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browsing the Hong Kong website, Regulated by Hong Kong SFC (CE number: BJA907). Investment is risky and you must be cautious when entering the market.
消失的風投名人

2021年4月9日,在上海交通大學建校125週年校慶的一個活動--新能源產業高端對話上,校方邀請兩位傑出的交大校友曾毓羣和沈南鵬參加。

交大新能源產業高端論壇,來源:百度

雖同為校友,年齡相仿,畢業時間也只是相差了一屆,但在此時的台上,關注的焦點無疑是曾毓羣,這位動力電池龍頭寧德時代的掌門人,用短短十年,就將企業帶到世界第一的位置,全球市佔率超過30%,國內市佔率超過50%,市值直奔萬億大關。

而坐在他對面的沈南鵬,則更像一個主持人,除了發問,剩下的基本只是在聽,低調得甚至讓人忘記,這位喜歡梳着油亮背頭、散發着江南才子氣質的人,也曾經是中國科技界響噹噹的人物,是絕對的聚光燈焦點,作為紅杉中國的創始人,他“染指”了大半個中國互聯網,騰訊、阿里巴巴、拼多多、美團,都能夠找到他的名字,各種財富排行榜、名人排行榜,也能夠見到他的身影。他和他的小夥伴們(互聯網、創投圈),見證了一個偉大的時代,也引領了一個偉大的時代。

然而,現在他們貌似一夜間消失了,只剩下凌晨爬起來,和上海小市民搶菜的花邊新聞。不是我們善忘,而是我們實在太久沒有聽説“XXX背後的風投女王”、“創投界的東邪西毒南帝北丐”、“哪個大廠IPO,哪個風投斬獲千倍收益”的傳説。

落寞的背後,是中國互聯網的見頂、回落和內卷,更是大時代的變遷,當然,落寞不是壞事,因為它給了我們一個思考的機會,中國到底需要什麼樣的創投?

01

最好的時代

創投,也稱風投,起源於美國。

作為高投入、高風險、高回報的投資方式,風投模式曾經幫助美國成功轉型至高科技引領經濟增長的新模式,也是幫助美國走出滯脹,重新取得科技霸權的法寶。在美國,風投神話可以説俯拾皆是,蘋果、微軟、亞馬遜、google、FB、推特這些如今響噹噹的科技巨頭,在起步階段都有賴於風投提供的資金。

這股浪潮在1990年代也吹到了中國,現在耳熟能詳的案例,比如張朝陽從美國歸來,帶着風投給的錢在中國創立了搜狐,李彥宏也從美國歸來,也是帶着風投給的錢創立了百度,還有騰訊、阿里巴巴、新浪等大廠,在創業初期都拿過風投的錢。

相比美國,中國的風投歷史很短,但是發展卻非常快。

最早可以追溯到1985年成立的中國新技術創業投資公司,這是非常有計劃經濟色彩的官方機構,此後的很多年,中國的風投機構雖然越來越多,但基本都是官方主導,用過去的話説,這其實就是政府的撥款,只不過把“撥款”説成“投資”而已。

真正意義上,和國際接軌的風險投資,已經是1990年代末的事情了,契機就是當年興起的互聯網浪潮,和一羣美國歸來的留學生,當然,也有國家對外資投資機構的開放。那些年,國際知名的風投機構,包括IDG、紅杉、高盛(風投部門)等等,紛紛進入中國,而趁着高速增長的互聯網浪潮,國內的風投機構也開始雨後春筍般出現,較為出名的要數高瓴、深創投、金沙江、今日資本、創新工場、紀源資本等,一些科技型企業也創立自己的風險投資部門,最為出名的就是騰訊、阿里、小米、聯想等。

