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browsing the Hong Kong website, Regulated by Hong Kong SFC (CE number: BJA907). Investment is risky and you must be cautious when entering the market.
芯片的晶體管數量,是如何走到今天?
格隆匯 02-28 16:15

本文來自格隆匯專欄:半導體行業觀察

以英特爾4004的誕生為開端,五十年的微處理器歷史已經書寫完成。幾乎沒有一個領域像微處理器那樣發展的如此迅速,在短短五十年間,微處理器的發展跨越了七個數量級--從2300個晶體管到540億個。最初的4位單個ALU設計已經演變成眾核巨無霸,這些進步幾乎為人類生活的每個方面提供了動力。

為了説明這些變化,MPR重點突顯了一些能定義整個行業的產品,包括英特爾8088、MIPS R2000、DEC Alpha 21164、英特爾Core Duo、IBM Power8和NvidiaA100。每一個產品都通過頻率和微體系結構的升級展示出不斷增長的性能。

在過去的50年裏,晶體管數量的上升與戈登-摩爾的預測(摩爾定律)保持了驚人的一致,即晶體管的數量每兩年就會翻一番。將這一翻倍速度應用於4004的晶體管,預測2020年將出現540億個晶體管的處理器,如圖1所示,Nvidia通過A100實現了這一目標。儘管晶體管數量仍然與性能密切相關,但在這段期間,各公司也通過電路結構和微體系結構創新提高了性能。

圖1 50年的晶體管數量

(按照摩爾定律,這一數字穩定的每兩年翻一倍。Nvidia的A100,當前達到光罩孔極限尺寸的芯片(reticle-size chip),完美的匹配這一預測。(數據來源:各個廠商))

一個人的軍隊推出4004

英特爾於1971年發佈了其4位4004處理器,在兩英寸晶圓上以10微米的工藝製造它。與以前擁有幾十或幾百個晶體管的集成電路相比,它是當時最先進的設計,包括2250個晶體管。然而,它是由單獨一名工程師費德里科-法金(Federico Faggin)創造的,他每週工作80小時,以按期交付740kHz的處理器(見MPR 12/18/06,"英特爾4004的35週年")。除了設計邏輯和電路之外,他還必須手工切割用於製造光學掩模的紅寶石薄膜。在一個自我陶醉的時刻,設計師在一個掩模上刻下了“F.F.”。

4004只實現了46條指令,其中5條是雙倍長度。該處理器集成了一個單一的ALU,在8個時鐘週期內完成4位加法(和大多數其他指令),使其有效執行率低於0.1MHz。儘管有一個完整的CPU,尺寸為12平方毫米,但4004無法獨立運行,因為除了64位(16x4位)寄存器文件外,它缺乏任何存儲器。因此,Faggin還交付了4001 ROM芯片、4002總線接口芯片、4002 RAM芯片和4003總線接口芯片。

4004徹底改變了市場,因為它是第一個軟件可編程的芯片。它首先服務於Busicom公司的141-PF計算器,因為該公司擁有該設計的獨家權利。但Intel意識到可編程性使這一設計適用於廣泛的系統,因此它通過談判達成協議,允許Intel向其他客户出售4004,從而開創了微處理器市場。即使在1971年,該公司也着眼於遊戲市場;例如,4004最終進入了彈球機,為曾經的純機械遊戲增添了光彩。

8088為IBM個人電腦提供動力

16位的Intel 8088於1979年投入生產。如圖2所示,該公司使用其3微米技術製造了這個包含29000個晶體管的芯片。峯值速度徘徊在5MHz左右。英特爾在其新建的以色列海法實驗室創造了8088。該處理器與8086基本相同,後者引入了x86指令集,但8088將外部總線接口減少到8位以降低系統成本。與8086一樣,它有一個6字節的取指隊列,一個16位的ALU和16位的寄存器。它的簡單流水線有兩個流水段:取指/譯碼和執行。

圖2 AMD的8088芯片晶片管芯照片

(8088有33平方毫米和29,000個晶體管。雖然芯片最早是Intel設計的,許多類似AMD的廠商獲得了設計授權能夠進行製造。(照片源自Pauli Rautakorpi《維基百科<https://en.wikipedia.org/wiki/Intel_8088#/media/File:AMD_8088_die.JPG>》,按照CC BY 3.0授權))

