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browsing the Hong Kong website, Regulated by Hong Kong SFC (CE number: BJA907). Investment is risky and you must be cautious when entering the market.
REITs發展國際經驗:美國REITs簡史

本文來自:靜觀金融 作者:張靜靜

摘要

全球REITs發展概況。REITs(Real Estate Investment Trusts),是指以公司、信託或協會形式擁有、經營與售賣不動產從而取得租金及資產增值收益,是將流動性較差的房地產轉化為流動性較好的證券工具。1960年REITs誕生於美國,70年代末荷蘭、中國台灣、新西蘭、澳大利亞相繼引入REITs,90年代起REITs逐漸在全球普及。2021年是我國發行首批REITs,目前已有41個國家和地區設立REITs制度。REITs起源於美國,目前美國佔REITs市場份額過半,本文重點討論美國的REITs發展史。

REITs的三種分類維度:1)按組織形式可分為公司型和契約型,即“公司”和“信託基金”的區別;2)按收入來源可以分為權益型、抵押型和混合型,目前全球絕大多數REITs為權益型;3)按底層資產可以分為辦公、工業、零售、住宅、酒店、倉儲、基建、醫療、數據中心等等。

60年美國REITs發展史回顧。

1)1960-1967年:60年代前中期處於REITs探索期,發展十分緩慢,只有10家規模較大的REITs,市值維持在2億美元左右。

2)1968-1975年:1967年抵押型REITs出現,此類有價證券收益率不受當時銀行利率管制約束,因此許多美國銀行推出抵押型REITs提供貸款並實現出表,1968-1972年REITs規模迎來爆發性增長。1973年石油危機後美國經濟衰退、地產嚴重過剩,大量抵押貸款壞賬風險暴露,抵押型REITs陷入困境。

3)1976-1985年:《1976年税收改革法案》和《1981年經濟復興法案》相繼推出令權益型REITs迎來黃金十年。十年間權益型REITs年化收益率22.0%、戰勝標普500(13.6%)。

4)1986-1990年:《1986年税改法案》鼓勵REITs主動管理並放大其税收優勢,權益型REITs優勢逐步凸顯。但80 年代末儲貸危機疊加地產供給過剩導致REITs熊市。

5)1991-1997年:1991-1997年全美REITs規模擴大16倍,其中權益型REITs擴大23倍,是結構創新、IPO繁榮與機構投資者湧入三因素共振的結果。

6)1998-2008年:亞洲金融危機後全球資金湧入美國股市,REITs市場則遭到冷落,1998-1999年REITs總市值下跌11.6%。2000年初科網泡沫破滅,成長和價值反轉,REITs企穩回升並於2006年到達頂峯隨後爆發次貸危機。2007-2008年REITs總市值下跌56.0%。

7)2009-2021年:整體處於中高速發展階段,但抵押型REITs式微。

 一、全球REITs發展概況

     (一)美國佔REITs市場份額過半

REITs(Real Estate Investment Trusts),是指以公司、信託或協會形式擁有、經營與售賣不動產從而取得租金及資產增值收益,是將流動性較差的房地產轉化為流動性較好的證券工具。1960年REITs誕生於美國,70年代末荷蘭、中國台灣、新西蘭、澳大利亞相繼引入REITs,90年代起REITs才逐漸在全球普及,2021年是我國也發行首批REITs,目前已有41個國家和地區設立REITs制度。截至2021年12月全球共有932家上市REITs,總市值約2.5萬億美元,美國佔據半壁江山。REITs起源於美國,目前也是國際上規模最大、發展最成熟的市場,因此本文重點討論美國的REITs發展史。

     (二)REITs的三種分類維度

1)按組織形式可分為公司型和契約型。公司型REITs通過發行股份的方式募集資金,具有法人資格,投資者持有的是公司股票,代表國家為美國、日本、歐洲;契約型REITs通過發行收益憑證籌措資金,不具有法人資格,投資人持有的是REITs的信託憑證或基金份額,代表國家為新加坡、澳大利亞、中國。

2)按收入來源可以分為權益型、抵押型和混合型。權益型REITs直接投資房地產,收入來源為租金和轉售;抵押型REITs投資住房貸款或MBS,收入來源為利息;混合型REITs介於兩者之間,也從事放款業務獲取收入。目前,全球絕大多數REITs為權益型。

3)按底層資產可以分為辦公、工業、零售、住宅、酒店、倉儲、基建、醫療、數據中心等等

 

二、60年美國REITs發展史

(一)1960-1967年:REITs探索期

1960年9月14日美國總統艾森豪威爾簽署《公法86-779》,首次允許設立REITs並賦予税收優惠。但為避免逃税現象氾濫,僅允許REITs以非法人信託或組織成立且資產必須交由第三方管理,並對資產、收入、分紅提出嚴格要求。由於1958年“艾森豪威爾衰退”後美國經濟乃至地產業的不景氣,REITs的誕生一方面吸引民間資本進入房地產市場,拓寬融資渠道,另一方面也滿足個人投資者參與規模化、多元化地產投資的需求。1960年9月15日全美房地產投資基金協會成立,即全美房地產投資信託協會(Nareit)的前身。但是60年代前中期REITS發展十分緩慢,根據Investingin REITs(4th)[1]60年代前中期只有10家規模較大的REITs,市值維持在2億美元左右。不過,儘管規模很小,但60年代REITs年化總回報11.5%,戰勝同期標普500的6.7%。

