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browsing the Hong Kong website, Regulated by Hong Kong SFC (CE number: BJA907). Investment is risky and you must be cautious when entering the market.
2021年成績單發榜,綠葉製藥(2186.HK)還能逆襲嗎?

行情的跌跌不休和股吧的口誅筆伐,是最近許多生物醫藥上市公司不得不面對的現實——尤其是港股。2021年中至今(以3月30日最新收盤日計),經過長達三個季度的劇烈波動與調整,恆生醫療保健指數(HSHCI.HI)已跌超50%。有投資人士哀嚎稱,這是目前港股醫藥歷史最大的跌幅。

在這樣的行情背景下,綠葉製藥(2186.HK)交了份“應景”的2021年度成績單——公司業績創了近年新低:報吿期內,公司實現營收52億元,同比下滑6.1%;淨利為負1.44億元,同比下滑120%。財報顯示,訴訟準備金、應付款公允價值調整等對淨利產生較大影響。與業績呼應的是長期走低的股價:從2021年初的最高點7元/股一路下跌至今,綠葉製藥最新收盤價為2.83元/股。長期跟蹤綠葉製藥的投資者可能頗有“傷仲永”的心情,曾經是個好苗子,無奈市場不看好,綠葉自己也一路跌跌撞撞。

綠葉製藥管理層在今日(3月30日)的業績會上坦言,2021年是集團一路走來,最具挑戰、利空出盡、甚至觸底的一年。值得一提的是,公司管理層多年來首次在業績會上對中短期業務作了展望:公司未來三年將實現10個以上新產品上市,圍繞既往品種和新產品近20個產品組合,在未來三年全力實現高速增長。本文將分析公司各大單品現狀及預期是否支持這一願景,以及綠葉未來逆襲的可能性。

1. 血脂康“救場”,終成十億大品種

從營收貢獻佔比來看,綠葉製藥四大核心治療領域腫瘤、中樞神經、心血管、消化與代謝分別佔比27.2%、25.5%、27.4%、17.3%。腫瘤板塊依舊受力撲素大幅降價的影響收入下滑,中樞神經板塊微降5.5%。而消化代謝和心血管領域均呈現雙位數增長,其中心血管疾病治療領域的增速最大,達到42.1%。血脂康無疑對此作出最大貢獻。

作為目前國內唯一有臨牀硬終點獲益的天然調脂藥物,IMS院內銷售數據顯示,該產品2021年度的銷售額增長38%至5.09億元,其在他汀類藥物中的市場份額從上年同期的第7位上升至第3位,這還只是院內銷售數據。

綠葉製藥管理層在業績會上透露:血脂康在報吿期內高速上量,已成為綠葉的第二個超10億品種。老品種重新煥發生命力,説明血脂康近年來的“三高共管”策略與“一級預防”定位是奏效的。隨着未來老齡化加劇帶來的龐大患者基數增長,血脂康有望持續高速放量。

事實上,綠葉這兩年業績增長乏力,跟主要品種力撲素“打骨折”進醫保有很大關係。這種情形下,血脂康能冒出頭挑起“十億大旗”,一方面體現了產品本身、產品渠道能力;另一方面,在當前“燒錢創新”的行業背景下,現金牛產品的重要性是難以言喻的。

除了血脂康,綠葉製藥管理層還在業績會上透露表示,力撲素和思瑞康雖受到國內醫保、集採等政策端因素影響,但銷售額貢獻仍保持在10億量級。目前來看,公司既有產品中,血脂康、力撲素、思瑞康仍是營收的“三駕馬車”。

2. 四個新品接力商業化

昔日大品種有得有失、此消彼長,但終究也只能基本持平。要實現高增長,還是得看新品種,下面逐一剖析公司從去年到現在納入商業化矩陣的“新面孔”。

在中樞神經領域,瑞欣妥(注射用利培酮微球(II))於2021年1月獲批上市,並於同年12月進入醫保。長效針劑在美國的使用比例超過15%,但由於價格、醫患認知等原因,目前在我國的臨牀使用率不足1%,進入醫保是其擴面的重要舉措之一。另據綠葉披露的信息,公司已在中樞神經領域覆蓋全國3000多家醫院,並就瑞欣妥開展一系列項目以擴大獲益人羣。醫保準入、資源投入等均已就位,接下來就看瑞欣妥進醫保後的表現了。

