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正在瀏覽的是香港網站,香港證監會BJA907號,投資有風險,交易需謹慎
關於特斯拉的第三篇章,我是這樣想的
格隆匯 02-14 18:30

在電動車、AI、航空、基建等領域一路升級打怪的馬斯克,他與特斯拉的關係,用“這麼近,那麼遠”來描述十分恰當。他可能是最不在乎市值管理的CEO,動輒套現股票收購推特引發股價暴跌,對特斯拉股價過高的表態更是直言不諱,引得公司高管和投資者捶胸頓足。

特斯拉對汽車行業的顛覆,卻又離不開馬斯克為之書寫的清晰而富有遠見的數個篇章,從第一輛跑車Roadster,到Model系列,再到電動皮卡Cybertruck、電動重卡Semi,特斯拉將電動版圖覆蓋到所有出行領域,一步步實現清潔能源替代化石燃料的最終願景,但對於當前電動車規模而言,這僅僅只是起步。

近期,馬斯克表示,將於3月1日在特斯拉投資者日活動上推出特斯拉第三篇章(Master Plan 3),即通往地球完全可持續能源未來的道路。該計劃的存在理由是:“你如何達到足夠的規模來真正改變地球上的整個能源基礎設施?”

這次馬斯克又會吹多大的牛?從他過去一年的表態裏,或許已經有了一些答案。

01

2030年,1億小目標如何實現

馬斯克關於第三篇章的消息一公佈,各種臆想和猜測瀰漫在網絡上,因為馬斯克本就是一個腦洞大開的人,他能夠將特斯拉引領到怎樣的高度,大家對此的關注絕不會少於他的花邊新聞。

其中一個比較有趣的猜測,有專業人士發現,馬斯克推文配圖的背景實際上是車身側面堆疊在裝配架上,共39行17列,加上可容納8輛車的車身側面,整張圖大概有5304輛車。

如果每天能生產5304輛車,那麼年產量也有193.6萬,特斯拉去年產量達到了137萬輛,增長了47%。自2019年跨過產能地獄後,特斯拉產量快速攀升,公司也連續第三年實現正向盈利。最風光的時候,公司市值超過1.3萬億美元,超過大眾、豐田、當代、通用等傳統車企的估值總和。

基於特斯拉的科技含量,市場定價的錨點由車企轉移到了科技企業,向蘋果、谷歌、微軟等發起衝擊,馬斯克本人的財富規模也創造了歷史。儘管受去年加息的拖累,從今年一季度以來,正當市場回暖,特斯拉再度翻倍説明了這家公司仍是市場裏最大的“香餑餑”。

但馬斯克的野心不絕於此。

去年8月份舉辦的股東大會上,這位CEO打算衝擊更高的產銷目標,總結來説:

預計十年後累計交付量可能超過1億輛;

到2030年,實現每年生產2000萬輛汽車的目標,至少會建造10-12個超級工廠,每個工廠平均每年生產150-200萬輛。

每年2000萬輛是啥水平?算上燃油車,約等於去年全球汽車市場40%的份額。去年的銷冠豐田,一共賣了1010萬輛,佔據13%的份額。此前力捧特斯拉的ARK“木頭姐”,認為公司將在2026年獲得全球汽車市場26%的份額。

乍一看感覺又在吹牛皮。以特斯拉如今的製造能力去評估,一體化壓鑄,CTC等技術為汽車組裝節省了大量的零部件和時間成本,2021年加州工廠曾單週產出了8550輛車,創下了新的記錄,德州和柏林每週現在每週大概能生產3000Model Y。

算下來一天也就一千多台特斯拉,一家工廠年產量要達到200萬輛的話,那麼一天的產能至少也要達到5304台車。想要將規模提升到“極致”,馬斯克不光要將效率提升到“極致”,還需要去生產更加實惠、更加暢銷的車型。

