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browsing the Hong Kong website, Regulated by Hong Kong SFC (CE number: BJA907). Investment is risky and you must be cautious when entering the market.
衰退在所難免?
uSMART盈立智投 06-07 15:49

最近,越來越多大佬對於股市,對於經濟表達了悲觀的態度。那麼,通脹是否能夠快速得到控制?經濟是否真的有大家擔心的那麼糟糕呢?

來源 |  美投investing

01 前言

最近,特斯拉總裁馬斯克在一次內部郵件中表示,他認爲今年的經濟將會非常糟糕,並準備裁員10%。同一時間,微軟總裁納德拉也提醒自己各部門的高管要謹慎僱人,並下調了下個季度的預期。另外,億萬富翁,著名基金經理Bill Ackman也表示,他認爲經濟必須陷入衰退,或者股市必須要崩盤,否則無法控制眼前的高通脹。這些大佬不僅僅是個例,最近越來越多的人對於股市,對於經濟表達了悲觀的態度。

這些言論聽起來確實很嚇人,不過美投君自己對於這種大佬們的發言始終是持有懷疑態度的。每個人的視野不同,理解能力也不一樣,我很難去相信他們所理解的經濟。我個人則更願意相信客觀的數據,我也更習慣去從各種數據中去理解市場。而實際上,最近有非常密集的數據披露,市場未來的走向已經越來越明朗了。今天,美投君就從客觀數據出發,給大家分析一下當前的市場。咱們一起來看看,通脹是否能夠快速得到控制?經濟是否真的有大家擔心的那麼糟糕呢?

02 通脹現狀

通脹的情況,毋庸置疑,應該是當前市場最關心的話題了。市場能不能好轉,經濟會不會衰退,美聯儲能否收手,大家的生活能否迴歸正常,全部都要看通脹的臉色。他是如今一切動盪的根源,也大概率能夠成爲化解這一切的關鍵。所以瞭解通脹的發展對於我們來說至關重要。

從最近公佈的核心PCE數據來看,通脹似乎已經有了些許見頂的趨勢。核心PCE是美聯儲制定政策時最關心的物價數據,他在4月份同比增長達到4.9%,和3月份的5.2%已經有了些許下滑。同時單月增長也從3月份的0.9%,下降到了0.2%。放緩跡象更爲明顯。

在客觀數據轉好的前提下,市場主觀對於通脹的態度也在悄然發生一些改變。看市場的主觀態度,我們可以從市場對於通脹長期的預期中找到答案。

可以看到,最近一段時間,5年和10年的通脹預期都有明顯的下降趨勢。市場一般都會提前於經濟做出反應,這說明市場認爲通脹很快就要開始下降了。

但咱也別高興的太早,通脹的情況遠比看上去的複雜。下圖是把通脹拆分成商品類通脹和服務類通脹的情況。其中藍線代表的是商品類通脹,黃線代表的是服務類通脹。

不知道大家發現什麼了沒有?

可以明顯的看到,我們現在所經歷的通脹幾乎完全是商品類通脹導致的。今年2月時,曾一度飆升到12.3%。這背後原因有很多,但最主要的問題出在了油價和供應鏈上。不過好在,商品類通脹是相對比較好控制的。我們也已經看到了商品類通脹在最近兩個月出現了明顯的放緩趨勢。而且隨着美聯儲加息和縮表的推進,供應鏈的持續緩解,我認爲未來商品類通脹應該還會繼續下降。

然而,最令人擔憂的問題其實不在這根表現突出的藍線上,而是出在了這根看上去還很正常的黃線上。可以看到,服務類通脹從年初起就在不斷上升,已經從1月的4.6%增加到4月的5.4%。這個上升的趨勢能否快速扭轉現在還不得而知。我們必須要了解的是,服務類通脹要是真漲起來是非常難控制的。因爲影響它的最主要原因是勞動力成本。畢竟服務業最大的生產因素就是人。勞動力成本本身其實不好出現太大變化,但一旦變化了,就很難調整回來。所以我預計,下半年影響通脹最關鍵的因素,大概率不再是油價和供應鏈這樣的外部問題,而是勞動力成本。因而,我們纔會看到,週五勞工部發布就業數據後,市場會反映的如此激烈。

