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正在瀏覽的是香港網站,香港證監會BJA907號,投資有風險,交易需謹慎
美聯儲:當通脹成為最大的政治
格隆匯 02-23 17:34

本文來自: 華泰證券研究所,作者:易峘、朱洵 、常慧麗

摘要

2022美國貨幣政策分析系列之二

今年美聯儲政策轉向鷹派成為市場焦點。去年12月以來,美聯儲對通脹“失錨”擔憂的表態層層加碼,形成聯儲緊縮“快馬加鞭、大軍壓境”的既視感,和去年一直強調通脹是“暫時的”(transitory)、回到充分就業是最重要目標的“鴿派聯儲”形成鮮明對比。2月10日發佈的美國1月CPI攀升7.5%、40年高點,隨後聯儲官員向市場暗示“不排除一次加息50個基點可能性”。回顧開年短短一個多月,市場就聯儲加息次數的預期節節攀升,從去年年底的年度加息3-4次升至7次左右。而2個月前,幾乎無人預測2022 年內縮表,但現在這已經成為市場多數機構的共識。

短短兩個月間發生了什麼?通脹高企下、聯儲內部、外部、政治、經濟、輿情等多方面的壓力,對貨幣政策的影響已經完成了“從量變到質變”的飛躍。

“治通脹”成為短期“主要矛盾”意味着什麼?

1首先,當防止通脹預期“失錨”成為當務之急,對增長的顧慮就難免“讓位”、而市場波動在聯儲“反應方程式”裏的權重,下降的就可能更多。“治通脹”為導向的貨幣政策對增長必定有緊縮效應。而由於通脹滯後於需求增長,一般而言,待通脹趨勢明顯轉向時、增長動能已經減弱一段時間。這就是為什麼每當央行重點治通脹、市場環境往往比較波動。

2其次,當通脹成為最大的“政治”,貨幣政策收緊節奏可能較快、且偏“前置”。我們判斷,今年上半年收緊的速度會快於下半年。在目前的高通脹下,聯儲技術上仍在擴表,顯然“不合時宜”。所以,聯儲勢必儘快停止QE、加息、重塑“公信力”,直到通脹明確下行才可能停止。

3其三,通脹成為“政治問題”的一個潛台詞是,美聯儲對通脹的“容錯空間”(marginof error)會大幅收窄。也就是説,暫時性的通脹,也可能撥動美聯儲政策的“指針”,如食品、能源價格等。治通脹加入了普惠性政治的考量後,美聯儲可能會暫時偏離一般時期錨定核心通脹的政策框架,對食品、能源價格上升的容忍度下降。但因為這些價格難免受短期因素(包括地緣政治因素)左右,短期政策的不確定性和市場的波動性勢必上升。

“治通脹為先”的立場對利率和風險資產的影響幾何?

債券收益率的鐘擺可能慣性向上,真實利率曲線上移比名義利率空間更大,兩種利率曲線均可能繼續扁平化——其中真實利率曲線扁平化更確定。雖然10年期以上的長端離“均衡”位置可能不太遠,但不排除慣性和波動性將長端長債利率暫時推升至均衡水平之上。鑑於短端利率受加息預期推升更顯著,美債利率曲線可能繼續扁平化。而由於短期緊縮壓低長期通脹預期,長端真實利率上升可能比名義利率更快真實利率上升,對應估值壓縮,而利率曲線扁平化往往對應增長預期下行、對應傳統板塊的盈利預期調整。

美聯儲是否全年都將快速收緊貨幣政策?

