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中國基金報 安曼
格力的混改剛剛落幕,30歲的老牌家電巨頭—海爾電器又有大動作!
13日上午,香港上市的海爾電器(1169.HK)宣佈短暫停牌。
但是A股的海爾智家,即原來的青島海爾,早盤高開高走,一度衝擊漲停。截止到收盤,海爾智家上漲7.51%,報收18.46元,總市值1187億元。
近日,有傳聞稱,海爾智家仍計劃通過換股的方式私有化市值613億港元的H股子公司—海爾電器。
海爾智家:私有化仍在探討中
13日早間,海爾智家公告稱,公司目前正在初步探討私有化海爾電器的方案,但截至公告發布之日,公司尚未向海爾電器提出任何私有化安排,尚未就該等私有化安排達成任何協議、承諾或其他確定意見(如換股比例及私有化時間表等),該等私有化安排尚存在重大不確定性。
近日,有外媒在網上發佈的《獨家-海爾智家計劃香港上市並私有化價值77億美元的公司》(原文標題為EXCLUSIVE-Haier Smart Home plans Hong Kong listing to take $7.7 bln unit private)的報道,該報道稱海爾智家計劃實施H股股票上市並私有化另一家價值77億美元(約613億港幣)的集團公司,在該項交易中,海爾智家將向海爾電器集團的少數股東以新發行H股的方式收購其持有的海爾電器集團股票。
海爾智家並沒有對該報道進行全面否認,只是提醒私有化尚有重大不確定性。
若私有化成功後
營收趕超格力、美的
海爾集團旗下有兩家上市公司,一家是在A股上市的海爾智家,另外一家則是在H股上市的海爾電器。
根據最新的財報顯示,A股的海爾智家持有海爾電器14.01%的股份,因此也可以説海爾電器是海爾智家的H股子公司。
作為海爾智家H股子公司,海爾電器主要負責國內洗衣機、熱水器製造以及內銷渠道分銷業務,而國內冰箱/空調等產品製造以及海外家電產業則歸屬於海爾智家。
財報顯示,海爾電器18年實現營收853億元,歸母公司淨利潤38億元。
如果,海爾智家能夠成功私有化海爾電器的話,這對於海爾智家來説,就是一隻妥妥的“現金牛”啊!
一直被外資看好的海爾智家,在營收、市值、股價上遠遠跑輸正當紅的格力、美的。
有着30年曆史的老牌家電巨頭,海爾智家的總市值一直在1000億元左右,而格力、美的的總市值早已在4000億上下波動。
從營收來看,海爾智家2018年的營收為1833億元,美的集團2618億元,格力電器2000億元。
但是如果私有化成功,海爾智家+海爾電器的整體營收將達到2686億元,反超美的集團、格力電器的營收。
從盈利能力來看,海爾集團的盈利能力更是甩了美的、格力一整條街。
2018年,美的集團利潤額為202億元、交税20億元;格力電器利潤額260億元、交税17億元;而以海爾全球利税總額331億元推算,税後利潤大約在248-280億元之間,遠遠高於美的、格力的税後淨利潤。
分析師:私有化後存在較大投資機會
光大證券家電團隊分析師認為,海爾智家正在初步探討私有化海爾電器的方案,標誌着開始着手改善股權架構與公司治理問題。後續若成功實施,海爾系前期存在的股權架構複雜、關聯交易較多的問題將得到明顯改善,同時海爾智家的現金流狀況也將大幅優化,公司的協同能力、盈利能力都存在持續提升的可能。考慮到公司當前估值為三大白電最低,市值也落後格力美的較多,後續可能存在較大的投資機會,
由於歷史原因,海爾系擁有A/H兩個上市公司平台,且各自業務不同,過去存在較多治理問題:
1)海爾智家股東無法完全分享洗衣機、熱水器這兩部分優質資產的利潤與現金流回報(18年海爾智家少數股東權益規模達23億元)。
2)兩個平台間存在較多複雜的內部交易結算。例如KA銷售由海爾智家負責財務結算,自有渠道(專賣店)則由海爾電器負責,物流業務在海爾電器旗下。因此公司需要平衡各個平台的股東利益,存在一些利益不一致現象。
3)兩個平台擁有各自管理團隊,過去存在一些管理職能重疊或權限衝突問題。
分析師團隊認為,公司本次若成功通過私有化方案,統一為一個業務/上市平台,將解決過去公司治理層面的諸多弊端,從全局角度實現股東利益最大化。
同時,海爾智家前期因股權架構問題導致現金流較為緊張,因此股權融資較多,並且影響了分紅率。
以2019年中報數據,若剔除海爾電器並表部分,海爾智家賬面現金及等價物(現金+淨票據+理財)約150億元,而有息負債則達到364億;而海爾電器擁有現金215億卻無有息負債。因此海爾智家2018年出現了可轉債、D股發行等數次股權融資,致使股東利益被攤薄。
同時,海爾智家過去5年分紅率均僅在30%,顯著低於美的集團與格力電器,與家電龍頭高ROE能力、高現金流能力不符。
若此次私有化事件完成,公司將完全擁有海爾電器賬面現金資產的支配權,現金流狀況有望得到重大改善。
老去的“家電之王”
曾因“辭退午睡員工”上熱搜
1985年,張瑞東一把鐵錘砸毀76台冰箱,也砸出海爾的知名度。海爾一時間成為“誠信”的代言詞。
1995年前,《海爾兄弟》寄託着公司環遊世界的情懷,成為了史上最長的品牌戰略廣告。
1998年,海爾走出國門,企圖通過海外設廠來規避關税壁壘、創建全球化品牌。彼時,中國還沒有加入WTO。
誰曾想,中國2001年加入了WTO,家電出口美國的關税壁壘不復存在。
早熟的國際化戰略拖累了青島海爾的業績增長。在中國加入WTO後,經濟飛速發展之際,青島海爾卻進入了業績的瓶頸期,而本土戰略者們美的、格力卻悄然追上。
漸漸地,海爾淡出了人們的視線。最近一次上熱搜,則是因為一個社會新聞。
2019年9月,根據曝光的一份海爾集團文件“關於中午脱崗睡覺的通報”,8月27日午餐後,4名員工未及時返回工作崗位,在咖啡廳內睡覺,公司決定4人立即散單,而且必須當週內走完離職流程,當日工資由小微主買損。
海爾的這個舉動讓海爾一下子就上了熱搜。不少網友表示,這樣的懲罰是否過重?
9月6日,就“員工因午休被解除合同”一事,海爾集團人力資源平台發佈情況説明:所述四名員工並非在休息時間午睡,而是於工作時間在公共接待場所睡覺。行為違反海爾員工行為規範,屬一級違規,按規定應解除勞動合同。
雖然海爾一再表示,是嚴格按照公司規定辭退員工,但是海爾的“午睡門”也迅速蔓延為一場“網絡大討伐”。
部分媒體採信律師觀點,認為海爾有以“合法外表”掩蓋“侵害員工利益的制度”之嫌;更有媒體指出“午睡門”背後乃是海爾集團管理制度傳統導致市值淨利已經掉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