表示平台佣金費率並沒有優惠,甚至還有2%企業表示佣金費率有所提高。

而除了考慮由疫情帶來的外界因素之外,火鍋這一行業做外賣業務似乎也具有一定的先天缺陷。

一方面是盈利能力有待提高。眾所周知,火鍋的最理想食用方式是堂食,但隨着外賣市場的快發展壯大,一些外賣業務已經成為很多傳統餐飲企業的營收增長點,但不得不説的是,火鍋外賣業務成本高(包括原材料和配送費)這一痛點,使得盈利這一塊始終還待提高,海底撈就是其中一員。

據瞭解,海底撈2010年就開始做外賣,但到2016年10月,海底撈才開始把外賣完全獨立於門店運營,而且配送員都是自己人,並且在2016年海底撈外送的營業額是2億元,而海底撈門店的營收是70億,外送佔比不到3%。

另一方面,就餐不便也成為了很多火鍋外賣企業的痛點。海底撈外送需要提供鍋具、電磁爐、圍裙、桌布等一系列用具,就餐完畢後還需要將鍋具回收,除了外賣費,還要收取顧客鍋具使用費。而外賣本身的特色就是方便,但火鍋外賣並不能體現其便利性,需要配送和回收,還要收取高額的費用,這與外送的初衷相悖。

但即使火鍋外賣存在這樣的劣勢,火鍋企業依然覬覦龐大的外送市場。據數據顯示,2016年外賣市場已超千億規模大關,用户規模達2.53億,預計2020年市場規模將超過7000億元。

至此,在種種因素的作用之下,外賣業務一直是火鍋企業心中想啃也啃不動的“硬骨頭”。

此外,需要注意的是,撇開外賣業務對盈利貢獻率低這一事實不談,當下海底撈遇到的最大問題就是餐飲企業的通病——現金流緊張的問題。

2月1日,西貝董事長賈國龍的一番言論刷爆了網絡——“疫情致2萬多員工待業,貸款發工資也只能撐3個月”,西貝也算國內餐飲行業的優秀公司,其現金流狀況還面臨如此危機,更不用説其他中小企業了。

但所幸的是,作為火鍋界的龍頭企業,海底撈的現金流問題不算特別嚴峻:海底撈發行上市之前,截止2018年6月底賬面資金僅有5.31億元,但IPO後獲得融資金額約66.3億元,極大程度上豐富了公司的資金狀況。此外,據中信建投測算,海底撈停業期間每月開支約3億元,而公司2019H1現金及現金等價物約30億元,資金狀況完全可以應對疫情的衝擊。

除此之外,負債方面,海底撈短期負債情況還是比較健康。據相關數據顯示,2015-2017年,海底撈因為擴張帶來一定的負債較高的問題,資金端出現一定壓力,但2018年IPO上市之後,目前營運資金較為充裕。

因此,在穩健的經營現金流的支撐下,海底撈的股價也比較抗跌:自1月26日到2月17日這段停業期間,其股價不僅沒有大幅度的下跌,反而累計錄得了超10%漲幅。

(行情來源:富途)

因此,即便是處於疫情影響餐飲行業發展的大環境中,海底撈還是被一些機構維持“買入評級”。其中,中信建投表示:

“當前海底撈股價對應20、21年PE為49、30倍,預計海底撈門店長期穩定後合理估值約40倍,近兩年仍享受一定估值溢價,約支撐60-65倍估值,當前位置股價具有底部韌性。維持‘買入評級。”

結語

2003年非典時期,名不見經傳的海底撈出奇制勝想出了“山不過來我就過去,客户不願進店,可以給客人送上門!”的招數一炮而響,甚至為了送貨方便還採取了“前一天送餐,第二天再去取回電磁爐”的方法,彼時這一創新模式被當作餐飲業在危機時的典範,被“焦點訪談”進行專題宣傳。

如今,作為行業中的老大哥,充裕的現金流似乎成為了海底撈的生存法寶,只要扛過去了,就穩了。

關注uSMART
FacebookTwitterInstagramYouTube 追蹤我們,查閱更多實時財經市場資訊。想和全球志同道合的人交流和發現投資的樂趣?加入 uSMART投資群 並分享您的獨特觀點!立刻掃碼下載uSMART APP!
重要提示及免責聲明
盈立證券有限公司(「盈立」)在撰冩這篇文章時是基於盈立的內部研究和公開第三方資訊來源。儘管盈立在準備這篇文章時已經盡力確保內容為準確,但盈立不保證文章資訊的準確性、及時性或完整性,並對本文中的任何觀點不承擔責任。觀點、預測和估計反映了盈立在文章發佈日期的評估,並可能發生變化。盈立無義務通知您或任何人有關任何此類變化。您必須對本文中涉及的任何事項做出獨立分析及判斷。盈立及盈立的董事、高級人員、僱員或代理人將不對任何人因依賴本文中的任何陳述或文章內容中的任何遺漏而遭受的任何損失或損害承擔責任。文章內容只供參考,並不構成任何證券、金融產品或工具的要約、招攬、建議、意見或保證。
投資涉及風險,證券的價值和收益可能會上升或下降。往績數字並非預測未來表現的指標。
uSMART
輕鬆入門 投資財富增值
開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