鑑於通脹成為比較大的政治考量,聯儲短期收緊的壓力較大,且加息節奏可能“前高後低”。但政策最終還是會參照基本面的變化進行調整。預計下半年的緊縮力度會弱於上半年,在這裏,我們不認同“線性外推”式的預測。

風險提示:俄烏衝突升級推升短期通脹,疫情超預期反覆。

一、美聯儲態度180度“轉鷹”…

今年年初以來,美聯儲政策加速轉向鷹派、逐漸成為市場焦點。簡單回溯——去年11月FOMC議息美聯儲正式宣佈啟動削減QE(tapering, 2021年11月3日);在一個月之後的12月議息就宣佈削減速度加倍;(12月16日);而今年1月6日發佈的去年12月議息會議紀要,更是再度加固了聯儲的鷹派形象,字裏行間透露出對通脹“失錨”的擔憂,對加息表述更為鷹派、甚至首提縮表(quotative tightening,QT),超出市場預期。隨着這一系列“鷹派”的表態,市場對聯儲加息、甚至縮表的預期快速升温(圖表1)。

在1月27日的FOMC議息會議上,聯儲再次比市場預期更為鷹派,明確表示“致力於價格穩定目標”(committed to price stability),預計很快就將加息(soon be appropriate),可能將在加息開始後不久就着手縮表(will occur after raising interest rates has begun)而在2月10日美國1月CPI數據發佈後(同比攀升至7.5%),聯儲官員布拉德更是向市場表態,不排除一次性加息50個基點、今年上半年累計加息1個百分點的可能性(據彭博報道:https://www.bloomberg.com/news/articles/2022-02-10/fed-s-bullard-backs-supersized-hike-seeks-full-point-by-july-1)。話音剛落,市場加息預期再次上調

美聯儲這一系列密集的表態,對通脹“失錨”擔憂的表態層層加碼,給市場參與者帶來一種“快馬加鞭、大軍壓境”的既視感,和去年一直強調通脹是 “暫時性”(transitory)的,而恢復完全、均衡就業是最重要目標“的“鴿派聯儲”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從市場角度觀察,美聯儲似乎從去年12月開始,從之前試圖平撫市場對於貨幣政策退出預期的一個較為“平和“的中央銀行,完成了180度大轉彎,蜕變成了一個“每次表態都要比市場鷹派”的聯儲。

市場對聯儲“轉向”的反應也是劇烈的,如圖表1及圖表2所示,市場對聯儲首次加息後、一年內加息次數的一致預期值,從2021Q4以來加速上行——從去年三季度通脹開始加速上行後,美聯儲開始為自己的態度轉變“預熱”,但當時尚未完全承認此前對通脹形勢判斷的失誤(仍然沿用“通脹更多是由於暫時性因素”等表述)。所以,去年3季度,市場對聯儲加息的預期上升速度較慢,呈“温水煮青蛙”形態。但是,去年12月下旬以來,聯儲的表述快速轉為“鷹派”,對應市場加息預期加速“跳升”——具體看數據,2021年底市場一致預期首次加息後的12個月內累計加息3-4次,而今年開年一個多月間,已經急速攀升到了7次;而去年年底,市場幾乎沒有機構預期聯儲2022 年會啟動縮表,但這現在已基本成為了市場機構的共識。

二、…背後是高通脹引發的政治壓力急劇上升

美聯儲態度在短短的兩個月間劇烈轉變,是受哪些因素驅動?——我們認為,去年聯儲有關通脹的誤判和貨幣政策上的“放任”,已導致聯儲內部、白宮、公眾輿論的多方面質疑,形成政治經濟層面多方的壓力。而這對貨幣政策的影響已經完成了“從量變到質變”的飛躍。

今年1月,美國CPI攀升至同比7.5%;2021年12月份核心PCE同比4.9%,兩者均為近40年來高點。而繼去年機動車、能源、及重啟相關服務業錄得相當大的漲幅之後(圖表3至9),今年美國普通民眾生活“必需品”的價格、如新鮮食品、醫療服務等,也一漲再漲(圖表3-9)。同時,通脹“粘性”也不容小覷,“粘性通脹”的代表性指標,租金和勞工價格,漲勢升至數十年來最高水平。

