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正在瀏覽的是香港網站,香港證監會BJA907號,投資有風險,交易需謹慎
上市中小銀行裏,潛藏着一批黑馬
格隆匯 02-19 15:02

近幾年,A股市場的一個重要特徵就是分化:行業龍頭受到追捧,非龍頭被邊緣化。邏輯在於,經濟下行疊加去槓桿,各行各業加速分化,唯有行業龍頭才能逆勢增長,搶佔更多份額。

在銀行業,估值分化也很明顯,但並非基於規模,而是基於市場競爭力:招行、平安、寧波等銀行受到追捧,國有大行估值普遍較低。邏輯也很清晰,銀行業的既有龍頭並非市場競爭的產物,隨着市場開放,唯有市場競爭力才是持續增長的保障。

這套邏輯用在全國性市場是對的,但若照搬到中小銀行身上,很容易對其投資價值產生系統性低估,因為地方中小銀行的市場開放度、競爭度,不同於全國性銀行。

強龍不壓地頭蛇

中國的銀行業,看上去全國一盤棋,全國性銀行可以全域設點經營,資金要素自由流通,但實際上,很多區域市場都以地方城商行為主導。在這些市場中,全國性銀行有佈局,競爭力卻通常弱於地方法人銀行。

就零售、對公、資金三大業務來看,資金業務標準化高,零售業務科技屬性強,全國性銀行更佔優勢;對公業務具有較強的區域屬性,地方法人銀行更佔優勢。地方性銀行的對公優勢,主要來源於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網點數量集中,區域覆蓋密度行業領先,服務能力更強;

二是長期紮根地方,具備“本土智慧”,與地方經濟休慼與共,對風險有更高的敏感度和把控力;

三是總行在當地,決策鏈條短,創新更快、靈活性高,產品服務更具競爭力;

四是股東以地方財政局和地方大企業為主,拓展當地業務和本地場景更具優勢。

這些優勢,讓地方性銀行具備了一定的護城河效應,很大程度上足以抵禦全國性銀行的侵蝕,甚至還能反過來搶佔全國性銀行的份額。

從數據上看,2005-2018年,大行+股份制銀行的總資產佔比從68.3%降至53.1%,同期,城商行佔比從5.4%提升至13.1%,市場影響力日益凸顯。

與區域經濟休慼與共

當前,市場對中小銀行的印象比較差,普遍擔心其不良問題和增速問題。的確,2012年之後,國內GDP增速下台階,疊加產業調整升級,地方性銀行的全局性機遇窗口不在,作為一個整體來看,高不良、低增長,數據很差,大概率還會越來越差。

以農商行為例,截止2020年9月末,不良率高達4.17%,城商行也升至2.28%,均高於銀行業平均水平。但鑑於各地經濟發展的巨大差異,從個體層面看,地方銀行之間表現出巨大的差異性:GDP增速乏力的地區,地方性銀行多面臨困境,表現為不良率高企;GDP繼續高增長的地區,地方性銀行依舊處於發展機遇期。

另外,本文討論的上市中小銀行,本就屬於地方性銀行的佼佼者。仍以不良率來説,2020年9月末,14家上市城商行的平均不良率僅為1.36%,比城商行整體低0.92個百分點,也明顯優於股份制銀行和國有大行。對於上市中小銀行,唯有把它們從中小銀行羣體中剝離,去掉有色眼鏡,才能夠看得準確。

多數上市小銀行,其業務重心依託單個城市,如果脱離城市本身的產業結構、發展潛力,就很難對中小銀行進行正確的評估。對於仍處於發展機遇期的地方性銀行,就如同十年前的銀行業,只要地方經濟高速增長、產業結構日趨合理,平庸的機構也能實現快速增長。

對於這類上市銀行,其優秀本身主要依賴外部環境,若嚴格以機制文化、管理水平、創新能力、零售轉型等視角對其進行評估,就容易低估其發展潛力和價值。

脱虛向實,基礎更加紮實

地方中小銀行的另一重利好,是經營基礎更加紮實。

2017年之前,基於網點優勢,地方銀行的典型特點是吸儲能力強、放貸能力弱,不少銀行走上了同業大發展之路,依靠同業投資做大資產,在剛兑環境下賺取無風險利差,表現為同業資產佔比高、貸款佔比低,脱實向虛。

