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browsing the Hong Kong website, Regulated by Hong Kong SFC (CE number: BJA907). Investment is risky and you must be cautious when entering the market.
SpaceX星艦首飛爆炸,馬斯克放出最貴煙花
uSMART盈立智投 04-21 11:32

星艦,起飛,空中爆炸。

4月20日,推遲了2天的SpaceX的巨無霸航天器星艦,在美國得克薩斯州的星基地起飛了。升空4分鐘之後,發生爆炸,星艦的首次飛行以“失敗”而告終。馬斯克最終還是30億美元放了一朵最美煙花。雖然失敗了,但雖敗猶勝。馬斯克曾經說“只要不炸燬發射臺就算成功。”

國內航天行業人士也表示,只要點火就是勝利。

這是人類有史以來向太空發射的最重航天器,由史上最大的超重型火箭助推發射升空。如果按照計劃進行,成功發射,那麼,人類將開啓邁向火星的大門,馬斯克的移民火星夢想可以實現了。

01 書寫歷史的,還得是馬斯克

自從去年(2022年)以來,馬斯克就一直謀求星艦軌道級首飛測試,如今終於如願。

星艦,馬斯克爲了探索殖民火星而建造的宇宙飛船的名字。星艦的發展史可能要追溯到20年前。2007年,馬斯克首次向外界透露了一個目標:最終能讓人類得以探索並殖民。也許人們會認爲馬斯克就是個瘋子,但在他宣佈這個目標之前,2005年,馬斯克的商業航天公司SpaceX已經開始研究超重型運載火箭概念。

2011到2015年間,馬斯克的登陸火星計劃逐漸被揭露開來。在這期間,SapceX開發了火星殖民系統(MCT,也就是星艦的前身),2018年SpaceX開始製造超重型運載火箭的首個火箭原型,並正式提出了星艦概念:馬斯克將第一級助推器稱爲超重型推進器(Superheavy),將第二級飛船稱爲星艦(Starship)。

自2019年以來,SpaceX就在得克薩斯州南部的基地開發星艦,並在20公里以下的高度測試飛行了數艘星艦原型。在網上仍然可以搜到很多原型機試飛爆炸的視頻。但SpaceX並沒有因此停止測試的腳步。

2021年5月5日,星艦SN15原型機進行了最後一次10公里跳躍試飛,最後成功實現平穩落地,這意味着星艦原型機首次完成了亞軌道試飛。

在經過近兩年的不斷調整之後,星艦的軌道級測試終於來了。

對於失敗的結果,馬斯克曾在接受媒體訪問時輕鬆表示,如果發射失敗了,就當放煙花吧。不過,這煙花說真的,有點貴,成本高達30億美元(約206億元人民幣)。

雖然星艦發射失敗,但雖敗猶勝。雖然失敗但不妨礙它就是創造了歷史。就如國內航天專業人士感慨的,點火就是勝利。

從官方透露的信息來看,星艦由一級助推器“超重”和上面級“星艦”兩部分組成,總高120米,起飛重量爲5000噸,可以說是有史以來最大航天器。

星艦的一級助推器配置了33臺以甲烷爲燃料的猛禽發動機,燃燒液態甲烷和液態氧,將以超過7590噸的全功率推力將火箭推離發射臺,其推力超過了當年的土星五號(3400噸)和蘇聯失敗的登月火箭N-1(起飛推力4500噸)。

馬斯克曾表示,這艘巨大的不鏽鋼運載器將是有史以來最強大的火箭,起飛推力約爲NASA標誌性土星五號火箭的2.5倍。

按照規劃,星際飛船發射入軌後,將繞地球飛行一個多小時,然後重新進入太平洋上空的大氣層,在夏威夷北部濺落。

雖然此次發射並未成功,但這並不妨礙人們見證這一壯美的盛況。就如馬斯克所說,不保證成功,但保證精彩。

無論是一級“超重”助推器還是上面級的“星艦”都可以實現重複使用。這也是馬斯克星艦系統最具創新意義的一點。

按照SpaceX公司的規劃,星艦經過高頻率重複使用後,單次發射成本有望低於1000萬美元,甚至僅需約200萬美元,對應其100噸的低軌道運載能力,可以將每公斤有效載荷發射入軌成本降低到驚人的10美元,將徹底改變航天產業。

“原來火箭最重要的性能是運載能力,花多少錢是次要的。現在火箭最重要的能力是性價比,星艦的發射如果成功的話,將大大降低人類進入太空的成本。太空探索是全人類共同的事業,任何一個參與者願意參與其中並積極嘗試,取得成功,在某種意義上也是人類的成功。”科普作家、行星科學專家鄭永春如此說道。

