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時間,在網上看到一個超低價團購,一元錢,可以搶到價值312.4元的品質四人餐。
點進去一看,一個牛雜煲,加上一堆配菜,不管能吃幾個人,一塊錢買到這些肯定是划算。
我立馬下了單,反正也就一塊錢。
但再仔細一看,我發現這個套餐有限制條件,只有開業的那個週末能用。
預想到可能的爆滿,我就沒去湊這個熱鬧。
這家店開業那個週末,我躺在家裏,在社交媒體上陸陸續續刷到去薅羊毛的人的反饋。
據説有人上午十點去排隊,前面已經排到了一千桌,到後面更是排到了兩千多桌,停止叫號的時候,店家前台説已經排了四千桌。
評論區有一些人説自己確實吃到了,但是有更多人説這些人是託。
時隔幾個月再看這家店的評分,每一項都只剩3.0分,綜合只有2.9分。
説實話,這麼多年我都很難在平台上看到這麼低的評分。
特別是對比之下,同名的另一家分店開業更早,但是各個平台的評分都在4.5分以上。
這一波操作下來,商家收穫了超低分,食客收穫了一肚子怨氣。
在大家都已經習慣了先看團購再下單的時候,低價團購,卻在不斷背刺消費者。
近幾年來,各種達人探店、商家自播逐漸興起。
隨之而來的,是各種打着“超低價”噱頭的團購套餐。
探店的網紅展示着滿滿一桌琳琅滿目的飯菜,説今天這些只要XX元。
商家的主播一次次叫賣着XX元的套餐,低到難以想象的折扣,彷彿不買就是扔錢。
這裏面當然有不少真實的優惠,但同樣,也有着商家的小心思。
比如658的套餐只賣179,打了2.7折,但是套餐裏面還有78元的網紅打卡費。
再不然就是價值上百的免費自助配菜,又或是遠超過正常價格的配菜或者飲料。
這些附帶的小吃,就像買切糕時被混進去的邊角料,和散裝蝦仁上帶的冰。
除了虛標高價的小吃,無論是“門店費”“服務費”又或者茶位費,都成為了套餐裏的“加分項。”
商家們層層加碼,硬生生造出來所謂的一折。
在低價團購裏,每一分的“折扣”,都在暗地裏被標好了價格。
團購套餐的另一個特點就是,團購套餐上菜基本都比單點套餐之外的快。
為何?
一旦商家大量賣團購,那麼套餐裏的菜品很容易就會變成“預製菜”。
畢竟團購套餐基本都是走量,菜品也固定,商家在準備的時候,一定會大量準備團購套餐裏的菜品,變成“預製菜”。
儘管看起來消費者在低價團購裏受到了欺騙,但是,商家也並沒有在低價團購裏討到多少好處。
低價團購這件事發展到現在,已經逐漸變成了一場雙輸的交易。
餐飲行業,一直以來做的都是流量生意。
過去,是以線下的客流量為主,所以門店講究要開在好的地段,要有好的門面。
而現在,是以線上的流量為主。
買推廣、買推薦位相當於挑一個客流量高的地段,刷評分相當於做一個響亮的門面。
做低價團購,則是既可以用低價引流,又可以藉此刷刷好評。
但是,隨着低價團購越來越普遍,線上平台的成本,逐漸成為了餐飲商家頭上,除了房租、人力、原材料之外的第四座大山。
圖源:圖蟲創意
對不少商家而言,更可怕的是,付出了推流的成本,也給出了折扣,但是換來的客流量,並不如想象得多,轉化率也很難達到預期。
前段時間,在網絡上看到不少年輕人利用團購存錢。
因為團購基本都是到期自動退錢,所以不少人會買上大幾千的團購,等着到期退款,這樣雖然沒有收益,但是也能防止自己花錢。
這種存錢方法儘管小眾,但也是不少人買團購的狀況,那就是儘管買了,但是根本沒時間用,最後到期退款。
隨着低價團購的直播和活動越來越普遍,團購逐漸變成了創造需求,先買團購,再找時間去吃,而不是像以前先準備去吃,再考慮團購套餐。
商家做一單虧一單,越賣越虧,招來的卻是難以形成回購的“羊毛黨”。
對於食客來説,習慣了低價的套餐,就難以接受正價的商品,因為對他們來説,這就是一種升價。
比如曾經你花70塊錢,就能吃到價值100的餐品,一旦餐品回到100元,儘管他其實沒有升價,但是不薅到羊毛,就等於虧了。
一旦恢復原價,沒人來吃,客流量下降,商家就不得不又迴歸團購,繼續賠本賺吆喝。