就個別銀行而言,債券投資收入甚至超過了貸款利息收入,怎麼看都不像一家正經的銀行,服務實體的能力變差。

此外,由於同業業務容易上規模、且零不良,不少中小銀行在經營業績上表現出“高增長、低不良”的特徵,儘管脱實向虛、基礎不實,但估值普遍較高。

2017年之後,在同業新規、資管新規的約束下,中小銀行全面迴歸實體,同業資產快速萎縮、貸款佔比穩步提升,由於貸款增速低於同業資產萎縮速度,且貸款的風險高於同業資產,不少銀行在經營指標上表現為增速下滑、不良率抬升,此時,資本市場開始拋棄中小銀行,估值水平不斷壓低。

整體來看,中小銀行的經營環境在變差,但就特定中小銀行而言,所在城市產業基礎好、發展前景光明,隨着中小銀行加速回歸實體,與地方經濟的連接更加緊密,有望充分享受到地方經濟發展提質的果實。就這類銀行而言,業績指標變差是經營基礎變實的過渡現象,是好事而非壞事。

所以,前提依舊是區分所在區域,區分銀行在該區域的差異化競爭力,不能一概而論。

正確看待金融科技的衝擊

市場的另一個擔心,是金融科技衝擊。金融科技推動金融業務線上化,打破了物理隔離,某種程度上也削弱了中小銀行屬地優勢,為全國性銀行、互聯網機構的業務下沉打開空間。

僅就APP運營進行對比,全國性銀行科技實力雄厚,用户基礎龐大,在場景連接、用户運營上更具優勢;相比之下,地方性銀行科技實力弱、用户基礎薄,缺乏規模優勢和網絡效應,迭代速度慢,用户體驗難以及時提升。長此以往,全國性銀行加速滲透,地方性銀行會不斷丟失屬地份額。

這個邏輯有道理,但這兩年邏輯演繹過度悲觀了。站在當前時點,應正確看待金融科技的衝擊。

第一,地方性銀行的資產結構仍是典型的對公主導,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互聯網金融和金融科技的衝擊。零售金融大同小異,但對公客户千差萬別,很難出現贏者通吃的局面。

2019年末,37家上市銀行中,22家地方性銀行的個人貸款佔比僅為33%,比15家全國性銀行低9個百分點。在對公業務上的比較優勢,為中小銀行應對金融科技衝擊提供了寶貴的緩衝地帶。

第二,地方性銀行的零售轉型進展順利。零售轉型的本質並非科技轉型,而是金融與場景的融合,誰的融合程度高,誰就能牢靠地抓住用户,至於科技是否自主可控,並不重要。

在場景融合層面,地方銀行藉助其股東背景,基本能實現政務場景的全覆蓋,如很多地方銀行拿下了當地工資代發、智慧項目、社保、醫保、養老保險、交通罰款、低保發放等項目,藉此積累了大量的零售基礎用户。同時,以單點密集突破為策略,高密度連接本地消費場景,中小銀行有能力搭建更為完善的本地生活場景圈。

只要能抓住核心場景,掌握基礎客户羣,零售轉型後發先至不是難事。場景生態存在網絡效應,一般一個城市只能成就一家法人銀行,上市中小銀行作為本地法人銀行龍頭,最有希望脱穎而出,充分享受網絡效應帶來的護城河壁壘。

尋找下一批黑馬

自2020年4季度以來,銀行股相繼迎來上漲行情,這輪上漲更多的是行業整體層面的預期修正——市場發現銀行2020年的業績沒有那麼差。

在這輪上漲中,還看不到對中小銀行估值偏見的系統性修正,但偏差終究會被修正。在這個意義上,上市中小銀行裏,潛藏着一批黑馬。

關注uSMART
FacebookTwitterInstagramYouTube 追蹤我們,查閱更多實時財經市場資訊。想和全球志同道合的人交流和發現投資的樂趣?加入 uSMART投資群 並分享您的獨特觀點!立刻掃碼下載uSMART APP!
重要提示及免責聲明
盈立證券有限公司(「盈立」)在撰冩這篇文章時是基於盈立的內部研究和公開第三方資訊來源。儘管盈立在準備這篇文章時已經盡力確保內容為準確,但盈立不保證文章資訊的準確性、及時性或完整性,並對本文中的任何觀點不承擔責任。觀點、預測和估計反映了盈立在文章發佈日期的評估,並可能發生變化。盈立無義務通知您或任何人有關任何此類變化。您必須對本文中涉及的任何事項做出獨立分析及判斷。盈立及盈立的董事、高級人員、僱員或代理人將不對任何人因依賴本文中的任何陳述或文章內容中的任何遺漏而遭受的任何損失或損害承擔責任。文章內容只供參考,並不構成任何證券、金融產品或工具的要約、招攬、建議、意見或保證。
投資涉及風險,證券的價值和收益可能會上升或下降。往績數字並非預測未來表現的指標。
uSMART
輕鬆入門 投資財富增值
開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