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月風投資筆記
新能源車股價有了永動機
1、肯德基母公司百勝中國Q3淨利潤暴增96%,主要來源:公司持有的美團股票大漲;
2、美團Q3淨利潤暴漲374.1%,主要來源:公司持有的理想汽車原始股大漲;
3、理想汽車Q3:交付8660輛車。
——所以一種穩贏的策略出來了:
肯德基與美團各花10個億,各買3000輛理想汽車,比如可以用來送外賣。
然後美股那邊的精英投資者看到,我去,單季車銷量再翻一倍,股價再翻兩倍。
然後肯德基和美團的淨利潤還可以各增加50億,市值各再加1000億。
如此反覆,永世不竭。
誰説人類世界沒有永動機。
再和你們説一個老故事:
別看傳媒現在抬不起頭,見不得人,當年2013-2015年,傳媒一直是整個創業板指數漲5倍(648-4000點)的大牛市裏,非常核心的重點板塊。
甚至可以説,沒有當年的傳媒股,就沒有當年的創業板牛市。
為什麼,因為《上市公司重大資產重組管理辦法》在2011年迎來了第一次修訂,2011年第一次修訂時,界定了借殼上市行為的內容,並明確相關監管標準;2014年第二次修訂時,雖對借殼上市收緊,執行與IPO審核等同的要求,但整體上仍對併購重組鬆綁,如現金收購不審、不強制對賭、放開估值方法等;真正意義上的收緊,其實是2016年的第三次修訂。
創業板的第一輪牛市期,恰好是允許上市公司通過重組、定增、收購等方式,把便宜的資產實現“二次上市”,從而進行一二級市場套利的政策甜蜜期。
通俗的講,我在一級市場用重組定增收購的方式,收1個8倍PE的資產,但是我自己的估值是20倍PE,那麼如果收購完我還是按照20倍PE估值,那麼變相的,上市公司賺到了(20-8)倍PE中間的差價,也就是一二級價格套利。
裏面的訣竅是什麼?一二級價差越大,越容易做成,空間也越大。一旦有非常大的一二級價差,或者本身上市公司主體的估值就沒有什麼天花板,那這種價值實現的過程甚至是可以自我強化的。
這就是為什麼傳媒當時是成長股絕對龍頭的原因,因為通信、電子,這些都是偏硬的技術,舉個例子你一個做蘋果產業鏈的,進蘋果的認證週期都要兩年,哪有那麼多非上市資產給你收了去做一二級套利?
最後有兩個方向跑這種“一二級套利”跑的特別順,一個是計算機,一個就是傳媒,尤其是傳媒。
為什麼,軟技術,沒有創業剛性約束,甚至搭個草台班子就可以出來吹自己未來幾年有幾億利潤,可以以“幾倍PE的低價”賣給上市公司。
這使得創業板牛市期間,傳媒股“公司高估值——收看似低估值資產——攤薄自身估值——股價相應上漲——繼續收購”這種雲梯縱的路線可以源源不斷的實現。
傳媒當時的牛市,就是建立在一批人可以宣稱“自己做遊戲、做電影、賣IP、做電視劇、做創意文化、做新旅遊、做數字營銷、做自媒體”一定可以賺大錢,然後畫出來一個很大的餅。
反正你也沒辦法證偽。
但是一切的起點,這個遊戲的一切起點,必須是——上市公司本身的估值可以高度泡沫化。
如果有一天,你發現自己掏個小錢,辦個關聯交易,但是市值可以漲個大錢的時候,你也一定會有這種衝動,把這條線跑起來,能控制住自己的畢竟是少數人。
一切的遊戲,都在上市公司的估值無法持續如此高,使得一二級套利空間破滅,最後迎來增速和業績的戴維斯雙殺後結束。
高估值與惡性套利不是充分必要條件,但高估值往往是一切泡沫化手段的起點,想明白這一點,你就看懂了中國80%爆雷項目的因果。
為什麼你會覺得前面“理想-美團-肯德基”的段子很荒謬,因為它們反應了“在過高估值下,一二級套利可以不斷實現”的荒謬性。
我無意判斷某個估值是否合理,只是提醒一下,在這個各地共振中的全球大牛市,要對“合理估值”這個投資上的基礎概念,抱有一絲基礎的敬意。
當我們在這個波濤洶湧的時代裏選擇丟掉了內心的錨,那麼誰也不知道,最後大浪褪去的時候,我們還會站在哪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