02 火星,人類要來了

如果這次軌道飛行成功,就意味着人類奔向火星的大門已經打開。

今年2月份,SpaceX發佈了最新的星艦宣傳片,片中展示了星艦飛往火星的全過程,還展示了飛船對接、火星基地等畫面細節。

有專家認爲,SpaceX的歷史性發射將成爲馬斯克雄心壯志的早期里程碑,即將人和貨物運到月球和火星,使人類成爲“多行星物種”。

一直以來,馬斯克都有一個觀點:一場自然或人爲的災難最終將帶來文明的終結,人類需要搬遷到另一個星球,而火星“是唯一現實的選擇”。

雖然因爲這個設想,馬斯克被認爲是個“瘋子”,被科學家認爲100年內根本不可能,是有史以來最大的陰謀。但是,星艦的首次軌道飛行成功已經讓這個夢想更進了一步。

據悉,在馬斯克的設想中,星艦一天可以發射3次,向火星運送百萬噸物資。馬斯克2022年曾撰文提到,史上最大運載火箭星艦一次可運載100位乘客和物資,未來計劃打造至少1000艘星艦,將一批批拓荒者送到火星,以建設一個自給自足的城市。

馬斯克希望使人類成爲“多行星”物種,生活在幾個星球上。

對於星艦的首飛,網易科技採訪了航天專家黃志澄。黃志澄表示,SpaceX的星艦首飛有着多重意義。

首先,對於美國來說,一個運載火箭的運載能力有多大,航天的舞臺就有多大。“這次星艦運載能力達到130噸-150噸。星艦的成敗決定着美國重返月球計劃是否能夠實現,因爲星艦系統是美國原定的,從月球軌道到月球着陸系統,就是由它來負責運載的。”

另外,黃志澄表示,星艦系統是個多用途的系統,不僅可以到達月球和火星,而且還可以發射衛星星球,可以作爲太空旅遊的新系統,還可以做一個低軌道的遠程的航班化的運輸系統。

第三,對於世界航天來說,黃志澄認爲SpaceX星艦的這次首發也具有十分重要的開拓意義。由於星艦獨特的設計,基本採用了垂直髮射垂直降落模式,實現了重複使用,全部由不鏽鋼外殼製成。“這些都是在人類運載航天系統發展中,具有里程碑意義。”

第四,對於SpaceX公司本身來說,經過20多年發展,其已經成爲世界航天的中堅力量,可以說開拓了商業航天在人類航天中的重要作用。

最後,星艦的研發方式改變了過去傳統從地面試驗到飛行試驗的路徑,實現了在現場進行實驗的新的發展航天運載系統的方法。

“人類在不斷探索太空,一方面是爲人類尋找新的生存家園,另一方面是爲了讓地球人類生活更加美好。星艦系統的成功不僅有了可以實現探索月球和火星的強大運載能力,同時降低了人類探索的成本,而且可以在地球實現航班化、遠距離的運輸,使人類可以在1個小時內到達地球任何一點,可以讓遊客達到近地軌道等太空旅遊,開啓人類一個新的時代,跨星球的時代。”黃志澄認爲。

Follow us
Find us on Facebook, Twitter , Instagram, and YouTube or frequent updates on all things investing.Have a financial topic you would like to discuss? Head over to the uSMART Community to share your thoughts and insights about the market! Click the picture below to download and explore uSMART app!
Disclaimers
uSmart Securities Limited (“uSmart”) is based on its internal research and public third party information in preparation of this article. Although uSmart uses its best endeavours to ensure the content of this article is accurate, uSmart does not guarantee the accuracy, timeliness or completeness of the information of this article and is not responsible for any views/opinions/comments in this article. Opinions, forecasts and estimations reflect uSmart’s assessment as of the date of this article and are subject to change. uSmart has no obligation to notify you or anyone of any such changes. You must make independent analysis and judgment on any matters involved in this article. uSmart and any directors, officers, employees or agents of uSmart will not be liable for any loss or damage suffered by any person in reliance on any representation or omission in the content of this article. The content of this article is for reference only. It does not constitute an offer, solicitation, recommendation, opinion or guarantee of any securities, financial products or instruments.The content of the article is for reference only and does not constitute any offer, solicitation, recommendation, opinion or guarantee of any securities, virtual assets, financial products or instruments. Regulatory authorities may restrict the trading of virtual asset-related ETFs to only investors who meet specified requirements.
Investment involves risks and the value and income from securities may rise or fall. Past performance is not indicative of future performance.
uSMART
Wealth Growth Made Easy
Open Accou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