03 解決通脹的關鍵

如此看來,今年通脹能否快速好轉,核心的關鍵就是勞動力成本能否儘快得到控制。那麼現在勞動力市場的情況究竟如何了呢?剛剛在週五公佈的失業率依然非常低,爲3.6%。失業率低在這種高通脹環境下並不能算是個好事,這說明勞動力市場已經過熱,招工緊張的問題非常嚴重了。

下圖顯示的是找工作的人數和開放職位的比例。

這個數值高,說明職位少,找工作的人多。相反,這個數值低,就意味着職位有很多,但找工作的人少,說明招工困難。可以看到,我們現在就正處於史上招工最困難的階段。平均每兩個開放職位,只有一個人找工作。在這種勞動力供不應求的環境下,僱主唯有提高工資才能吸引人來工作。那勞動力成本不漲就怪了。

想要解決勞動力市場過熱的問題,現在無外乎就兩種辦法。要麼就是企業別再招人了,要麼就是攛掇更多的人出來找工作。目前看來,在這兩點上確實都有改善,但是結果是好是壞可就說不定了。首先,我們看到,企業確實在少招人,Facebook,微軟,特斯拉,都在停止招聘,甚至是裁人。爭相效仿的科技公司也不在少數。這確實有助於緩解招工困難的問題,但問題是,經濟發展怎麼辦呢?關於經濟的問題一會兒我們還會重點分析。

另一方面,找工作的人有沒有增加呢?目前看來,並沒有。能夠反應找工作規模最好的一個數據是勞動參與率。也就是看整個人口中,有多大比例的人出來積極的找工作。數據顯示,自從2022年以來,勞動參與率就沒有怎麼增加過。而且相比於疫情前,仍然有很大的差距。儘管政府早已停止發錢,但那些因爲疫情離開工作的人,或者放棄找工作的人,依舊無動於衷。

不過,我認爲這種情況應該很快就能夠有所改善。這幫躺在家裏的美國人,估計很快就要躺不住了。我這麼說的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因爲人們的存款正在急劇減少,甚至出現了大面積的借錢消費的情況。下圖展示的是過去40年,個人儲蓄和消費負債的對比。

可以看到,在疫情期間,在政府無限撒幣的政策下,人們的儲蓄有了顯著的提高。但現在,人們的儲蓄正在急速下降,已經降到4.4%,達到了2008年以來的最低水平了。而與此同時,消費的負債卻在不斷攀升,越來越多的人需要靠借錢來過日子。這一升一降,預示着很快就會有大批美國人躺不住了,需要出來尋找工作,才能繼續維持生活。

要知道,消費習慣的改變是需要一定時間的,大手大腳花錢的人,多半不會未雨綢繆。所以我們也不能期待外部環境一變化,他們就會減少消費。只能等到消費要徹底支撐不住時,效果才能體現出來。而數據顯示,我們現在很可能就在這個臨界點上。一旦跨過,勞動力緊張的狀況就能得到顯著的緩解。

總結一下,通脹兩大類中,商品類通脹已經出現了明顯的拐點。目前最令人擔憂的,是服務類通脹的持續上漲。而導致服務類通脹上漲的最關鍵因素是,勞動力成本的增加。而能夠緩解勞動力緊張的關鍵,在於企業能否放緩招工,以及能否有足夠多的人出來找工作。我個人對於這兩點還是很有信心的,因爲所有的客觀數據都預示着情況正在往好的方向發展。再加上美聯儲持續緊縮的貨幣政策,我認爲通脹很快就能夠出現明顯的下降。最晚不會超過今年8月份。

04 當下值得擔憂的問題

不過,咱可不能高興的太早。如果年初時,你說通脹很快就能控制下來,那麼對於市場來說可能就足夠了。但現在另一大問題已經逐漸超過通脹,成爲市場最爲關注的話題。那就是,爲了控制通脹,我們要付出什麼樣的經濟代價呢?是否如各位大佬所說,經濟衰退已經在所難免了呢?

