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条关于“建议鼓励年轻人少送外卖多进工厂”的全国两会建议上了热搜。提此建议的全国人大代表、小康集团董事长张兴海认为,现在不少年轻人选择送外卖、送快递,不愿进工厂当产业工人,制造业招工困难不利于社会长远发展。因此他建议社会各界共同努力,鼓励支持更多年轻人成为产业工人。
此意见一出,就引起了热议,很多年轻人并不买账:”当产业工人,钱少还不自由““拿钱来鼓励””送外卖挺好“等等声音高涨。
既自由,又稳定
是进工厂打工,还是去送外卖?选择后背的一个重要因素之一就是技术门槛低但收入相对可观,外卖员不需要太多的技能,就是靠体能吃饭,稍微附加一点时间规划管理就能获得不错的收入。而收入待遇不错的工厂则需要较高的技术门槛要求,而没啥技术门槛流水线工厂的收入待遇则比较低。
饿了么近日发布的《2022蓝骑士发展与保障报吿》显示,2021年共有114万骑士(即骑手)在饿了么平台获得稳定收入,1877位骑士晋升为站长、队长。美团相关数据也显示,2021年上半年,美团平台日均活跃骑手超过100万人,6成全职骑手月收入高于5000元。
相比之下,国内大多数工厂的底薪大多只有2000多,算上各种加班工资才可能与骑手工资相当,而像富士康等工厂开出的高薪,基本上都是需是靠拼命加班才能换来。加上一些工厂上班还存在克扣的情况,就算拼了命加班,最后刨去各种克扣,拿到手里的也就没这么多了,投入产出比严重失衡。如果按照时薪来计算的话,外卖行业的投入产出比相对来说比工厂更高,而且也更容易掌控。
此前,李克强总理语重心长地强调“中国有6亿中低收入及以下人群,他们平均每个月的收入也就1000元左右”。可见,外卖行业人群算是收入可观的群体了。
拥有了稳定的收入,外卖骑手也已经成为家乡县城购房主力,越来越多外卖骑手正通过自己的奋斗置业安家。
有骑手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买房的这份安稳和踏实,是外卖骑手的工作给他的。这些年他进过工厂,也辗转多个工地,兜兜转转没攒下什么钱。在他看来,骑手是一份“难得的稳定工作”,时间自主,多劳多得,更重要的是,不会被欠薪——直到现在,他还有一笔七八年前的工钱,包工头一直没有给他结清。
虽然送外卖的工作也并不轻松,还经常会面配送过程中的交通风险、恶劣天气、系统bug、客户投诉等情况,但相比于工厂里相对单一的工作环、不停的被动加班、不断增加的基础任务量,年轻人还是更愿意吃送外卖的苦。
尤其是在自由度的层面,在工厂上班除了上述的问题,还有各种规章制度需要严格遵守,而且在很多时候还要无条件地接受领导的各种管教和压榨,基本上可以说没什么自由度可言。
而外卖行业相对比较简单,除了一些最近本的通用规定之外,不会有太多的条条框框,只需要接送单就行,想赚多少钱,完全可以自己把握,这都完全取决于个人,相对来说自由度要比工厂高太多。
还有人际关系的处理也是现在的年轻人很在意的问题之一,“社交恐惧症”“社交牛逼症”等新词的出现,以及关于“社恐如何工作”等问题也在知乎等各大平台上被广泛讨论。可以说,人际关系越简单的工作对年轻人的吸引力也就越大。
而选择在工厂搬砖,不仅要应付领导的各种管束和压榨,还要处理同事之间的关系,工作氛围差地地方还可能存在明争暗斗、勾心斗角等情况,搞不好说错一句话就得罪了人,挨批评事小,严重的话甚至还可能会丢了工作。而外卖行业的人际关系相对要简单很多,大家都是平等的,干好自己的活就行。
疫情之下,不同行业的冷与暖
疫情期间,外卖行业加速发展。起初,众多餐饮企业因受疫情影响,纷纷向外卖等新业务发力。如今,“万物到家”的理念逐渐兴起,外卖的延展面变得更加广泛,“到家”产品也变得更多元化。除了外卖配送餐饮以外,送菜、送药、送花等也成为了外卖骑手常见的配送物品。
疫情之下,百姓的生活习惯、思想理念也在悄悄发生改变。因防疫需要,不少人在过去一年养成了线上买菜的习惯。
叮咚买菜数据显示,2020年,叮咚买菜每天为全国供应超1000吨平价蔬菜、60吨肉类。2020年叮咚买菜的下单用户中,80后占领了手机买菜人群的“半壁江山”,占比超过50%。随着越来越多的老年人“触网”,50、60后的叮咚买菜银发用户数量在一年里增长210%。
可以说,在疫情之下,外卖行业在国际上也得到了更多的关注。
此前美国《时代周刊》发布了抗疫群像,外卖骑手高治晓登上封面。报道称,如果没有在危险中挺身而出的外卖骑手们,很多家庭会挨饿,病人也无法得到赖以生存的物资供给。
法新社报道称,新冠肺炎疫情期间,疾驰而过的中国“外卖大军”被誉为保障经济和人民生活的“英雄”,让“宅”在家中的民众有饭吃、有货囤。
英国《金融时报》则将外卖小哥形容为“新冠肺炎疫情中的生命线”。
而制造业在疫情之下的处境就比较艰难了。制造业企业复工复产时面临物料供应价格上涨及短缺、员工短缺招人难、资金短缺等挑战,以及产品制造成本提高,利润下降等难题,导致它们生存艰难,尤其对于中小企业来说更是如此。为了帮助企业度过难关,各地政府纷纷出台相关扶持措施,支持企业发展,减轻企业负担;为帮助企业复工复产,多地人社局等部门也都安排专列、专车免费接送外地员工回来复工。此外,疫情也在倒逼制造业企业改变传统的制造发展方式,推进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转型。
但事实上,制造业的痛点以及劳动力紧缺的问题由来已久。中国制造业长期面临的挑战之一就是缺工问题。有企业管理人员曾表示,他的企业甚至出现工厂员工在双十一期间请假一个月去当快递员的现象。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近日发布2021年第四季度全国招聘大于求职“最缺工”的100个职业排行,有43个职业属于生产制造及有关人员。且自2019年第三季度该排行发布以来,制造业类职业占比就一直较高。
张兴海代表提供的数据也显示:2020年我国制造业人才缺口2200万,近5年平均每年150万人离开制造业,而与制造业劳动力流失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快递从业人数突破1000万。
而要改善或是想要解决工厂缺工的问题,除了呼吁、建议外,更应该要从实质层面去考虑,比如薪资待遇的提高、劳动条件的改善、劳动保障的完善等。
有人说:“现在的年轻人越来越难伺候,还吃不了苦”,这句话的深层逻辑其实是,现在的年轻人已经开始觉醒了,除了薪资待遇意外,他们还有很多更加在意的东西,比如越来越崇尚自由。
只靠简单粗暴地提薪,解决不了本质问题,毕竟厂家要成本,工人要待遇,这个问题本就是两难全。了解当下年轻人的需求,改变企业的管理模式,真正做到以人为本,与时俱进,才有出路。
毕竟,符合年轻人的理念的企业,谁不想去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