高峯期,如果一家大型科技企業,沒有自己的風投部門,都不好意思見人,而一些投資機構,手裏沒握有幾家大廠股權,也不好意思出來見人。

不過,投來投去,最後都離不開三個字——互聯網

02

興也互聯網,落也互聯網

中國風投業的興起,從產業的角度,有賴於互聯網技術在中國的蓬勃向上,其實也有賴於國家的扶持政策,否則,中國互聯網產業大概率被美國人收割。當然,以中國的人口體量,也確實有能力發展自己的互聯網產業,不想其他國家,只能仰仗美國的互聯網技術。

也正是因為這個原因,給了中國風投人最好的投資機會,尤其是2000年後,中國互聯網產業每年都有無數的新創公司湧現,社交、遊戲、電商、支付、共享,各種商業模式創新,層出不窮,只有專注於互聯網行業,就已經足夠,其他行業甚至都可以不看。

投互聯網有多賺錢,已經不用再細説,但凡目前國內的巨頭,無不從過去10年的風投浪潮中賺取了龐大的收益。

要説互聯網投資,肯定離不開紅杉中國,這幾年冒起來的大廠,紅杉基本都收入囊中,字節、美團、滴滴全中,最有價值獨角獸9家左右,紅杉收了8個,除了小米,比騰訊還多兩個。儘管紅杉沒有公佈非常確切的投資收益數據,但單單看上面的獨角獸,就不難推測上市退出後的收益情況。

而互聯網之所以如此吸引風險投資,主要還是在於它展示出來的未來賺大錢的宏偉藍圖,虧損、砸錢都不是問題,互聯網投資一向以顛覆傳統投資模型著稱,直到去年,一切藍圖開始大熱倒灶。隨着國家對互聯網企業實施強有力的監管,一些野蠻生長的互聯網產業出現了底層邏輯的崩塌,原先的增長願景一個個被擊碎,隨之一起陷入沉寂的,還有風投公司。

從下面這張圖表看起來,能夠很清晰地感受冷熱的切換。中國的獨角獸,最多的年份是2015-2019年,但最近兩年,急劇減少。

為啥?

這段時間正好對應的是中國移動互聯網的井噴、高峯和見頂,不過值得注意的是,在中國移動互聯網井噴的那幾年,中國的獨角獸數量是超越美國的,但2019年之後,開始大幅被拋離,到去年變成了3:132,美國的獨角獸迎來井噴,但中國的獨角獸幾乎絕跡。

相較而言,美國的風投標的就會多很多,除了美國的風投行業運作非常成熟,還在於它是非常成熟的科技創新創業熱土,源源不斷的創業項目的推出,使得風投不愁沒有生意做。相反,在中國,移動互聯網浪潮一過,獨角獸不見了,風投生意也不好做了,這個才是我們的創新創業短板。

03

何去何從?

從國家的發展方向上看,創新創業的機會其實並不缺乏,現在很多高科技產業都需要補足短板,需要攻堅克難,需要國產替代,但奇怪的是,在這些行業的創業投資上,風投的身影並不多,很多情況下都是政府在出錢出力,例如半導體,説得最多的還是國家半導體大基金,有什麼知名風投公司是真正長期押注了這個產業嗎?

除了大多數趁着概念炒一把就走的短線客,長期押注不求短期回報的貌似真的很少。

當然,在商言商,也不能簡單地綁架風投公司,因為一些硬科技的投資,週期更長、風險更大、收益相對還沒那麼高,風投公司的本質是資本,底色離不開逐利基因。加上中美在科技領域的博弈越來越激烈,一些外資背景的風投機構也很尷尬,to be or not to be,that is a question。

不過,從國家的發展大方向以及監管的趨勢來看,若不是在在硬科技、在底層技術創新上發力的公司,只想通過表面的商業模式“換裝”而大發“橫財”,大概率是不受待見,也不太可能有什麼大的發展前途。換句話説,風投過去引以為傲的賺快錢階段已經過去,時代真的變了。或者説,也到該變革的時候了。

看看現在的新型產業,是以新能源為主,這些產業不管是B端,還是C端,都是重資產、重技術的類型,相比互聯網,要大得多,這些公司即使能夠賺大錢,也必定是辛苦錢。以前投資圈有過一些經典的論斷,比如不喜歡汽車公司,因為這些公司都是重資產,產業鏈很長,也很難控制,每年還要把大量的利潤和現金流重複投入,才能維持生產線的運轉。

的確,從資本的角度看,都喜歡扎堆輕鬆賺大錢的行業,比如茅台,但問題在於,一旦出了大問題,比如科技戰,難道你真的靠喝茅台擊敗對手?

