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browsing the Hong Kong website, Regulated by Hong Kong SFC (CE number: BJA907). Investment is risky and you must be cautious when entering the market.
千億芯片大牛股,估值上天了

雖然本輪半導體週期已完成反轉,但板塊表現依舊不温不火。

今年以來,半導體指數累計下跌超10%行業市值TOP20中,僅有4家錄得正收益。其中,寒武紀表現尤為突出,累計大升86%(較2月初上升143%),市值重回1000億大關。

寒武紀淨利潤連虧7年,一季度收入僅2567萬元,憑什麼市場還給予如此高的溢價?

01

如果看過去以及當下基本面,寒武紀顯然不是一個值得依賴的“好標的”。

2021—2023年,公司營收分別為7.21億元、7.29億元、7.09億元,停滯不前。今年一季度營收僅有0.26億元,同比更是暴跌65.9%。

再看歸母淨利潤,從2017年有財務數據披露以來,年年虧損,累計虧掉了51.9億元。虧損最重要的因素是高強度研發,同期研發費用支出55.28億元。

尤其是上市後,寒武紀研發力度明顯增強。2022年研發投入15.23億元,研發費用率為209%,同比增長51%。2023年研發投入11.18億元,同比減少27%,主要是因為2022年12月底公司被美國列入“實體清單”,進行了業務戰略收縮,暫停了部分毛利率偏低的項目。

2023年,全公司研發人員752人,相較於2022年的1205人,減少了38%。當年8月,從事智能駕駛芯片研發的行歌科技被爆裁員,媒體稱“L4芯片研發不及預期,新項目恐將放棄”。

營收停滯增長,利潤持續虧空,寒武紀經營活動現金流持續淨流出,承壓明顯。為此,公司在去年4月通過定增募資了16.7億元(上市以來募資總額超40億)。截止2024一季度末,公司賬上貨幣資金為43.5億元,同比增加134%,彈藥充足。

去年11月,寒武紀制定了股權激勵計劃,涉及激勵對象715人,佔公司總員工的57%。具體考核目標為2024年年收入不低於11億元,2024—2025年累計收入不低於26億元,2024—2026年累計收入不低於46億元。

拆開看,2024—2025年目標大致為11億元、15億元、20億元。按照去年營收7億元,到2025年收入複合增速為40%左右。

但這份股權激勵頗有一些“奇葩”,A股上市中很少有隻單獨制定營收目標,而不管利潤表現的。從這個股權激勵看,寒武紀想要實現盈利可能遙遙無期。

那麼,對於如此基本面,資本市場為何仍然青睞寒武紀呢?

樂觀交易未來預期。

最性感的資本故事無疑是AI,且無法在中短期內證偽。在去年初ChatGPT橫空出世之前,資本市場仍然沿着現有基本面進行悲觀定價,股價從剛上市不久創下的297.77元一路暴跌至50元左右,跌幅達80%,市值區區只有200億左右。

後來,伴隨着市場瘋狂熱炒AI,寒武紀迎來大風口,股價一度大升至270元上方。但後來伴隨着大市下跌,業績基本面沒有支撐基礎,股價又再度回撤60%以上。

直到今年初,股價再度捲土重來,重新站上270元上方。在我看來,寒武紀逆勢爆發有兩大方面的因素。

一方面,英偉達股價持續暴升,市值曾在今年6月超越微軟、蘋果登頂全球第一。在英偉達的驅動與映射下,國內核心AI相關龍頭均迎來了一波大升。

比如,中際旭創、工業富聯均在今年再度刷歷史新高,累計升幅均超過54%。此外,海光信息股價表現不俗,較2月初上升超12%。

而寒武紀有着“中國AI芯片第一股”光環,且一度對標英偉達,自然不會缺席本輪熱炒。

另一方面,AI龍頭業績持續兑現。

英偉達業績兑現高增。2025財年Q1,營收260億美元,同比增長262%,歸母淨利潤為148.8億美元,同比增長628%。

海光信息作為國內算力芯片龍頭,同時也作為國產CPU+DCU稀缺標的,業績增長勢頭依然很猛。據業績預吿,今年上半年營收同比增長37%—50%,歸母淨利潤同比增長16.3%—30.8%。

既然其他AI龍頭業績可以實打實兑現,自然也可以激發資本市場對於寒武紀未來業績的想象。

02

未來寒武紀能否兑現業績,其實面臨很大的不確定性。

首先看基本盤——收入結構非常不穩定。

寒武紀2016年成立以來,推出了寒武紀1A、1H處理器,因華為海思一炮而紅。這兩款芯片分別搭載華為海思麒麟970、980芯片上,並集成於華為P20Pro、Mate20Pro、Mate20X等手機上,出貨量過1億部,而這是公司2017-2018年99%的營業收入來源。

2019年,華為海思自主研發芯片處理器架構,除已達成合作外,不再繼續採購寒武紀終端智能處理器IP產品。當年,華為海思帶來6366萬元收入,較2018年大幅下滑44%,營收佔比降低至14%,後來歸零了。