由此,通脹相關的政治壓力明顯上升——如圖表11所示,google搜索熱門詞頻數據顯示,在2021年12月的最後一週(美國去年11月各項通脹指標公佈後)、以及今年2月第一週(美國2021年12月核心PCE數據及今年1月非農數據公佈後),在google搜索“inflation”(通脹)關鍵詞的詞頻出現兩波大幅躍升,今年2月第一週搜索通脹關鍵詞的頻率一度接近去年周度最高值的3倍。

居民實際購買力水平下降——通脹高企+財政刺激退坡下,居民收入增長後續乏力,美國居民實際收入水平下滑、“由奢入儉難”,加劇通脹的“政治壓力”。一方面,通脹本身的“水位”越來越高,另一方面,隨着美國政府的財政補貼開始“退坡”(拜登政府去年3月份的1.9萬億美元財政刺激包含較大體量的直接轉移支付、去年二三季度已完成主要發放,一度大幅拉昇美國居民收入水平),美國居民收入增長後續乏力(如圖13所示),2021下半年,收入增速中樞明顯低於財政刺激投放期間。兩項疊加下,美國居民實際購買力增長大幅減速——儘管勞工市場較為緊張、名義薪資水平持續上漲,今年1月,非農薪資同比仍有5.7%的增速,但剔除通脹因素(CPI衡量)後,“實際”的薪資增長、即購買力水平變化,從去年4月開始即轉入同比負增區間,今年1月同比增速為-1.9%(如圖14所示)。

同時,各項權威民意調查也顯示,美國民眾對通脹高企的擔憂和不滿情緒快速升温。截至2021年12月數據,美國居民儲蓄率(7.9%)仍高於疫情前(2010-2019年)的平均水平,而2020-2021年累積的“超額儲蓄”仍有2.5萬億美元左右——但受通脹大幅攀升的影響,今年2月密歇根大學消費者信心指數滑落至61.7%,為10年來的低位,如圖12所示。

在數據的“鐵證”下,美聯儲現在承認此前框架對通脹形勢的 “誤判”,並加速調整政策指引。不難理解,為了引導長期通脹預期回落,聯儲可能刻意比市場預期更鷹派,甚至造成聯儲一邊引導市場預期向”鷹派聯儲”轉變,但同時繼續保持比市場預期更鷹派的姿態,形成聯儲和市場緊縮預期互相“強化”,“螺旋式上升”的短期局面

三、3點啟示——“治通脹”成為短期主要矛盾對政策和經濟有何影響?

首先,當“治通脹”、防止通脹完全“失錨”成為當務之急時,聯儲對增長(總需求)的考慮就會更“靠後”;而對金融市場波動的考慮,在其“反應方程式”裏的權重可能相應下降的更多。宏觀經濟學意義上,通脹是需求增長的滯後指標,而不是領先指標。所以當“治通脹”成為中央銀行的首要考慮時,大概率對增長有一定“殺傷力”——且由於通脹指標滯後於增長,等到通脹明確見頂向下時,通常經濟增長動能已經趨弱一段時間。例如2008年2季度的中國央行,就在某種程度上受到了通脹指標的“鉗制”——雖然當時增長動能已經開始減弱,但2008年2月我國同比8.9% 的CPI數據還是迫使央行“順週期”收緊。目前美國面臨的局面也有一些相似之處:美國CPI從去年6月開始超出5%、去年12月開始超出7%;而美國ISM製造業PMI從2021年3月的高點(64.7%),已經回落至今年1月的57.6%。

其次,當通脹成為最大的“政治”,短期內聯儲政策收緊可能會比市場預期更快、政策“前置”。全年來看,今年上半年政策收緊的速度或快於下半年。——從技術層面看,在目前的高通脹下,聯儲資產負債表規模仍處於歷史高位、而基準利率仍在歷史低位,顯然“不合時宜”,如圖15所示。為重塑政策“公信力”,聯儲需要加速停止QE、並儘快加息;可能直到通脹指標開始回落,甚至經濟出現明顯走弱的跡象,聯儲政策才可能邊際再轉回“中性”。