利斯的明多日透皮貼劑是中樞神經領域的又一新品。該產品自上市以來,已在多個歐洲國家、日本及中國達成對外授權。綠葉近幾年在國際化上砸資源、擲重金,但卻逃不開雷聲大、雨點小,去年多日貼上市後在短時間內達成多個對外授權,算是公司對自身國際化實力的一次驗證。

在腫瘤領域,公司控股子公司博安生物的博優諾於去年4月獲批,佔到國內貝伐珠單抗biosimilars的前三席。目前,國內已有近10款貝伐珠單抗biosimilars上市,博優諾處於前有狼後有虎的位置。博安生物顯然也意識到這一點,其在上市後以百米賽跑的速度迅速鋪開商業化:接連獲批原研藥在國內的多個適應症,與阿斯利康在部分縣域市場開展合作,通過自有團隊覆蓋近30家省份的800多家醫療機構。綠葉製藥在其業績會透露表示,博優諾在上市後的半年時間裏貢獻了1.6億元銷售額。

至於集採,目前看來已集採的生物藥降價幅度相對温和,博安生物要做的是,在集採前的窗口期加快博優諾入院,深化對現有目標客户的覆蓋深挖,快速上量;另外,在成本控制、產能等方面做足準備,迎接集採。

除了以上三個自研產品,公司還在今年2月從華昊中天手裏拿到抗腫瘤創新藥優替帝在中國大陸26個省份的市場推廣權。對華昊中天而言,把首個落地產品交給綠葉做商業化,可以借力後者在腫瘤領域覆蓋2200多家醫院的市場資源;而對於綠葉來説,這筆交易除了“走量”,還對公司現有產品組合起到補充:已有研究證實,該產品對紫杉醇等化療藥的耐藥性腫瘤也展現很好的療效。

總結來説,圍繞CNS和腫瘤兩個領域,去年至今綠葉在新產品的商業化建設方面動作不少,但除了博優諾已快速上量,其他三個新品的商業化建設成果如何,有待2022年來檢驗。

3. 多個產品排隊等批件

後續管線方面,公司官宣有7個項目處於上市審評階段。實際上,其中包含兩個在FDA遲遲不見進展的上市申請。近期信達的PD-1闖關FDA失利,已經生動展現國內藥企出海的不確定性,綠葉如能闖關成功,公司的估值體系將被重塑。因此,此處聚焦的是2021年以來新進入上市審評階段的潛力品種。

• 戈舍瑞林緩釋微球(LY01005)

LY01005對標的是阿斯利康戈舍瑞林植入體,於2021年年底已獲得上市申請受理,用於前列腺癌治療。另外還可用於乳腺癌、子宮內膜異位症等多種病症的治療,相關臨牀還在進行中。

從市場規模來看,LY01005很有可能會被培育成為又一個上十億的大品種。在LY01005之前,阿斯利康的植入體是戈舍瑞林的唯一劑型,也是在中國市場賣了二十多年的常青品種,阿斯利康2021年財報顯示,其戈舍瑞林植入體全球銷售收入上漲3%達到9.6億美元。IQVIA數據顯示,戈舍瑞林植入體2021年在中國的銷售收入已達到32.6億元。

• LY03005

抗抑鬱藥LY03005於2021年6月獲得上市申請受理,有望在今年獲批。近10年來全球獲批的抗抑鬱藥少之又少,國內更是長期處於沒有本土1類新藥的局面,國內的抗抑鬱市場在2021年達到68.7億元,LY03005如果上市,有望成為又一個大單品。綠葉近期宣佈該產品治療廣泛性焦慮障礙獲批進入III期臨牀,未來該產品的患者人羣有望進一步擴面。

• Lurbinectedin(LY01017)

公司今年3月初在中國香港地區提交Lurbinectedin的新藥上市申請。在香港地區上市被視為海外創新藥進入中國的“捷徑”,“港澳藥械通”的政策東風幫助其踏出進入內地的第一步,於此同時該產品在內地也在I期臨牀,如果推進順利,LY01017獲批後,打開市場應該不難。值得一提的是,Lurbinectedin在美國的商業化權益歸屬Jazz製藥,Jazz製藥財報顯示,該產品2021年的銷售額為2.46億美元。