然而,與8086相比,8088由於其較窄的數據總線和較小的預取隊列而出現性能問題。它體現了順序處理器的低效率:例如,程序員需要將長指令與短指令交錯使用,以避免瓶頸。8088在調用、跳轉和中斷方面也有困難,因為這些指令重置了預取隊列,可能需要15個週期來重新填充。4004需要定製存儲芯片,而8088可以使用商品RAM和ROM。客户通常將8088與英特爾的8位鎖存器8282處理器、8284時鐘發生器、8位8287驅動器、8288總線控制器、8259總線仲裁器和8087數學協處理器配對使用。

8088在第一台IBM PC中贏得了一個重要的設計,確保了英特爾和x86體系結構在個人電腦PC革命的長期中心地位。英特爾並不是唯一一家提供8088解決方案的公司;IBM要求有第二個供應來源,因此英特爾將8088設計授權給AMD、NEC、德州儀器和其他公司。在這一時期,授權處理器是很常見的,但英特爾最終在1985年的80386時代停止了這種做法。

MIPS提供了第一個RISC處理器

MIPS計算機系統公司在1986年提供了MIPSISA的第一個商業實現,從而震撼了計算機體系結構的世界。R2000是第一個商業化的RISC體系結構,啟動了RISC與CISC的辯論。這款32位110,000晶體管的芯片有三個速度等級:8.3MHz、12.5MHz和15MHz。MIPS是第一批無工廠產線的處理器供應商之一,將R2000外包給Sierra半導體公司並使用其2微米的雙層金屬CMOS工藝(見MPR 2/89,"MIPS挑戰SPARC和88000")。

R2000的執行引擎有一個ALU和一個乘法/除法單元。簡化的RISC結構在每個時鐘週期處理一條指令,遠遠超過了競爭性的CISC處理器。該CPU有五個流水段,使其成為未來幾十年內的順序RISC設計模板,包括RISC-V的RocketCPU。像同時期的80386一樣,R2000需要外部芯片來實現高速緩衝存儲和(可選擇)執行浮點(FP)運算。

R2000在工作站和服務器製造商中特別受歡迎。其強大的數學性能使MIPS成為工程師和科學家的理想選擇,而ISA因其優化的軟件棧而變得更加流行。編譯器設計者幫助創建了最早的ISA模擬器之一,這加速了UNIX在MIPS機器上的應用。

DEC在性能上壓倒了英特爾

如圖3所示,Alpha 21164是一款野獸般的微處理器。數字設備公司(DEC)於1994年發佈,它的最高頻率為300MHz(見MPR 9/12/94,"Digital公司以21164引領潮流")。七級流水線比任何競爭者的設計都要深,使該處理器具有速度優勢。21164實現了DEC專有的64位Alpha體系結構,支持UNIX和OpenVMS。該公司用自己的0.5微米工藝製造該芯片,塞進了930萬個晶體管。

圖3 DEC公司Alpha 21264的晶片管芯照片

(這款芯片在當時是龐然大物,尺寸為314平方毫米。主頻300MHz,遠遠超過其他競爭芯片。(照片源自Pauli Rautakorpi《維基百科<https://en.wikipedia.org/wiki/Intel_8088#/media/File:AMD_8088_die.JPG>》,按照CC BY 3.0授權))

21164的超標量微體系結構與最近的處理器相似。它集成了一個8KB的指令緩存,並將指令傳遞給一個寬度為4的譯碼器,該解碼器每個週期向執行引擎發出四條譯碼後的指令。21164包括兩個整數單元和兩個浮點單元用於算術運算。它還實現了一個片上二級緩存,容量為96KB。該設計有一個43位的虛擬地址空間和一個40位的物理地址空間,使其能夠處理比同時代更多的存儲。8TB的虛擬內存和1TB的DRAM。這種地址空間為需要大型數據集的應用提供了獨特的優勢。

在發佈時,21164擴大了DEC的性能領先優勢:它在SPECint95中的得分是15.4,在SPECfp95中的得分是21.1,在這兩個方面都超過了英特爾的Pentium。由Alpha 21164驅動的系統因此完成了新的壯舉,如CAD建模,多媒體編輯,甚至是視頻會議。1994年,DEC公司處於世界之巔,因為它的Alpha組合提供了無可匹敵的性能。但是,當英特爾的Pentium Pro(P6)到來時,好日子就結束了,它使用RISC技術來提高x86性能。從那時起,RISC在PC和服務器中的受歡迎程度急劇下降,DEC在2001年放棄了Alpha。

