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正在瀏覽的是香港網站,香港證監會BJA907號,投資有風險,交易需謹慎
到底要什麼樣的美妙故事,才能撐起海底撈神話
格隆匯 10-11 18:56

作者 | 冥王星

數據支持 | 勾股大數據

01

海底撈已是一個神話——哪怕我從業二十多年,這樣的神話,也不多見。

在餐飲領域封神——貌似可以無限制地開店,且據説開一家店,必火一家,而且開店速度,每家新開店的坪效,都能維持原來的利潤水平與增長率。

在資本市場封神——高達600多倍的市盈率。所有前赴後繼試圖做空它的人,都已被團滅。

我從來相信,事物的發展是粗糙的,是有稜角的。那些過於圓潤,甚至封神的,無論人,還是物,你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懷疑。

讓幾乎所有做空者生不如死,甚至懷疑人生,海底撈不是第一家。當年香港市場上最牛掰的漢能太陽能比今日海底撈還牛掰,碾死了無數做空者,並一度讓公司老闆李河君成為了中國首富。但這家公司在高位瞬間崩盤,如今早已雨打風吹去。

商業模式、財務數據都好到資本市場無人敢質疑,海底撈也不是第一家。當年樂視的故事更完美,無數資本市場分析師打破頭也找不出它財務數據的明顯瑕疵,"生態化反"的市值一度高達1500億。但如今,我們都知道現在樂視去往了何方。

漢能太陽能、樂視,最開始都未見得是壞學生。恰恰相反,它們甚至都是商業模式的創新與引領者,並一度獲得了這種創新的嘉獎與紅利。只是最後收不住腳,迷失在了資本遊戲裏,故事越講越玄,牛皮越吹越大,最後不可避免地敗給了常識與邏輯——些時候,你完全不需要通過公司提供的數據去找它的財務瑕疵。常識與邏輯會告訴你,他們兩家的故事,根本沒辦法一直講下去。

但他們的失敗只是表象——該到手的錢,該挪走的錢,該出去的錢,早已去了它們該去的地方。

再也回不去的,是那些被永遠埋葬在這兩個資本遊戲局裏的普通投資者:他們如同新冠疫情中死去那些人一樣,再也見不到下一個春天。

新晉神話海底撈,算哪種類型?哪個階段?

02

幾乎所有的資本遊戲局,都是從"股權集中+神話故事+瘋狂拉昇股價(估值)"三套馬車開始的。

海底撈的估值是多少呢?

超過600倍——哪怕A股市場裏最瘋狂的投機者看到了都要為之目眩——這還是在一場疫情黑天鵝,原本是它的最大利空的情況下發生的。

誠然,用600倍有失偏頗,畢竟今年上半年是受到了疫情的短期衝擊。疫情過後,也許它的盈利就恢復了。

就算恢復正常了,市值3000億+的海底撈到底意味着什麼呢?

以2019年的淨利潤算,對應的估值高達122倍;

假設2021年瘋狂(注意,我用的是瘋狂)開店到1400家(截至2020年6月底935家),並且全部新店都如2019年般的火,對應的估值,仍然高達60倍。

股權集中度呢?

大股東、新加坡首富張勇夫婦持有68.16%,施永宏持有15.95%,合計84.11%(今年5月6日的時候,他們分別套現了7.8億港元):

高度集中的股權,再配合一個美妙的故事,這幾乎是證券市場拉股價最性感的組合。

不過,再集中的股權,當美妙的故事出現裂縫時,股價説崩也就崩了。君不見當年的漢能:

那海底撈會如何呢?重蹈覆轍,還是另闢蹊徑?

關鍵看它的美妙故事,講不講得下去。

03

海底撈如同前期的漢能太陽能與樂視,都曾是本行業的優等生,行業模式的創新與引領者。

因為各種原因,我們傳統領域的發展始終落後美國一拍,所以,當我們談一家企業的未來時,往往喜歡冠以中國的XXX(一家美國企業),比如永輝:中國的沃爾瑪,安踏李寧:中國的耐克;諸如此類。

所以到餐飲上,中國14億吃貨,誰看了都會心動:中國的麥當勞在哪(注:麥當勞當前市值1673億美元,合計1.12萬億人民幣)?