美聯儲口口聲聲說,期待美國經濟可以軟着陸,但是情況似乎並不那麼樂觀。我們想想,爲什麼經濟要着陸?本質上就是現在的經濟已經過熱,飛的太高了,需要落到地上。如果飛的一般高,那麼軟着陸的難度可能並不大,但是現在的情況大家也看到了。勞動力市場來到了前所未有的火熱程度,消費和通脹也一直居高不下,達到了40年的新高。美聯儲已經不能再用供應鏈和油價這樣的外部因素當擋箭牌了,本質上就是美國經濟內部出現了大問題。美聯儲這根風箏線就快要扥不住,美國經濟這隻瘋狂上升的風箏了。軟着陸的難度正在變得越來越大。

但是美聯儲這幫老傢夥也沒閒着,他們終於意識到問題開始激進的加息和縮表。但問題是,經濟從來都不是加息和縮表真正發揮了作用纔開始放緩的。這點很多人都不理解。經濟放緩最開始,一般都是從人們的心理預期開始的。加息和縮表最初的作用其實也不在於經濟,而在於人們的心理。當大家都害怕經濟衰退,人們開始減少消費,企業開始不再擴張的時候,經濟最終很可能就真的陷入衰退了。

下圖反應的是消費者信心指數的數據,可以看到現在的消費者信心指數已經跌到了谷底,甚至比2008年金融危機時還要低。

在這張圖中,我們還可以看到,所有灰色的區域就是經濟陷入衰退的時間。歷史經驗表明,每當消費者信心觸底時,往往就是經濟衰退來臨的時候。

類似的結論我們也能夠從CEO的信心指數中看到。

同樣的,現在公司CEO對於經濟的信心也降到了谷底。這點我們從最近剛剛結束的財報季中就能夠看出,大量公司CEO在財報會議上表達了對於未來經濟的擔憂,不少公司都開始停止招人,放棄擴張。悲觀情緒持續蔓延。

更糟糕的是,摧毀人們的信心還只是經濟下行的第一步。別忘了美聯儲的加息和縮表,可不僅僅只是摧毀信心那麼簡單,他對於經濟是有實質性損害的,只不過這個損害存在一定的滯後性。這個滯後的時間從6個月到18個月不等。這就很可怕了,如果說未來6個月內,通脹在現有條件下就已經得到了控制,那麼等加息和縮表這記遲來的重拳來臨時,經濟會不會往更糟糕的方向發展呢?我個人並不是非常樂觀,不知道咱們各位看官怎麼看?

哦對了,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風險咱沒有分析,那就是中國經濟的結構性放緩。前不久上海疫情封城結束,最近北京也傳來解封的好消息,很多美國投資者就開始放鬆警惕了。但我個人認爲,風險遠沒有結束。現在市場普遍認爲,當中國的清零政策結束之後,中國的經濟就能迴歸正常,繼續快速的發展。對於這一點我是持有保留意見的。我認爲,這次疫情給中國帶來的是結構性的損傷,要想恢復可能會需要很長一段時間。而中國經濟對於美國來說,無論是消費還是製造都是不可忽視的。中國經濟的結構性放緩也很可能給美國經濟的下行添一把火。

05 衰退真的可怕嗎?

不過話又說回來,經濟衰退到底有多可怕呢?其實,只要你不是自己做生意,經濟衰退就沒有想象中的那麼嚇人。如果你有穩定的工作,拿着穩定的工資,我猜唯一需要擔心的就是你手頭上的這些投資的價格了。然而幸運的是,衰退對於股市來說,也許並不是一件壞事。

下面這張圖總結了美國過去100年,經濟衰退來臨後股市的表現。

可以看到,在多數衰退中,股市的表現其實是非常優秀的。而且股市在衰退開始的半年到一年內,就會出現不錯的反彈。而如果我們把時間拉長到2年,一共就只有4次衰退中,市場的表現是負的。分別是1929年,1937年,2001年和2008年。