其三,通脹成為政治問題的潛台詞是,美聯儲對通脹的“容錯空間”(margin of error)可能變得非常小。也就是説,即使是一般意義上發達國家央行都看作“暫時性”的通脹因素,也能撥動美聯儲政策的“指針”——比如食品、能源價格。

作為發達經濟體的央行,其貨幣政策錨定的一般都是“核心通脹”(Core inflation)指標,即剔除食品和能源價格波動的、較有“黏性”的通脹。但近期美國輿論對“生活成本”上升的抱怨裏、不乏對食品價格、能源價格上漲的抱怨——美聯儲議息表述中也提到了能源價格波動是當前通脹重要“源頭”之一,而且加大了通脹向其他行業和成本擴散的風險。

如圖16-17所示,包括食品、燃油等在內的美國“非核心、低粘性通脹”因素,同比增速上升至2008年以來的高點(2022年1月,非核心-低粘性通脹同比12.8%;我們分類討論的均為美國CPI分項);非核心-低粘性通脹對美國整體CPI的貢獻率從去年初以來大幅上升(去年11月對CPI同比增長貢獻率40%、為去年初以來高點,今年1月貢獻率為33.7%;2021年1月~2022年1月平均貢獻率為35.8%,而2020全年為負向拖累)。今年1月份,美國CPI家庭食品分項同比增速上行至7.4%;CPI能源價格同比增速為27%(去年高點為33.1%)。

綜合來看,當通脹加入了“政治性”、尤其是普惠性的政治因素,美聯儲可能會偏離之前的政策框架,對食品、能源價格上升的容忍度也會下降。但因為這些產品價格受短期因素影響比較大,這樣看,勢必增大聯儲政策的不確定性和市場的短期波動性。

從2021年3月~2022年1月間(2021年3月是去年第一輪疫苗接種推廣、疫情緩和的節點),美國CPI當中漲幅最大的分項是二手車(41.4%),以下依次為機動車(24.3%)、能源(22.1%)、傢俱(9.7%)、機票(9.7%)、家庭食品(7.5%)、整體CPI(7.1%)、房屋租金(4.3%)、醫療服務(2.2%)、電子產品(1.4%)等。能源和食品價格等“低粘性”通脹因素,以及受制於供給瓶頸的機動車等耐用品,價格對疫情敏感的“重啟相關”服務業漲幅居前(圖表22)。

今年年初以來,國際農產品、原油價格上漲有“愈演愈烈”的趨勢——美洲地區定價的玉米、大豆等農產品,以及受地緣政治和供給因素影響的國際油價漲幅較大。諸如俄羅斯-烏克蘭地緣衝突等不確定性因素,可能進一步加大相關大宗產品價格的不確定性。國際農產品價格、尤其是美洲地區主產的玉米、大豆、小麥等價格,均已達到或接近10年來的高位(圖表18),去年三季度一度有所回調、但四季度至今重新上漲。原油價格則迅速“擺脱”O毒株帶來的情緒衝擊,年初以來快速回彈、接近100美元/桶,為2014年以來高點。同比角度,國際農產品及原油價格同比漲幅雖然較去年高點回落,但目前漲幅(絕對)幅度仍然處於高位(圖表19)。

國際小麥價格在2021年/2022年初至今累計漲幅分別為+49%和1.7%,截至今年2月,同比漲幅仍有+31.9%;國際玉米價格2021年/2022年初至今累計漲幅分別達到56.8%和8.5%,截至今年2月同比漲幅仍高達27.3%;國際大豆2020年/2021年/2022年初至今累計漲幅分別為44.5%、7%和11.6%,截至今年2月,同比漲幅為14.6%。WTI現貨油價2021全年漲幅55%、而2022年初至今漲幅為23%,今年2月均價同比漲幅仍有54%。

四、聯儲“亡羊補牢”模式,對利率曲線的影響如何?