馬斯克在特斯拉的第一篇章裏就提到,特斯拉電動車的價格梯隊將會逐漸下沉,未來將會有更便宜的車型。在2020年的特斯拉電池日上,馬斯克宣佈特斯拉將生產售價2.5萬美元的電動汽車,並且能夠完全實現自動駕駛。這款親民價位的電動車很有可能在3月1日亮相,成為特斯拉下個篇章的殺手級產品。

對比特斯拉去年單車5.49萬美元的均價水平,2.5萬美元摺合人民幣大概16萬元,很適合作為高城市密度的出行工具,並且在10-20萬價格段缺少足夠出色的車型供給時有望佔據足夠的先發優勢。

特斯拉新車假想圖

02

完全可持續能源的絆腳石

“加速世界向可持續能源的轉變”,特斯拉有着遠高於一般汽車企業的定位,而路徑也比一般車企更為坎坷。因為作為行業引領者,你不光得造一台好用的電車,為了賣出更多的電車,還需要帶頭普及推廣能源獲取和儲存基礎設施,這就構成了特斯拉業務版圖的另外兩塊,太陽能和儲能。

儘管可再生能源發電佔比在逐年上升,依然無法獨當一面。隨着電車消費和工業生產活動不斷增加,用電需求提高,石油和天然氣產量逐漸跟不上,可再生能源由於發力存在波動性,季節性等因素,目前還指望不上説能“扛過大旗”。

回顧近兩年中國地區限電,俄烏戰爭催化歐洲電價飆升,要想引導能源順利轉型,避免犧牲經濟增長,讓可再生能源發電成為一種穩定可靠的機制,儲能作為調節工具,能源裏的“銀行”,是不可或缺的。

但無論是動力電池還是儲能電池,均受制於上游鋰礦過高的開採成本。去年根本無法實現大規模低成本的產出,也給新能源下游企業帶來巨大的壓力。從能源革命的角度來看,如今我們只是將對石油依賴轉向鋰資源的依賴,正如馬斯克所説,“鋰電池就是新的石油”。

電池日首發的4680大圓柱電池,號稱有56%的降本空間,但説到底鋰元素仍是成本大頭,面對“狂飆”的碳酸鋰價格也沒有優勢。這款電池在今明兩年將進入關鍵的導入期,將會裝在特斯拉Model Y,Cybertruck、Semi以及儲能電池Megapack上,接近於支撐特斯拉全系產品的使用。

鋰電池供應鏈的問題如同房間裏的大象,馬斯克發現後還沒有來得及解決,今年同樣叫苦不迭。如果他能用買推特的錢去買幾家鋰礦公司,這樣特斯拉起碼能夠加強對上游材料的把控。如今業務版圖基本圍繞鋰電池的應用,也就是説特斯拉增長會很依賴於鋰的供給。

馬斯克在推特里闡釋得很通透,不是鋰元素不夠,而是提取和精煉的速度太慢了導致供不應求。特斯拉也有自己的礦場,但開採流程極其繁瑣,耗時頗長。國際能源署的數據顯示,投產週期最快的澳洲鋰礦,從發現到投產的平均耗時都長達4年!

特斯拉今年在電動車領域銷量排名第二,户用儲能第一,大型儲能第三。如果因為原材料供應不足導致減產甚至停產,將極大削弱公司的競爭力。4680大圓柱電池量產也意味着,特斯拉如果想實現電池供應的自主可控,鋰礦問題須得抓緊時間解決,畢竟競爭對手不會等你。

估計是不會買礦慢慢挖了,馬斯克可能會選擇自己建立精煉廠,或許能夠以技術改進的方式提高鋰鹽產能,那麼又將顛覆一個行業。

03

“鋼鐵俠”的機器人大軍

特斯拉去年舉辦了第二個AI Day,主要介紹了全自動駕駛FSD,人形機器人Optimus,以及超算DojoD1芯片的進展。

在第二個願景裏,馬斯克提出要基於駕駛數據推出自動駕駛服務,以及通過自動駕駛提供出行服務。但人們對於安全性的擔憂,普遍要大過對新技術加速普及的興奮。根據美國國家公路交通安全管理局近期公佈的ADAS相關⻋禍的最新數據,特斯拉以474起的⻋禍數量穩居第⼀。