當顧客習慣了這樣的定價,餐品的價格,其實也就升不上去了。
團購同樣也會傷害願意為品質付費的顧客,進而導致品牌故事失效,食客流失。
如果有一家餐廳,確實有人願意為這個餐品付上100元,但是某一天他突然發現旁邊的人花了70元,就能買到同樣的商品,甚至是還多了贈品,那麼在這個食客眼裏,這份餐品的價格也就只剩下70元。
對品牌的信任,也就蕩然無存。
但是,低價團購的危害還不止於一家店鋪。
5月北京市統計局發佈的數據顯示,2024年1-4月,北京餐飲業收入422.2億元,同比下降2.3%。其中,北京餐飲業4月收入約104.19億元,同比下降8.9%。
這是餐飲業復甦以來,首次出現負增長。
當團購之風席捲商家,商家們能夠思考就不再是如何提高餐品質量,如何提升餐廳服務,而是怎麼能讓已經便宜到極致的團購套餐能夠進一步縮減成本。
一旦進入這種“死局”,商家只能越陷越深,陷入無止境的低價內卷,最後,帶來的是餐品和服務的下降,進而,是整個餐飲行業的倒退,甚至是崩潰。
“團購”這個詞早已出現數十年,曾經的“千團大戰”早已落幕。
在過去的數十年間,低價團購僅僅只是開業或者節假日的引流工具,日常並不會打折太多,很多大規模的餐飲企業,也並不屑於參加團購。
但是今年卻與眾不同。不論是大規模餐企,還是街角小店,團購基本都成為了常態。
甚至還出現了更誇張的超低價團購,比如最開始的1元錢4人餐。
低價團購這個詞,翻譯過來,其實就是價格戰。
前有各大餐飲品牌紛紛推出“窮鬼套餐”,9.9、11.9的套餐滿足年輕人的“摳門經濟學”;
後有不少火鍋品牌號召讓“價格回到十年前”,9.9元鍋底“滿天飛”,甜品、素菜“免費吃”。
近兩年來,低價內卷和價格戰愈發普遍,不僅侷限於餐飲行業。
最近還有個熱搜,叫“農夫山泉正用7毛低價攪動市場”。
點進去一看,一提12瓶裝的農夫山泉綠瓶純淨水,只要8塊5,摺合下來,只要7毛錢一瓶。
儘管飲用水本來就是暴利行業,但是7毛的單價,我也是很多年沒有看過了。
康師傅的“喝開水”也降價到了6.5毛一瓶,而我之前在某平台買的“喝開水”5L裝,已經降價到了5塊多,平均1塊錢1L水。
連飲用水都能卷,難以想象還有什麼領域不能卷。
咖啡打起9.9價格戰,甚至一度捲到8.8元一杯咖啡。
零食很忙等一眾零食折扣店開疆拓土,一夕之間攻佔了全國各地。
京滬兩地56家出版社,618前夕聯合聲明,抵制某電商平台的圖書大促。
車企也紛紛加入價格戰,從新能源車企捲到傳統車企,最後扛不住的是BBA。
劉強東在內部講話中強調:低價是京東唯一基礎性武器。自拼多多崛起以後,每家企業都變成了拼多多。
這當中固然有消費者的因素,當消費者越來越多地傾向低價商品,那麼降價,就成為了企業的唯一選擇。
但消費者追求的真的是極致的低價嗎?
大多數消費者追求的,實際上是性價比,消費者並不是不願意為品質付費,而是不再願意為了品牌溢價付費。
真正的競爭力,不是價格的低廉,而是真正的品質和購物體驗。
最近,平治、寶馬、奧迪等一眾車企宣佈,退出價格戰,希望藉助控量保價,修復品牌價值。
事實上,關於價格戰,車企內部也爭論不休。
吉利高級副總裁楊學良認為,無休止的價格戰是沒有出路的。比亞迪品牌及公關處總經理李雲飛則認為,在電池原材料降價的背景下,電動車不降價就是不道德。
廣汽集團董事長曾慶洪認為,這樣卷下去不是辦法。比亞迪董事長兼總裁王傳福卻説,卷是市場競爭的本質,有競爭才有繁榮。
“卷價格”能夠讓消費者享受到更優惠的價格固然好,但這種“卷價格”,到底是在供應鏈、技術上進行了精進,導致成本下降,還是僅僅迫於壓力降價,或者通過削減成本降價,對消費者乃至行業來説,意義完全不同。
這一點,放到別的行業也是一樣。
在這個低價內卷的時代,如果想要守住品牌,更重要的是“品”質,而不是大“牌”。(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