短期內債券收益率的鐘擺可能慣性向上。雖然10年期以上的長端利率離“均衡”位置可能不太遠,但是慣性和波動性都可能推升長債利率到均衡水平之上。我們在2021年3月25日發佈的《美債利率可能難抵“正常化”推力》中預測,美國10年期國債的均衡利率可能迴歸疫情前的1.9%-2.4%之間。目前10年期美債收益率回升至1.92%,已經在均衡水平區間附近,尤其考慮到全球、尤其是中國增長大幅減速的因素還沒有被納入美聯儲的反應方程式(圖表23)。然而,由於短期慣性可能是往上的,再疊加不確定性下市場波動較大,長端美債利率上行可能超調。中長期看, 10年期美債名義利率的“新平台”可能在2.0%-2.2%之間,低於疫情前2.5%左右的水平,主要是考慮疫後美聯儲大規模擴表會壓低金融資產邊際投資回報率(圖表24)。

而美債短端利率受加息預期推升更顯著,美債名義利率曲線可能繼續扁平化。受美聯儲加息預期升温影響,近期美債短端利率快速上升,但美債短端利率距疫情前水平仍有一定的距離,而美國10年期以上的國債利率已接近疫情前水平。截至2月18日,今年以來1年期美債收益率上行64bp,但仍低於疫情前水平約50-60bp。由於短端利率受政策影響較大,我們預計短期內短端利率可能仍會較快上行,美債名義利率曲線可能繼續扁平化(圖表25)。

五、引入對市場估值影響更為直接的“真實利率”概念——真實利率曲線如何變化?

相較名義利率,真實利率對市場來説更相關,可謂是風險資產估值定價的“錨”。根據費雪效應,真實利率等於名義利率減去通脹預期。由於剔除通貨膨脹的影響,真實利率代表真正的投資回報率,理論上是風險資產估值定價的“錨”。一直以來,美國的真實利率是用TIPS(通脹保值債券)國債的到期收益率來“定價”的。由於TIPS國債的本金會隨CPI上升而上調、而CPI為負時調整後的本金不低於原始本金,因此TIPS國債具有通脹保值的作用,其收益率可以衡量真實利率。相應地,美債名義收益率減去對應期限的TIPS收益率即為隱含的市場通脹預期。

由於短期緊縮壓低長期通脹預期,美債長端真實利率上升可能比名義利率更快。一般來説,真實利率走勢受名義利率、通脹預期以及TIPS供需三個方面的影響。目前看,三個因素均指向真實利率上行。從基本面角度看,美聯儲加息預期升温會推升名義利率、並壓制長期通脹預期。特別地,美聯儲收緊節奏越快、越前置,對長期通脹預期的壓制作用可能越明顯,甚至短端通脹預期上行本身就會壓低長期通脹預期。從技術面角度看,疫後美聯儲實施的無限量化寬鬆政策、尤其是大規模購買TIPS國債的行為,人為壓低真實利率,導致10年期TIPS美債收益率維持在-1%左右的低位(圖表26)。2020年3月以來,流入TIPS美債的資金持續高於普通美債,帶動TIPS利率明顯低於美聯儲的預測值(圖表27和28)。隨着美聯儲逐漸退出量化寬鬆,對TIPS美債需求下降可能反過來會推升TIPS收益率。綜合來看,短期內長端真實利率上行可能會快於名義利率。中長期看,10年期美債真實利率的“新平台”可能在0附近,低於疫情前0.5%左右的水平(圖表29)。