• Prolia生物類似藥(BA6101)

博安生物開發的Prolia生物類似藥也已在上市審評階段。博安生物的幾個biosimilars,上市速度和開發進度在國內都處於前列,這對當前融資行情下的生物藥公司來説是好事,自我造血能力越強,底氣就越足,越能為臨牀早期和臨牀前的創新抗體開發提供支持。

此次業績會中,管理層還透露表示,該產品計劃準備國際多中心臨牀,國際臨牀數據將支持同為RANKL靶點的BA6101和BA1102(Xgeva生物類似藥)在國際市場的上市,兩個產品相關原研藥的全球銷售額在2021年超過50億美金。

另外,兩個月前,香港聯交所已確認綠葉製藥對分拆博安生物上市的申請,如果實現分拆,博安生物通過上市募資補給研發資金的同時,綠葉製藥因博安生物的合併報表虧損也可以得到稀釋。

4. 低景氣度下,我們需要什麼樣的標的

回溯過去兩年,綠葉製藥經歷的各種挑戰也比較帶有共性:原本擅長商業化的big pharma,主力產品遭遇競品夾擊、藥政砍價,新產品難以接檔。但在藥政收緊、紅利不再的背景下,這或許也是大多傳統藥企面臨的困局。

事實上,整個醫藥行業都處於多事之秋,從去年7月《以臨牀價值為導向的抗腫瘤藥物臨牀研發指導原則》(徵求意見稿)》的發佈,到今年年初,若干國內藥企被納入美國商務部“未經核實名單”(UVL)、美國證監會《外國公司問責法案》(HFCAA)。市場的恐懼也從“藥政安全”迅速蔓延到“供應鏈安全”。

低景氣度之下,多個醫藥白馬股腰斬,越來越多biotech折價也要IPO,而對於綠葉這樣本身就有一定體量的傳統藥企來説,耐心修煉內功,專心推管線進度是當務之急。從其去年的業務推進速度來看,公司落地成果漸有起色,研發總開支也提高了近兩成,達到近15億元。但要實現“逆襲”,還要看接下來的新品商業化和在研管線的產品化。正如綠葉管理層在業績會提到的,歷經2021年的完全觸底後,公司已做好全面反彈的準備,在未來三年全力加速新產品的商業化及更多產品的上市。這也意味着,利空出盡的綠葉製藥,從2022年開始可以輕裝上陣打翻身仗了。

若説黃金時代已經遠去,未免還為時過早。畢竟,資本市場上從不缺少逆風翻盤的故事。明面上的幾張爛牌出盡後,更讓人期待的是壓箱底的那幾張底牌。

Follow us
Find us on Facebook, Twitter , Instagram, and YouTube or frequent updates on all things investing.Have a financial topic you would like to discuss? Head over to the uSMART Community to share your thoughts and insights about the market! Click the picture below to download and explore uSMART app!
Disclaimers
uSmart Securities Limited (“uSmart”) is based on its internal research and public third party information in preparation of this article. Although uSmart uses its best endeavours to ensure the content of this article is accurate, uSmart does not guarantee the accuracy, timeliness or completeness of the information of this article and is not responsible for any views/opinions/comments in this article. Opinions, forecasts and estimations reflect uSmart’s assessment as of the date of this article and are subject to change. uSmart has no obligation to notify you or anyone of any such changes. You must make independent analysis and judgment on any matters involved in this article. uSmart and any directors, officers, employees or agents of uSmart will not be liable for any loss or damage suffered by any person in reliance on any representation or omission in the content of this article. The content of this article is for reference only. It does not constitute an offer, solicitation, recommendation, opinion or guarantee of any securities, financial products or instruments.The content of the article is for reference only and does not constitute any offer, solicitation, recommendation, opinion or guarantee of any securities, virtual assets, financial products or instruments. Regulatory authorities may restrict the trading of virtual asset-related ETFs to only investors who meet specified requirements.
Investment involves risks and the value and income from securities may rise or fall. Past performance is not indicative of future performance.
uSMART
Wealth Growth Made Easy
Open Accou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