酷睿雙核是第一個多核PC處理器

英特爾在2006年發佈了Core Duo,這是第一個多核的個人電腦PC處理器。服務器之前已經採用了多核芯片,但該公司將這種方法帶到了個人電腦上,為筆記本電腦和台式機提供了兩種不同的設計(見MPR 10/3/05,"Yonah做雙核的權利")。該公司在其65納米節點上製造了管芯面積為143平方毫米的台式機版本(Conroe),包裝了2.91億個晶體管。它的頻率達到3.0GHz,同時運行32位和64位x86體系結構。在英特爾的高主頻NetBurst方法火了之後,Conroe是第一批使用Core微體系結構的處理器之一,該體系結構仍然是該公司目前旗艦CPU的基礎。

酷睿雙核Core Duo開啟了今天的多核運動,併成為中心。通過將兩個CPU裝在一個管芯Die上以填補其晶體管預算,英特爾大大提升了性能。另一個選擇是建立一個更復雜的單核CPU,相對於上一代產品,其尺寸增加了一倍,但這被證明是不可行的。亂序的Core CPU核心集成了一個32KB的指令和數據緩存,四個解碼器,一個96個條目的重排緩衝器,以及五個用於內存和算術操作的執行端口。它集成了一個128位SIMD單元,用於加速英特爾的向量(SSE)擴展。

新的雙核處理器不僅因其性能而聞名,而且還因其(當時)令人印象深刻的65W功耗TDP等級而聞名。然而,雙核模式給軟件帶來了問題,這些軟件被設計為在單個CPU上運行。工程師需要實現多線程編程模型。發佈升級的軟件花了幾年時間;在這期間,很少有用户能看到承諾的性能提升。

Power8將多線程帶入一個新的水平

到2014年,多線程軟件已經成為常態,但Power8將多線程帶到了一個新的水平。2014年發佈的它是一個多線程的怪物,包裝了12個核心,有96個線程(見MPR 12/29/14,"Power8衝擊商業市場")。IBM用22納米絕緣體上硅(SOI)工藝製造了這顆190W的芯片。即使按照現代標準,它也是巨大的,面積為650mm2,裝有42億個晶體管,如圖4所示。這也是第一個可供商業購買的POWER芯片。

圖4 Power8的晶片管芯照片

(在2014年,IBM通過12核,每核4線程將多線程推進到新的高度。22納米的晶片管芯尺寸是650平方毫米,同時封裝了42億晶體管。(由IBM拍攝的晶片管芯照片))

在設計Power8時,片上存儲器成為IBM的重點。該芯片每個內核採用512KB的二級緩存,96MB的嵌入式DRAM(eDRAM)用於L3緩存。eDRAM的使用是獨一無二的:它使IBM能夠在芯片上集成大量的存儲,而單靠SRAM是不可能做到的。即使是巨大的內核數量,Power8的速度也達到了3.6GHz。該設計的特點是具有14個執行單元的特別寬的執行引擎,可以處理分支以及整數、浮點、定點和向量操作。廣泛的執行引擎幫助Power8在IPC方面超過了競爭對手。

該處理器仍然讓Intel在服務器市場上賺到錢。Power8的價格比英特爾的旗艦產品至強E5-2699v3低30%,提供類似的整數性能和領先的浮點性能。全球的銀行家和零售商都受益於定點的十進制引擎,它加速了傳統的Cobol軟件。儘管有更好的性能和更低的價格,但該處理器缺乏X86兼容性,使其在IBM自己的系統之外沒有獲得吸引力。

Nvidia A100達到了光照極限(Reticle Limit)

Nvidia的A100最能代表當今的高性能處理器,它使用專門的體系結構在一個流行的應用程序上實現了領先的性能。該公司的GPU已經成為神經網絡訓練的代名詞(見MPR 6/8/20,"Nvidia A100在AI性能方面名列前茅")。在過去十年中,人工智能應用的普及率飆升,觸及日常生活的許多方面。但神經網絡帶來的巨大計算壓力造成了對專門硬件的需求。用於數據中心400W的A100 GPU在20年第二季度投入量產,並立即成為AI的熱門產品。它具有540億個晶體管;在7納米統一中,826毫米的巨大芯片測試了台積電的光照尺寸極限。

A100實現了Nvidia的AmpereGPU體系結構,以加速AI訓練和推理。VLIW配置減少了指令調度邏輯,許多SIMD單元有利於計算神經網絡經常採用的大型卷積。該芯片有108個GPU核心,包含矩陣乘法單元和向量ALU。它的發佈使英偉達處於人工智能市場的頂端。該公司圍繞A100及其他基於GPU的人工智能加速器建立了一個龐大的軟件生態系統,其目標是幾乎所有可以想象的領域,從醫療保健到農業到分子動力學。