美債真實利率曲線扁平化的壓力比名義利率曲線更大。由於市場此前對美聯儲政策預期較為鴿派,在短期通脹預期明顯上行的情況下,短端名義利率仍維持低位,導致短端真實利率大幅低於長端,美債真實利率曲線處於歷史上較為陡峭的水平。隨着美聯儲轉鷹,短期名義利率上行的同時,短期通脹預期也有望見頂回落,從而帶動美債真實利率曲線快速扁平化(圖表30)。分期限看,我們預計美債 30 年真實利率調整(上行)可能基本已經到位,10年真實利率可能繼續上升 30  BP 左右,而5 年期真實利率可能還有 70-90BP 的上升空間。分解下來,美債10年期真實利率上行可能一半表現為通脹預期下行,另一半表現為名義利率上升,而越短端的真實利率上行當中、名義利率上升的份額越大,越長端則通脹預期下行貢獻更大。由此,美債真實利率上升、且曲線扁平化,可能是短期的大概率事件。

六、對風險資產價格有哪些潛在影響?

如我們在20220112《12月FOMC紀要緣何引致軒然大波》及20220125《為何中美利差收窄,人民幣不貶反升》中所述,真實利率快速上行、尤其是長端真實利率上升,可能明顯加大高估值風險資產的波動性。從均值迴歸角度看,此前美聯儲的緊縮態度滯後於週期、貨幣政策“正常化”的推遲,為2021全年風險資產表現提供了良好的環境,那麼短期美聯儲的“順週期”收緊也可能會抹去一部分的超額收益。

截至2月18日,美國10年國債名義利率年初至今從1.5%左右上行至2%、攀升約50bp;同時(扣除TIPS通脹預期的)美債10年期真實利率升幅更大,年初至今升幅達到約60bp,升至-0.46%。隨着利率的“鐘擺”快速上行,向上找“平台”的同時,美股也應聲而落,開始向下尋找“估值平台”,尤其是無盈利甚至無收入增長支撐的“概念板塊”。

真實利率快速上行過程中,利率敏感的美股板塊遭遇較大規模的淨賣出。年初至今(截至2月18日),美國此前累積流入最多、但估值對利率最敏感的“泛科技”板塊大幅下挫——QQQ(納斯達克100)指數回撤13.2%,NASDAQ指數下行12.3%,標普500指數回撤8.1%(圖表31)。值得注意的是,美股泛科技板塊2020-2021年累積了“前所未有”的淨流入量——QQQ指數在2020和2021年分別達到299億和261億美元的淨流入,是2018-19年平均流入的6-7倍,而2021年初至今(截至2月第三週)已累計淨流出接近50億美元(圖表32-33),這可以解釋年初以來美股、尤其是納斯達克/QQQ等股指的大幅回撤。

同時,利率曲線“扁平化”往往意味着增長預期下調,可能同時利空“價值藍籌”板塊——如圖表34-35所示,美債長短端期限利差對於GDP增長、及市場對GDP增速的預期有一定領先性。期限利差收窄、利率曲線走平隱含短端利率較長端利率上行更快,通常意味着貨幣政策和金融條件收緊(例如較快加息),短端利率跟隨基準利率上行,而長端增長和通脹預期則受到壓制。2021下半年以來,市場對2021及2022年美國GDP增長的一致預期值已經多次下調;而一些偏價值藍籌、大盤股也可能面臨短期盈利預期下調的壓力(圖表36)。

七、今年聯儲貨幣政策會全年收緊嗎?——下半年政策環境可能優於上半年

我們預計,鑑於通脹成為比較大的政治考量,美聯儲短期收緊的壓力會比較大,而且加息會比較“前置”,短期內可能比市場預期更加“鷹派”。如我們在20220125《FOMC前瞻:聯儲短期“騎虎難下”》中所述,聯儲在去年12月至今年1月間,完成180度地由“通脹暫時論”到“通脹猛於虎”的態度轉變,由此看,聯儲對糾正自身誤判持開放態度,目前最主要的觀察指標仍是市場通脹預期變化。