當然,互聯網行業也並非沒有前途,只是要向底層的技術邁進,才是符合國家前進的方向,具體説就是解決缺芯缺操作系統的問題,但是這些領域還能撩撥風投們的興趣嗎?

估計很難很難!最終,要麼是國家出面扶持,要麼是幾個大型科技公司硬着頭皮上,風投公司可能早就躲得遠遠的了。

從這點上講,風投公司將去往何方,實在沒有答案。

04

結語

實事求是地説,風投是個好東西,它是孵化高科技商業成果最好的孵化器之一,因為本質是金融的延伸,而金融在效率上是出了名的高,當年的將美利堅民族拖出滯脹泥潭的里根經濟學,本質上就是藉助了金融的力量,重現喚醒整個國家的新陳代謝功能。中國互聯網應用能夠最終走到世界前列,風投有自己的一份功勞。

不過,效率太高,又會帶來新的問題,最典型的就是08年金融危機,説白就是過度的逐利後,引發的公平失效問題。風投在中國其實也搞出過不少爛事,比如某共享單車,編織了一個無比美好的環保故事,最終結果是資本賺了大錢,創始人從一個小記者,一下子套走了十幾億,人生步入輝煌,而他們的身後,是一堆堆的共享單車廢墟,當初的環保標語,現在看來是如此的諷刺。

廢棄的共享單車,來源:百度

如果這是風投的終極形式,風投的價值何在?

站在新的歷史背景下,風投行業步入低調,其實也未嘗不是好事,因為我們的國家正在吿別浮躁,進入到深層次高質量的發展新徵程,這個過程或許會痛苦,但相信穿越風雨之後,會迎來彩虹。

舊的不去,新的不來,落寞的背後,是新生。

只是,不知那些曾經創造過無數輝煌,賺過大錢的風投們對此會有何看法,又或者,在強調自主可控的當下,我們更需要的是屬於自己的風投,或許,這個行業真的到呼喚新血液的時候了。

Follow us
Find us on Facebook, Twitter , Instagram, and YouTube or frequent updates on all things investing.Have a financial topic you would like to discuss? Head over to the uSMART Community to share your thoughts and insights about the market! Click the picture below to download and explore uSMART app!
Disclaimers
uSmart Securities Limited (“uSmart”) is based on its internal research and public third party information in preparation of this article. Although uSmart uses its best endeavours to ensure the content of this article is accurate, uSmart does not guarantee the accuracy, timeliness or completeness of the information of this article and is not responsible for any views/opinions/comments in this article. Opinions, forecasts and estimations reflect uSmart’s assessment as of the date of this article and are subject to change. uSmart has no obligation to notify you or anyone of any such changes. You must make independent analysis and judgment on any matters involved in this article. uSmart and any directors, officers, employees or agents of uSmart will not be liable for any loss or damage suffered by any person in reliance on any representation or omission in the content of this article. The content of this article is for reference only. It does not constitute an offer, solicitation, recommendation, opinion or guarantee of any securities, financial products or instruments.The content of the article is for reference only and does not constitute any offer, solicitation, recommendation, opinion or guarantee of any securities, virtual assets, financial products or instruments. Regulatory authorities may restrict the trading of virtual asset-related ETFs to only investors who meet specified requirements.
Investment involves risks and the value and income from securities may rise or fall. Past performance is not indicative of future performance.
uSMART
Wealth Growth Made Easy
Open Accou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