2019年,公司發力智能計算集羣系統。當年拿下珠海橫琴項目,收入2億元,佔到營收比例的47%,能拿到這筆訂單或有中科院計算所的提攜(為寒武紀第二大股東)。

此後,該業務也成為寒武紀營收的“頂樑柱”。不過,客户需求不是線性遞增,而是一年換一批——2020年為江蘇南京、無錫數據湖項目;2021年為江蘇崑山項目;2022年為江蘇南京項目(二期);2023年參與台州、瀋陽兩地的算力基礎設施建設項目。

除此之外,寒武紀在2021年發佈邊緣產品思元220邊緣系列,當年邊緣產品營收1.75億元。但2022年萎縮至0.38億元,2023年進一步下降至0.11億元。該業務極度依賴一個行業頭部公司的需求,沒有持續性。

雲端產品線方面,寒武紀先後推出雲端訓練芯片(思元290)、雲端推理芯片(思元100、思元270及思元370)。

去年初ChatGPT橫空出世,科技大廠在人工智能大模型上快速加大投入,寒武紀智能芯片相關業務理應會爆發的。

然而,該業務產品線受供應鏈衝擊(美國實體清單)。2023年調整銷售策略,優先服務毛利高、信用好的客户。去年收入僅0.91億元,同比反而大幅下滑58.7%。

整體來看,寒武紀成立至今,幾大業務收入來源均不穩定。

其次,AI芯片業務能否取得順利突圍,還得打一個大大的問號。

一方面,國內外競爭對手如雲。拋開海外實力強勁的對手外,單看國內便有華為昇騰、阿里平頭哥、百度崑崙芯、海光信息、天數智芯等一大批科技公司。

目前,寒武紀最新一代雲端智能訓練芯片思元590,該芯片採用MLUarch05全新架構,實測訓練性能較在售旗艦產品有大幅提升,整體性能比國內大部分對手都要好,接近英偉達A100。據飛鯨投研,思元590在特定場景優勢較強,但通用性並不高,可能會阻礙產品推廣。

最為關鍵的是,寒武紀沒有構建起自己的生態圈,想要大規模出貨可能沒有那麼容易。

下游服務器廠商中,大多都跟華為各方面業務合作密切,包括拓維信息、烽火通信、華鯤振宇、神州數碼、中國長城等,且華為昇騰910芯片性能優異。海光信息則有中科曙光,浪潮信息、紫光股份等則大多使用海外巨頭芯片。而互聯網廠商,百度、阿里有自己的AI芯片公司。

並且,AI開始爆發的這幾年,資本開支是最大的,對AI芯片需求是很旺盛的。但行業紅利不會持續太久,未來需求會逐年放緩,AI芯片競爭對手會越來越多,還在大筆燒錢的寒武紀會不會錯過最佳黃金期,尚未可知。

03

在2020年的一次媒體採訪中,寒武紀創始人陳天石曾説道:“Intel今年52歲,AMD今年51歲,NVIDIA今年27歲。寒武紀只有4歲,和行業前輩比起來還只是個孩子。羅馬並非一天建成,前輩標杆也都是篳路藍縷走過來的,我們有遠大的志向,但長跑才剛剛開始。”

是的,寒武紀太需要時間去研發攻關、發展壯大了。

但能否順利大突圍,拿下AI芯片國產替代的一部分份額,一切都是未知數。但從PB估值維度看(利潤虧損無法對比PE),寒武紀高達19.5倍,且遠遠超過其餘155家半導體公司的任意一家,行業指數平均為3.68倍。

很顯然,資本市場挺慷慨的,現在就把寒武紀市值頂上1000億,難免有些過於亢奮了。(全文完)

Follow us
Find us on Facebook, Twitter , Instagram, and YouTube or frequent updates on all things investing.Have a financial topic you would like to discuss? Head over to the uSMART Community to share your thoughts and insights about the market! Click the picture below to download and explore uSMART app!
Disclaimers
uSmart Securities Limited (“uSmart”) is based on its internal research and public third party information in preparation of this article. Although uSmart uses its best endeavours to ensure the content of this article is accurate, uSmart does not guarantee the accuracy, timeliness or completeness of the information of this article and is not responsible for any views/opinions/comments in this article. Opinions, forecasts and estimations reflect uSmart’s assessment as of the date of this article and are subject to change. uSmart has no obligation to notify you or anyone of any such changes. You must make independent analysis and judgment on any matters involved in this article. uSmart and any directors, officers, employees or agents of uSmart will not be liable for any loss or damage suffered by any person in reliance on any representation or omission in the content of this article. The content of this article is for reference only. It does not constitute an offer, solicitation, recommendation, opinion or guarantee of any securities, financial products or instruments.The content of the article is for reference only and does not constitute any offer, solicitation, recommendation, opinion or guarantee of any securities, virtual assets, financial products or instruments. Regulatory authorities may restrict the trading of virtual asset-related ETFs to only investors who meet specified requirements.
Investment involves risks and the value and income from securities may rise or fall. Past performance is not indicative of future performance.
uSMART
Wealth Growth Made Easy
Open Accou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