也就是説,既然由“鴿”轉鷹可以較快、較“無前兆”地完成,也不能排除在宏觀環境轉變後,再次轉回“平和”央行的態度。

但是因為當前通脹的絕對值仍然很高,而且美聯儲因為去年對通脹的誤判已經失去了一些“公信力”,所以這次需要更多的通脹走弱、或者勞工市場需求走弱等證據,才能“體面”地再次轉變立場。也就是説,聯儲對通脹下行、甚至就業數據轉弱的反應,可能有所滯後。

聯儲大概率還是會參照經濟基本面的變化制定政策節奏,我們不認為今年下半年的緊縮強度會和上半年一樣——聯儲今年的政策節奏大概率不會是“線性外推”。

1)一方面,美聯儲緊縮會降低美國自身增長速度和通脹預期(今年以來10年期通脹預期已經下行15個基點)。

2)另一方面,全球其他地區的緊縮、甚至貿易品和資產價格通縮(如中國和北亞),或將在今年2季度後為美國通脹和增長“降温”,加速通脹預期下行。

如我們在20220112《12月FOMC紀要緣何引致軒然大波》中所述,我們預期通脹指標可能在今年一季度末左右開始回落——一方面,進入2月以來,歐美主要經濟體疫情加快緩和,多國已全面放鬆疫情管控、全球經濟從O株影響中恢復的速度或快於去年夏季的Delta疫情;我們中性預計今年二季度,全球服務業、以及人員跨境流動將再度全面重啟,供應鏈衝擊及滯脹壓力有望減弱。另一方面,美聯儲目前參考的通脹模型納入了較多可貿易品,按此前一般規律,中國週期大幅減速的影響或在今年1-2季度之間傳導至全球貿易和可貿易品價格(回落)上。全球週期減速、可貿易品價格開始轉向,有望壓低聯儲通脹預測模型中的“高通脹”概率。綜合考量,通脹預期難以持續加速上行,我們中性預計美國CPI、核心PCE等通脹指標(同比)將在今年2-3月見頂(以3月CPI數據為例,將在4月上旬公佈)(圖表37)。

對市場節奏的一些早期預判:

如果通脹拐點如期出現、且增長(需求)乏力,聯儲政策或有轉機;計入政策反應“滯後期”——去年聯儲對通脹形勢的判斷及政策轉向就是“滯後”的,今年下半年未必如市場“線性外推”的預期一般維持鷹派立場、而是可能轉回中性政策取向。市場尋找新的“利率平衡點”可能先於聯儲正式轉向,屆時金融資產價格波動率可能回落。

風險提示:

1)俄羅斯-烏克蘭地緣政治衝突可能加劇海外通脹短期上行壓力、帶來更多不確定性;

2)疫情超預期反覆,再度造成供應鏈的反覆衝擊,加大通脹壓力。

關注uSMART
FacebookTwitterInstagramYouTube 追蹤我們,查閱更多實時財經市場資訊。想和全球志同道合的人交流和發現投資的樂趣?加入 uSMART投資群 並分享您的獨特觀點!立刻掃碼下載uSMART APP!
重要提示及免責聲明
盈立證券有限公司(「盈立」)在撰冩這篇文章時是基於盈立的內部研究和公開第三方資訊來源。儘管盈立在準備這篇文章時已經盡力確保內容為準確,但盈立不保證文章資訊的準確性、及時性或完整性,並對本文中的任何觀點不承擔責任。觀點、預測和估計反映了盈立在文章發佈日期的評估,並可能發生變化。盈立無義務通知您或任何人有關任何此類變化。您必須對本文中涉及的任何事項做出獨立分析及判斷。盈立及盈立的董事、高級人員、僱員或代理人將不對任何人因依賴本文中的任何陳述或文章內容中的任何遺漏而遭受的任何損失或損害承擔責任。文章內容只供參考,並不構成任何證券、金融產品或工具的要約、招攬、建議、意見或保證。
投資涉及風險,證券的價值和收益可能會上升或下降。往績數字並非預測未來表現的指標。
uSMART
輕鬆入門 投資財富增值
開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