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browsing the Hong Kong website, Regulated by Hong Kong SFC (CE number: BJA907). Investment is risky and you must be cautious when entering the market.
印度把大廠坑慘了

印度是一個非常缺電,且基礎設施相當薄弱的國家。

2008年,印度信實集團找到上海電氣合作修建電站,後者為其完工了6台660mw超大型超臨界電站項目,價值高達88億元。後來,項目全部投入商業運營,但信實集團賴賬,遲遲不肯支付貨款。

15年過去了,上海電氣一分錢沒收到,反而卻被信實集團起訴到印度高等法院要求賠償21.33億元。

納尼?什麼坑人的玩意?

不巧的是,這樣活生生的薅羊毛悲劇還在繼續……

01

大廠渡劫

近日,有媒體報道,印度執法局在6月9日發佈文件稱,因小米涉嫌違反該國《外匯管理法》,“向外國實體非法轉移資金”,該局已經向小米技術印度私人有限公司、小米印度分公司、部分高管及花旗等三家銀行發出正式通知。

此前,印度當局就已經扣押了小米共計555.1億盧比(約合48億元人民幣)。這次通知或意味着上述凍結資金將被正式沒收。

而小米之前就在澄清解釋裏面迴應過,向銀行支付的特許權使用費和賬單都是合法且真實的。且支付給外國實體的費用中,超過84%的部分是付給美國高通的特許權使用費,用以使用相關標準關鍵專利,如果沒有這些技術,該公司生產的智能手機無法在印度運行。

很顯然,這是合法的商業行為,並不適用《外匯管理法》第四節所描述的情況。但印度當局不予採納,頗有巧取豪奪之意。

小米的遭遇並不是孤例。去年2月,印度以華為將資金匯回母公司、減少在印度的應税收入為由悍然終結銀行賬户;去年7月,印度以逃税為由瞄準火力攻擊vivo和OPPO,凍結了vivo3.9億人民幣資產,要求OPPO補繳税款高達37億人民幣。當年7月,華為榮耀宣佈因“眾所周知的原因”退出印度市場……

更為離譜的是,印度媒體最新報道還稱,印度政府對在印度的中國智能手機制造商提出了多項新要求:

第一,在印的業務中,中企需要引入印度資本作為股權合作伙伴,確保印度資本在合資公司中持股51%以上。第二,中企必須聘用印度人擔任諸如CEO、CFO、CTO等重要職位。第三,中企還需要幫助印度建立上下游供應鏈,將訂單優先交付給印度企業,提升印度本土製造能力以及組件水平。第四,要求中國手機廠商僱傭本地分銷商,以加強產品在印度市場的推廣和銷售。

有人一針見血評論道,印度政府的這種行為是“霸凌”,等於“變相收購中國企業”。大白話,這就是明搶啊!

中國手機大廠在印度遭遇圍獵,其他海外巨頭同樣無法倖免。

2021年12月,亞馬遜因投資本地公司未完整準確披露信息被罰2700萬美元;2022年10月,谷歌被認為濫用安卓系統主導地位等被累計罰款2.73億美元。今年1月,三星在接受税務調查後被要求補繳税款2.12億美元;今年2月,印度對蘋果的反壟斷調查結果可能與谷歌類似,可能面臨被罰……

再往前追溯,印度税務部門對殼牌、諾基亞、IBM、沃爾瑪、凱恩能源等多家外資企業都進行了税務調查並開出了鉅額罰單。

不管你是中企還是美企,亦或是歐企,都雁過拔毛。

如此營商環境,也難怪印度被認為是“全球最難做生意的國家”之一。要知道,2014年到2021年,有2783家跨國公司決定停止在印度的業務,超過了印度外企總數的五分之一。

其中,美企撤出的大廠包括可口可樂、IBM、通用等等。就連在印度深度耕耘超30年的福特汽車也於2021年退出印度市場,走的時候還花費了20億美元重組當地業務。

全球大廠們在印度渡劫。

02

專坑外資

2014年,莫迪雄心勃勃地提出“印度製造”戰略計劃,計劃在2022年(後延期在2025年)將製造業佔GDP的比重提升至25%。

該戰略已經過去了近10年,實際取得的成果卻大跌眼鏡。製造業佔GFP的份額從2015年的16%反而降低至2022年的13%,與最先設定的目標大相徑庭。這讓莫迪尷尬不已。

Why?