    (二)1968-1975年:抵押型REITs的順境與困境

1968-1972年REITs規模迎來爆發性增長。1967年抵押型REITs出現,此類有價證券收益率不受當時銀行利率管制約束,因此許多美國銀行推出抵押型REITs提供貸款(以更高利率)並實現出表,1968-1970年共新增58家抵押型REITs。水漲船高,REITs行業總市值從1968年的2億美元左右攀升至1972年的18.8億美元。

1973-1974年抵押型REITs規模顯著萎縮。1973年石油危機後美國經濟衰退、地產嚴重過剩,大量抵押貸款壞賬風險暴露,1974年不良資產率高達73%,許多抵押型REITs進入破產程序。1974年抵押型REITs總市值相對1971年縮水一半多,1974年12月總REITs、權益型REIT和抵押型REITs價格指數相對1972年同期分別下跌66.3%、44.7%和73.3%。1974年美國國會出台《美國REITs税收法案》,允許REITs在獲得違約或被拍賣後90天內對物業進行運營管理,但之後需要將運營轉移給獨立第三方。至此,REITs行業止住頹勢。

    (三)1976-1985年:權益型REITs的黃金十年

1976年11月時任美國總統福特簽署1976年税收改革法案》,允許REITs在商業信託之外以公司形式成立,將分紅比例由90%提高至95%,同時允許REITs可以轉售為目的持有不動產。該法案令REITs市場尤其是權益型REITs迎來快速發展。70年代中後期美國出現高通脹,80年代初美國經濟兩度陷入滯脹,此間REITs是對抗通脹的有效工具。1981年時任美國總統里根簽署《經濟復興法案》,允許房地產企業採用加速折舊方式進行避税,於是資本大量湧入商業地產並推高房價,支撐權益型REITs業績。而受美聯儲加息影響80年前中期30年期抵押貸款固定利率久居高位,抵押型REITs(多為固定利率模式)增加借貸成本的同時壓縮利潤空間。

1976-1985年權益型REITs迎來黃金十年。十年期間,權益型REITs年化收益率22.0%、平均股息率7.9%,抵押型REITs年化收益率14.1%、平均股息率11.1%,總REITs指數年化收益率18.9%、平均股息率9.0%。此間,權益型REITs戰勝了標普500全收益指數(年化收益率13.6%)。從規模上看,1985年起權益型REITs正式超過抵押型REITs。

(四)1986-1990年:里根税改助長權益型REITs;儲貸危機導致REITs熊市

1986年10月時任美國總統里根簽署1986年税改法案》,最關鍵的兩點變化是:一是主動管理,允許REITs主動持有、管理和出售房地產;二是比較優勢,限制合夥制房地產企業的避税行為以提高REITs的税收優勢,取消房地產資產的加速折舊記賬法,房地產投資損失無法抵税。這使得權益型REITs優勢逐步凸顯,1987-1989年權益型REITs市值增長42.3%,同期抵押型REITs僅增長11.9%。

80 年代末儲貸危機疊加地產供給過剩導致REITs熊市。1986年3月美國完成利率市場化進程。由於美國利率管制放開過快使商業銀行的負債結構發生了明顯變化。銀行貸款投向高風險、高收益領域。銀行業的結構性變化帶來的競爭加劇、風險偏好上升最終導致大批小銀行破產,並導致地產市場景氣度惡化,房屋空置率顯著上升。此間,由於高息攬儲,個人儲蓄率上升、消費意願下降也加劇了經濟下滑。儲貸危機導致1990-1991年美國經濟衰退,也對REITs造成衝擊,1990年全美REITs市值和全收益價格分別下跌25.1%和17.3%。

     (五)1991-1997年:結構創新、IPO繁榮與機構投資者湧入

1991年11月KIM完成股權REITs IPO,標誌着現代REITs時代的開始,同年12月New Plan成為首個上市交易的REITs,股票市值高達10億美元。1992年12月Taubman Centers首次完成UP-REITs(傘形合夥REITs)IPO,該結構可遞延REITs不動產購置的納税義務,降低不動產轉入門檻。此後掀起REITs IPO的浪潮,1993和1994年REITs IPO金額分別為93.4億美元和71.8億美元,僅1993年IPO募集金額就超過了過去13年的總和。1993年8月時任美國總統克林頓簽署《綜合預算調節法案》,放寬養老金投資准入要求,1994年機構投資者份額便從1993年的15%擴大至45%。1996年美國國税局擴大REITs租金收入的口徑,1997年8月克林頓總統簽署《1997年納税精減法》,允許REITs對非持有長投房地產資產的出售收入可以超過總收入的30%,進一步增加了REITs經營的範疇。1997年10月美國財政部開闢了外資投資渠道。