在這4次衰退中,1937年那次是二戰,沒什麼參考價值。2001年也比較特殊,因爲衰退剛發生半年,又趕上了911這樣的黑天鵝,硬生生把市場又拽下來一年。唯二的真正在衰退中表現拉胯的年份就是1929年的大蕭條,和2008年的金融海嘯。如果你說我們現在是否還會面臨這種百年一遇的大衰退,那我認爲可能性不大。所以說,衰退即便真來了,大家也不必過於擔心。市場總是向前看的,衰退過後往往就是新的增長週期,也就是下一輪牛市的開啓。

到這裏,所有的客觀數據就給大家分析完了。最後,美投君想聊聊我個人的一些看法。首先,我對於通脹能夠被控制住這件事是非常有信心的。以前關於通脹的風險是,美聯儲意識不到通脹的嚴重性,而錯失抑制通脹的良機。現在,所有的數據都表明,通脹被控制住是指日可待的。此時最大的風險反而變成了,美聯儲對於通脹過於緊張,從而使的經濟陷入衰退。目前看來,這樣的風險越來越高。

短期內,我認爲市場能夠快速反彈的可能不大。因爲我們還沒有看到明顯的通脹放緩跡象,也沒有看到明顯的經濟陷入衰退的跡象,在這兩點沒有發生之前,市場的不確定性依舊會極高。我不認爲在如此高不確定性的情況下,市場能夠找到一個明確方向,持續上漲。

從一個長期視野來看,我認爲,衰退可能確實在所難免,但即便是衰退也會是一個相對溫和的衰退。因爲生產力依舊保持着史無前例的快速增長,金融體系也非常健康,即便出現消費型的衰退,現在的經濟基本面也有足夠的韌性將經濟重新帶回正軌。所以說,長期來看,這輪下跌還沒有到徹底改變投資邏輯的地步。相反,一些好的公司出現機會是非常值得我們關注的。

05 結語

在這種情況下,如果你問我市場會不會繼續下跌?基於短期的這些不確定性來看,我認爲可能性很大。但你說市場會不會出現像08年那樣大幅度的崩盤,我認爲不會。在這樣的熊市中,對於長期投資者來說,我們要做的其實很簡單。就是拿住那些基本面良好的公司,控制住風險,然後耐心等待市場的回暖。這時最怕的就是受市場情緒左右,經常調整自己的策略。正如傳奇基金經理人彼得林奇所說:“投資的竅門不是要學會相信自己內心的感覺,而是要約束自己不去理會內心的感覺。”

Follow us
Find us on Facebook, Twitter , Instagram, and YouTube or frequent updates on all things investing.Have a financial topic you would like to discuss? Head over to the uSMART Community to share your thoughts and insights about the market! Click the picture below to download and explore uSMART app!
Disclaimers
uSmart Securities Limited (“uSmart”) is based on its internal research and public third party information in preparation of this article. Although uSmart uses its best endeavours to ensure the content of this article is accurate, uSmart does not guarantee the accuracy, timeliness or completeness of the information of this article and is not responsible for any views/opinions/comments in this article. Opinions, forecasts and estimations reflect uSmart’s assessment as of the date of this article and are subject to change. uSmart has no obligation to notify you or anyone of any such changes. You must make independent analysis and judgment on any matters involved in this article. uSmart and any directors, officers, employees or agents of uSmart will not be liable for any loss or damage suffered by any person in reliance on any representation or omission in the content of this article. The content of this article is for reference only. It does not constitute an offer, solicitation, recommendation, opinion or guarantee of any securities, financial products or instruments.The content of the article is for reference only and does not constitute any offer, solicitation, recommendation, opinion or guarantee of any securities, virtual assets, financial products or instruments. Regulatory authorities may restrict the trading of virtual asset-related ETFs to only investors who meet specified requirements.
Investment involves risks and the value and income from securities may rise or fall. Past performance is not indicative of future performance.
uSMART
Wealth Growth Made Easy
Open Accou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