除了基礎設施落後,沒有完整的工業產業鏈等客觀因素外,最為重要的還是營商環境惡劣,嚴重打擊了外資投資印度的信心。這背後很關鍵的一點是法律不健全,不少條款模模糊糊,導致人治空間很大。尤其是税務糾紛讓眾多跨國企業望而卻步。

説直白點就是,印度人的規矩就是沒有規矩。他們討厭規則,崇尚的是走捷徑。佔便宜,薅羊毛,那是家常便飯。

這其中,最為讓世人津津樂道的還是英國沃達豐事件。

2007年,沃達豐以111億美元的價格從李嘉誠手裏間接收購印度電信巨頭和記愛莎67%的股權。交易的主體是和記愛莎的母公司——在開曼半島的CPG,不在印度境內,亦不是印度本土公司,並不涉及股權轉讓所得税。

而印度當局並不買賬,最終獅子大開口,要求沃達豐支付26億美元的股權轉讓所得税。沃達豐堅決不服,多次訴諸印度高等法院,打起官司來。

不過,1961年頒佈的《所得税法》並沒有相關明文規定,最終印度税務部門吃了癟,26億美元的肥肉沒搞成。但這場收割之役並沒有結束。

印度税務當局將情況訴諸國會,讓其修改《所得税法》,規定只要涉及印度本土公司的交易,不管註冊地在哪,在哪交易,均要繳納相關税款。

一般來説,老法律的修正或新法律的頒佈都要遵循“誕生之日起開始執行”的最基本原則。但印度為了那26億美元,豁出去了,規定該法律要前向追溯50年。

這就嚇人了。法律的內容和生效時間,你都能隨便改,跟沒有法有什麼區別?

這樣一來,沃達豐逃不掉了,在印度法院敗訴,並被印度税務當局要求支付51億美元税款,較之前整整翻了一倍。

但沃達豐也不是吃素的,本身就是英國前10大跨國大型企業,背後有英國政府撐腰。2014年,沃達豐在國際仲裁法院起訴印度税務局。並且,有了包括英國在內的幾個西方國家的強力干預,最終鏖戰6年,於2020年勝訴了。否則,印度那個法案會導致多家外企補繳税款,因為過去西方大廠在印均有不少類似收購案例。

不過,勝訴之戰並沒有改變沃達豐在印度的最終結局。

2017年,沃達豐的電信業務已經做到了當地第2名。彼時,印度政府強制要求,電信公司需要同政府進行收入共享,不僅包括電信業務本身,還包括出售資產、存款利息等非電信業務。

2020年,印度法院判決在印電信公司需要向當局支付9000億盧比。按照29%的市佔率來計算,沃達豐一家就要支付3000億盧比左右,大大加劇了該公司的虧損。

最終,沃達豐熬不下去了。2022年初,將未償付頻譜和調整後總收入費用相關的利益轉換為股權後,印度政府將成為其最大股東,佔比達到35.8%。

10多年的折騰,沃達豐在印佈局的業務被印度當局抹乾吃淨了。

其實啊,這幾十年,不管是GE還是麥當勞,無論是沃爾瑪還是福特,全球無論多麼牛逼的企業,在印度都熬成了藥渣,鎩羽而歸,沒有多少廠可以帶走一分錢的。

03

尾聲

對於發展中國家而言,外資巨頭都是爺,要麼控制這國家的產業經濟命脈,要麼本分點就是大把撈錢。但在神奇的印度不是,專坑外資數十載,賺點錢不容易,還得天天挨錘。

大企業如此,中小企業會被放過嗎?

顯然不是。據統計,像手機等重要的供應鏈領域,80%的中國中小企業由於經不起調查的反覆折騰和鉅額罰款,紛紛退出了印度。

網友們總結的好,印度掙錢印度罰,一分別想帶回家。

當然,在印度當局的角度來看,讓你們進來是為了發展本國經濟,讓你們進來搞投資搞製造,再拿到技術,最終再就把你踹開,然後自己實現自力更生還是終極目標。

但多行不義必自斃,印度這種絲毫不講規則,不講武德的坑外資行為,看着是佔了小便宜,實際上吃的是大虧。短期確實是薅到了很多的羊毛,但長期必然會讓營商環境及生意信譽變得越來越惡劣,再也難取得外資的信任,最終一手葬送自己的前程,讓自己的製造業升級更加艱難。

Follow us
Find us on Facebook, Twitter , Instagram, and YouTube or frequent updates on all things investing.Have a financial topic you would like to discuss? Head over to the uSMART Community to share your thoughts and insights about the market! Click the picture below to download and explore uSMART app!
Disclaimers
uSmart Securities Limited (“uSmart”) is based on its internal research and public third party information in preparation of this article. Although uSmart uses its best endeavours to ensure the content of this article is accurate, uSmart does not guarantee the accuracy, timeliness or completeness of the information of this article and is not responsible for any views/opinions/comments in this article. Opinions, forecasts and estimations reflect uSmart’s assessment as of the date of this article and are subject to change. uSmart has no obligation to notify you or anyone of any such changes. You must make independent analysis and judgment on any matters involved in this article. uSmart and any directors, officers, employees or agents of uSmart will not be liable for any loss or damage suffered by any person in reliance on any representation or omission in the content of this article. The content of this article is for reference only. It does not constitute an offer, solicitation, recommendation, opinion or guarantee of any securities, financial products or instruments.The content of the article is for reference only and does not constitute any offer, solicitation, recommendation, opinion or guarantee of any securities, virtual assets, financial products or instruments. Regulatory authorities may restrict the trading of virtual asset-related ETFs to only investors who meet specified requirements.
Investment involves risks and the value and income from securities may rise or fall. Past performance is not indicative of future performance.
uSMART
Wealth Growth Made Easy
Open Accou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