1991-1997年REITs規模擴大16倍,其中權益型REITs擴大23倍,抵押型REITs擴大約3倍。1991-1997年總REITs、權益型REITs、抵押型REITs券收益率指數CAGR分別為19.4%、20.1%和16.9%,同期標普500全收益為19.1%。總的來説,1991-1997年REITs市場大幅擴容是結構創新、IPO繁榮與機構投資者湧入三因素共振的結果。

    (六)1998-2008年:科網泡沫破滅後成長和價值的反轉

上世紀90年末,在雅虎上市、微軟推出Windows95操作系統為代表的互聯網發展,疊加亞洲金融危機過後全球資金的避險情緒,大量資金湧入美國股市,REITs市場則遭到冷落。1998-1999年REITs總市值下跌11.6%,全收益指數下跌24.1%。2000年4月以微軟被判違反《反壟斷法》[2]為標誌性事件,互聯網企業開始進入泡沫破滅期,環球通訊公司等互聯網企業相繼破產倒閉。2000年美股估值到達金融危機前最高點,而REITs估值(用P/FFO[3]表示)則在歷史低位。市場又轉向價值風格。

2000年後美國居民儲蓄率鋭減、槓桿率抬升,美國次級抵押貸款市場也迅速發展,權益型和抵押型REITs企穩回升並於2006年到達頂峯。2005年6月美國居民儲蓄率降至2.2%的低點,美國房地產銷售開始大幅下滑、房價同比增速鋭減、次級債風險敞口擴張。2007年4月美國第二大次級抵押貸款公司新世紀金融申請破產保護,隨後又以2008年9月15日雷曼破產為標誌性事件,美國迎來次貸危機。受此影響,2007-2008年REITs總市值下跌56.0%,全收益指數下跌48.5%。

    (七)2009-2021年:整體中高速發展,抵押型REITs式微

為應對金融危機,上市REITs採取槓桿化和資產負債表重組策略,並在2008年後觸底反彈。2008年7月美國政府頒佈《REITs投資和多元化法案》,允許REITs更有效地買賣資產,增加應税REITs子公司的規模。2015年12月奧巴馬空調簽署《Path法案》,消除非美投資REITs障礙,並廢除針對SEC上市REITs的懲罰性優惠股息規則。2018年中美貿易摩擦、美聯儲加息和2020年新冠疫情曾令美國REITs總市值小幅回落,但整體評估金融危機後美國REITs市場保持中高速發展。

2009年1月-2022年2月權益型REITs年化收益率14.3%、平均股息率4.4%,抵押型REITs年化收益率14.7%、平均股息率3.8%,總REITs指數年化收益率8.7%、平均股息率11.6%。金融危機後權益型REITs表現不如標普500全收益指數(年化收益率15.5%)。此外,截至2020年底REITs市場總規模1.25萬億美元,權益型REITs佔94.8%,抵押型REITs僅佔5.2%。

[1]Block R L.Investing in REITs: real estate investment trusts[M]. John Wiley & Sons,2011.

[2]https://www.justice.gov/atr/case/us-v-microsoft-corporation-browser-and-middleware.

[3] P/FFO=股價/經營性現金流,FFO=淨收入+折舊+攤銷-非經常性損益。

對美國及全球REITs發展的理解不到位

Follow us
Find us on Facebook, Twitter , Instagram, and YouTube or frequent updates on all things investing.Have a financial topic you would like to discuss? Head over to the uSMART Community to share your thoughts and insights about the market! Click the picture below to download and explore uSMART app!
Disclaimers
uSmart Securities Limited (“uSmart”) is based on its internal research and public third party information in preparation of this article. Although uSmart uses its best endeavours to ensure the content of this article is accurate, uSmart does not guarantee the accuracy, timeliness or completeness of the information of this article and is not responsible for any views/opinions/comments in this article. Opinions, forecasts and estimations reflect uSmart’s assessment as of the date of this article and are subject to change. uSmart has no obligation to notify you or anyone of any such changes. You must make independent analysis and judgment on any matters involved in this article. uSmart and any directors, officers, employees or agents of uSmart will not be liable for any loss or damage suffered by any person in reliance on any representation or omission in the content of this article. The content of this article is for reference only. It does not constitute an offer, solicitation, recommendation, opinion or guarantee of any securities, financial products or instruments.The content of the article is for reference only and does not constitute any offer, solicitation, recommendation, opinion or guarantee of any securities, virtual assets, financial products or instruments. Regulatory authorities may restrict the trading of virtual asset-related ETFs to only investors who meet specified requirements.
Investment involves risks and the value and income from securities may rise or fall. Past performance is not indicative of future performance.
uSMART
Wealth Growth Made Easy
Open Accou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