但是,橫在投資者面前有個難題,中式餐飲的標準化太難了。標準化沒做好,餐飲擴張幾乎是找死。事實上,在海底撈之前,港股裏也曾經上過許多明星般的餐飲企業,比如小南國,比如翠華等。它們曾經也受到過資本市場的追捧,但最終統統凋零,無一例外。

然後海底撈來了,帶着一個非常完美的標準化故事——火鍋。

火鍋的基礎味道由底料奠定,再由消費者自由選擇調味料來滿足不同的口味需求。底料和調味料都有統一的配方,可以統一生產,統一配送,這就最大限度保證了每一家門店的口味都是一致的。食材也無需大廚來烹飪,這就甩掉了中式餐飲店最主要的人力成本之一--廚師的成本,同時也甩掉了廚師較難複製的標準化難題。

但,故事走到這裏,標準化還只走了一半。

這只是解決了產品的標準化。餐飲是一個服務行業,但餐飲業的員工工資一般不高,職業發展也有限,所以員工流失率很高,從而造成餐飲店的服務一致性難保障。縱使產品一樣,服務走樣了,消費者的體驗也就完全兩樣了。

海底撈最牛逼的就是把這個故事也講圓滿了,由此奠定了其獨步火鍋領域的卓然地位。

消費者看得見的是海底撈的餐廳,消費者看不見的是海底撈為產品與服務標準化所打造的供應鏈軍團:

在供應鏈軍團的加持下,擴張的故事就講得下去了:食材供應鏈不用愁,底料調味料不用愁,尤其是,人才不用愁,永遠都有儲備好的店長,將海底撈的旗幟插遍全國各地。

04

所以,海底撈故事維持的核心基礎是兩個字:擴張。

同樣,海底撈故事的核心瑕疵,也是兩個字:擴張。

換而言之,中國有沒有那麼多的地方,讓海底撈無限開店,且每家店開出後的坪效,依然得以維持?

2018年9月海底撈上市,招股説明書顯示,2018年6月底,餐廳數是341家,到2018年底,這個數字成了466家,到2019年底,這個數字變成了768家。

幾乎是1天一家新店開業。

2020年撞上疫情黑天鵝,但也沒能阻擋海底撈開店的步伐,到2020年6月底,這個數字成了935家,依然幾乎是一天一家的節奏。年底走到1050家以上,看來不是夢。

14億吃貨的消費力提供無限空間。供應鏈軍團確保擴張戰的後勤保障(穩定在高位的翻枱率),實實在在的擴張轉化為營收與利潤的高增速。

一個本來糟糕的生意(就餐飲業而言,一個餐飲下去,營收基本穩定了,但成本項卻可能逐年上漲。要獲得成長,就只能開新店,如果標準化沒做好,管理成本將不成比例放大,從而侵蝕利潤),轉變成了一個確定性極高的生意:開一家,火一家,賺一家。

所以,到海底撈這裏,就成了,只要你敢開,我(市場)就敢給估值。

所以,要維持這個美妙的故事,它就必須把開店速度一直維持下去。

這或許也解釋了,為什麼在2020年上半年如此艱難的環境下,海底撈依然逆市淨開出了167家門店。相應地,短期借款從1.22億飆到了30.13億,長期借款從0飆到2.92億。

有意思的是,門店增加了20%左右,員工人數卻下降了10%左右,這讓截至到2020年6月底,海底撈的平均單店員工數大幅下降至99人。

門店增加,員工減少,看上去就像只是想開個店,讓餐廳數量變多而已。

我開店,你給估值——大家心照不宣,守望相助?

蛛絲馬跡雖多,並不代表人家就在挖坑——做證券研究,無罪推定的基本原則還是會堅持的。

05

所以,(故事)問題的關鍵,還是回到了:

中國究竟有沒有那麼多的地方,讓海底撈無限開店,且每家店開出後的坪效,依然得以維持?

事實上,這個美妙故事在去年下半年的時候,就已經出現了明顯裂縫。

2019年海底撈的翻枱率是4.8,較2018年下降了0.2。

不要小瞧這個0.2。0.2反映到營收上,影響4個百分點左右。但影響營收背後,是海底撈門店效率開始下降,這表明海底的供應鏈軍團並非堅不可摧。

如果拆開來看,情況會更嚴重。

導致海底撈翻枱率下降的主要來源是一線和二線門店,2019年上半年一線城市是4.8,全年是4.7,這意味着下半年可能只有4.6,二線城市上半年是5,全年是4.9,下半年估計只有4.8左右。

由於翻枱率的下降,一線二線城市2019年的同店增長出現了負數,上半年還是正增長,全年是負,意味着下半年更大幅度的下滑。同店是老店,不存在新店需要適應期的因素。

老店的運營效率下降,這絕對、絕對、絕對是一個需要被高度警惕的事--對餐飲而言,它會致命。

今年上半年翻枱率的走低和同店的下滑,到底多少是受疫情影響,多少是慣性下跌呢?