另一方面,不同區域在FSD落地上難以形成統一的步調,特斯拉對於中國交通、政策要求、用户習慣的理解上不如本土車企,國內目前還沒有開放FSD Beta的消息。FSD的累積測試里程離馬斯克的60億英里標準還有很長的距離。

在完全自動駕駛的承諾上,消費者認為馬斯克似乎吹牛吹過了頭,因此惹上了官司。發佈會上,他還再次重申,去年年底將在更多區域落地FSD,但是直到現在還未推出。

特斯拉還推出了人形機器人,其形態和性能就像站立版的特斯拉汽車,搭載了和汽車同款的FSD芯片,以及Dojo D1作為“大腦”。隨着成本繼續下降和芯片性能的提升,未來人性機器人的商用化必將催生萬億級別的市場,也引起了進廠打工還是上火星的討論。

人們對未來上人機協作,開發火星基地有着科幻大片般的遐想。在BBC出品的馬斯克紀錄片中,他認為對於人類未來而言只有兩條出路,要麼留在地球,要麼成為跨星球物種。號稱2030年把人送上火星堪稱其吹過最大的牛皮。

《星際穿越》

2022年3月,馬斯克曾在推特上回復網友時稱:“特斯拉的主旨是將‘規模’擴大到‘極致’,這是人類擺脱化石燃料所需要的,還有人工智能(AI)。但我也會將有關SpaceX(美國太空探索技術公司)、特斯拉和Boring公司(美國基礎設施和隧道建設公司)的部分包括進去。”

機器人、汽車,這些都是人工智能的物理載體。如今像ChatGPT這樣的通用AI模型一邊積攢着對世界的認知,一邊被用來探索應用的邊界,但在馬斯克眼裏,AI能用來做什麼,可能已經有了答案。

Midjourney, 一款AI工具:根據文字生成的火星殖民圖

03

尾聲

對馬斯克其人,天才的讚美與尖鋭的批評是同時存在的,擁有超前的視野、深刻的洞察力,以及將想法付諸實踐的執行力讓其在當代傑出商業領袖中脱穎而出。因為他從不只是會畫ppt的那類管理層,或在帳前指揮士兵的將軍。

“我絕對不會只在象牙塔裏,我想身在戰場之中。”對待工作,馬斯克的確言行一致,直接睡在了工廠裏。特斯拉在2013年Q1成功交付了4750輛車,實現1100萬美元的收入。

“Too little, too late”是所有創業者的終極恐懼,擁有萬億財富的馬斯克沒有忘卻。

關注uSMART
FacebookTwitterInstagramYouTube 追蹤我們,查閱更多實時財經市場資訊。想和全球志同道合的人交流和發現投資的樂趣?加入 uSMART投資群 並分享您的獨特觀點!立刻掃碼下載uSMART APP!
重要提示及免責聲明
盈立證券有限公司(「盈立」)在撰冩這篇文章時是基於盈立的內部研究和公開第三方資訊來源。儘管盈立在準備這篇文章時已經盡力確保內容為準確,但盈立不保證文章資訊的準確性、及時性或完整性,並對本文中的任何觀點不承擔責任。觀點、預測和估計反映了盈立在文章發佈日期的評估,並可能發生變化。盈立無義務通知您或任何人有關任何此類變化。您必須對本文中涉及的任何事項做出獨立分析及判斷。盈立及盈立的董事、高級人員、僱員或代理人將不對任何人因依賴本文中的任何陳述或文章內容中的任何遺漏而遭受的任何損失或損害承擔責任。文章內容只供參考,並不構成任何證券、金融產品或工具的要約、招攬、建議、意見或保證。
投資涉及風險,證券的價值和收益可能會上升或下降。往績數字並非預測未來表現的指標。
uSMART
輕鬆入門 投資財富增值
開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