摩爾定律的勝利

如表1所示,在過去的50年裏,單個芯片上的晶體管數量已經爆炸性增長。表中的每個產品都需要重大的工藝技術進步,從光學光刻到紫外線、多重曝光,以及今天的EUV(見MPR 5/20/19,"EUV工藝達到大規模生產")。晶體管面積下降了200萬倍。隨着缺陷率的下降和工藝的改進,晶片管芯尺寸也在增加,允許每個芯片有更多的晶體管。這些因素使更復雜的微體系結構、更多的片上存儲器,以及最終每片更多的內核成為可能,提高了性能。

 

表1 歷史上的MPU對比

(50多年來,晶體管數量猛增。這種增長之所以可能,是因為主流工藝技術的改進。†使用了向量(SIMD)單元。(來源:廠商))

對於基於CPU的處理器,頻率上升了四個數量級。4004開始時不到1MHz,但現代Intel處理器可以達到5,200MHz。CPU設計者使用了兩種技術來提高時鐘頻率:一種是依靠代工廠提高晶體管速度,另一種是通過微體系結構的升級來實現收益。

雖然A100是一個GPU,但MPR仍然認為它是一個處理器,因為它加載和執行指令。MPR把Nvidia的芯片包括在內,以強調GPU和AI產品現在是如何推動摩爾定律的。最先進的設計有數百個1,024位的ALU,與原始微處理器上的單一4位ALU相比,相差甚遠。

我們是如何走到今天的?

沒有一篇文章能涵蓋微處理器50年的全部歷史。MPR的精心策劃包括了其認為在這個時間段內具有代表性的產品,強調了處理器所經歷的許多結構變化。最早的例子只能執行最基本的功能,如加法,而且缺乏片上存儲器。隨着時間的推移,設計者集成了一些功能,如浮點單元和總線接口,而這些功能以前是在獨立的芯片上。

一旦整個CPU都在芯片上,公司開始增加更多的CPU。數據路徑從4位擴展到64位,對於專門的SIMD單元來説甚至更寬(在這個過程中消耗了許多晶體管)。緩存在20世紀80年代開始成為一種外部功能,在20世紀90年代轉移到芯片上,並發展成為今天覆雜的多級緩存。更深的流水線實現了更高的時鐘速度,但它們需要更多的緩衝器和旁路邏輯,進一步增加了晶體管數量。

雖然更深的流水線和更寬的執行單元等技術似乎已經達到了極限,但芯片設計者仍在試圖通過嘗試不同的方法來提高性能,如特定應用和異構體系結構。當他們缺乏更好的想法時,他們會增加更多的CPU內核,儘管很少有PC應用能夠使用它們。

相對於人類歷史的跨度,50年幾乎是一個小點。然而,在這個微不足道的時期,微處理器的發展速度令人難以置信。它們無處不在,從微波爐到自動駕駛汽車。當人們花時間欣賞微處理器時,也必須記住這項寶貴的發明是如何從簡陋的4004開始的。

Follow us
Find us on Facebook, Twitter , Instagram, and YouTube or frequent updates on all things investing.Have a financial topic you would like to discuss? Head over to the uSMART Community to share your thoughts and insights about the market! Click the picture below to download and explore uSMART app!
Disclaimers
uSmart Securities Limited (“uSmart”) is based on its internal research and public third party information in preparation of this article. Although uSmart uses its best endeavours to ensure the content of this article is accurate, uSmart does not guarantee the accuracy, timeliness or completeness of the information of this article and is not responsible for any views/opinions/comments in this article. Opinions, forecasts and estimations reflect uSmart’s assessment as of the date of this article and are subject to change. uSmart has no obligation to notify you or anyone of any such changes. You must make independent analysis and judgment on any matters involved in this article. uSmart and any directors, officers, employees or agents of uSmart will not be liable for any loss or damage suffered by any person in reliance on any representation or omission in the content of this article. The content of this article is for reference only. It does not constitute an offer, solicitation, recommendation, opinion or guarantee of any securities, financial products or instruments.The content of the article is for reference only and does not constitute any offer, solicitation, recommendation, opinion or guarantee of any securities, virtual assets, financial products or instruments. Regulatory authorities may restrict the trading of virtual asset-related ETFs to only investors who meet specified requirements.
Investment involves risks and the value and income from securities may rise or fall. Past performance is not indicative of future performance.
uSMART
Wealth Growth Made Easy
Open Accou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