一個參考的案例是,呷哺呷哺上市後,也走過一波波瀾壯闊的行情,2017年開始翻枱率走弱,後面股價半折,再半折。

在存在如此大的風險下,海底撈卻依然頂着這樣的估值,就讓人不免顫抖了。

事實上,翻枱率的下滑極可能不是暫時,而是長期性的。

儘管供應鏈強大,但在需求端吸引消費者上,海底撈存在兩大風險。

一個是創新上。之前9月15日曝出的海底撈抄襲巴奴毛肚火鍋,就是一個例子。隨着海底撈門店數量的增加,海底撈的稀缺性相對下降,它的極致服務給消費者帶來的快感邊際是下降的。而當下的消費者的挑剔度無疑又達到了歷史最高,它需要餐飲企業保持適度的創新以保持潮流感、新鮮感。這對規模大的餐廳,過去又做的非常成功的餐廳是一個巨大挑戰。

第二個是消費者錢包上。海底撈的人均消費水平是不低的,相當於它是在收割國內頭部的吃貨消費者。隨着頭部消費者被收割完畢,縱使海底撈有儲備店長,國內又哪來的這麼多的好位置,能提供頂級流量(高收入水平消費者)供海底撈收割?

數據説話:

很明顯,從平均單店營收和淨利潤也可以看出,這兩個數字是逐年下滑的,這也表明好的位置逐漸被消耗完了。

這其實是常識:中國再大,也不可能有用之不竭的地方與有支付能力的人羣,無供海底撈無限制開店。

海底撈到底可以開多少家店?

這個問題,如同問"西湖有多少條魚"一樣,看似無從下手,但其實是一個入門級的統計學課題。如同麥當勞、肯德基在中國能開多少家店,是個可以計算出來的確定數字一樣,可供海底撈使用的選址,也是根據商圈與有支付能力的人羣來的,是一個有上限的確定數字。

詳細模型我不贅述,直接上數字。國內一線城市商圈目前是476個,二線1431個,三線及以下是2020個,共計3927個。另外,一線人流量大,二線三線依次次之,所以門店滲透率會不同。我們採信麥當勞的研究數據,一線滲透率假設85%,二線70%,三線及以下算40%,那麼預計一線可開400家,二線1000家,三線及以下800家。

換言之,海底撈的門店天花板,是2200家。

06

尾聲

現在,我們假設海底撈可以歲月靜好,無憂無慮開到2200家店,單店淨利潤維持在高峯期的306萬左右,對應的淨利潤極限,是67.32億人民幣。

這是什麼概念?

當下的股價即使不再漲了,仍舊維持3156億的市值,到海底撈開店開到頭時(2200家店),也差不多給了46.9倍的估值。

有人可能跳出來説,海底撈還可以發展其它子品牌,彌補增長。好吧,如果要把這些還沒影的事全部給價,那也無話可説了。

一級市場上呢,寧可信其有。

二級市場上呢,最好信其無。

資本市場最怕神話,因為過去的歷史經驗表明,造的神無一例外,全部崩了。當一家公司走入神話境界時,投資者應當更加警惕。

尤其是,當它的CFO因個人原因辭職了。

沒有一家火鍋值得給600倍的PE。

無論是海底撈,還是河底撈,或是湖底撈,還是坑底撈。

關注uSMART
FacebookTwitterInstagramYouTube 追蹤我們,查閱更多實時財經市場資訊。想和全球志同道合的人交流和發現投資的樂趣?加入 uSMART投資群 並分享您的獨特觀點!立刻掃碼下載uSMART APP!
重要提示及免責聲明
盈立證券有限公司(「盈立」)在撰冩這篇文章時是基於盈立的內部研究和公開第三方資訊來源。儘管盈立在準備這篇文章時已經盡力確保內容為準確,但盈立不保證文章資訊的準確性、及時性或完整性,並對本文中的任何觀點不承擔責任。觀點、預測和估計反映了盈立在文章發佈日期的評估,並可能發生變化。盈立無義務通知您或任何人有關任何此類變化。您必須對本文中涉及的任何事項做出獨立分析及判斷。盈立及盈立的董事、高級人員、僱員或代理人將不對任何人因依賴本文中的任何陳述或文章內容中的任何遺漏而遭受的任何損失或損害承擔責任。文章內容只供參考,並不構成任何證券、金融產品或工具的要約、招攬、建議、意見或保證。
投資涉及風險,證券的價值和收益可能會上升或下降。往績數字並非預測未來表現的指標。
uSMART
輕鬆入門 投資財富增值
開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