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browsing the Hong Kong website, Regulated by Hong Kong SFC (CE number: BJA907). Investment is risky and you must be cautious when entering the market.
從“1688”到“9988”,阿里巴巴是否仍然值得我們下注?
格隆匯 11-25 19:24

作者 | 蒼之濤

數據支持 | 勾股大數據

阿里巴巴與港交所愛情的故事,明天將會畫上一個完美的句號。他們曾轟轟烈烈地愛過,也刻苦銘心地痛過,最終破鏡重圓,就如童話一般的愛情故事。

中國最大的科技公司將在明天正式掛牌,定價每股176港元(相對美股折價3%),股票代碼9988。這是阿里第二次在香港上市,將成為香港歷史上最大的IPO。

對於大中華的投資者而言,阿里可是熟悉又陌生。熟悉是因為我們每天的生活已經離不開阿里所提供的服務,陌生是因為在2012年阿里B2B業務從港交所退市之後,我們一直無法投資中國最優秀的互聯網公司。

明天,阿里將再一次回到港交所的懷抱,他是否仍然值得我們下注?

1

再續前緣

阿里歷史上一共經歷過兩次上市。不同的環境,不一樣的公司基本面,令阿里在估值上也有巨大的變化。

第一次上市於2007年11月,那時正是2007年牛市最火的日子,恆生指數約為30000點,比現在的26000點都高。那一個月,阿里巴巴分拆B2B業務登陸港交所,發行價格13.5港元,代碼1688.HK。

上市當天股價暴漲193%,次日股價就達歷史高點40.4港元,較發行價漲了近300%。市值超過了200億美元,超過騰訊和百度的市值,成為國內互聯網行業的天之驕子,風光一時無量,可見香港投資者對阿里的寵愛。

之後的日子,阿里經歷了的08年席捲全球的金融危機,同時受雅虎關於企業控制權的爭奪的影響,股價一直不見起色,最後終於在2012年以13.5元,和當年IPO同樣的價格實行了私有化。

退市的原因,在馬雲看來,退市可讓阿里免於承受擁有上市公司所需面臨的壓力,制定對客户最有利的長遠規劃。私有化要約也可為股東提供一次具吸引力的套現機會,而不必無限期等候公司完成轉型。只有敢於放棄今天的成功,明天阿里才有可能更上一層樓。

兩年之後,公司完成轉型,集團旗下業務包括B2B,淘寶,天貓,雲計算,娛樂等(除了支付寶之外)。馬雲打算帶着完成整合的阿里再次上市,首選目的地仍然是香港。但是,當時港交所堅持不肯為阿里修改“同股同權”的條款,同時也不認可阿里的合夥人制度。

阿里也堅持自己的原則,沒有為港交所作出改變。無奈之下,阿里最終選擇赴美上市。

第二次上市於2014年9月,阿里巴巴正式在紐交所掛牌交易,股票代碼BABA,發行價68美元,上市首日大漲38.07%,創下了當時美股歷史上融資最高的IPO。在上市後的兩個月裏,阿里股價最高達到120美元。

但之後由於全球資本市場震盪,加上國內經濟表現不佳。阿里收入增速和利潤增速都有所下跌,股價一路下滑,最低跌至每股57.2美元。

不過隨後,全球經濟逐漸復甦,自2016年初至2018年中,阿里開啟了一波長達30個月的大牛市,阿里巴巴的股價也從60美元漲至最高211.7,翻了3.53倍。

當然,這波成長紅利都讓美國投資者享受了。當我們回過頭來,如果當時港交所願意為阿里“破例”,那麼享受這些紅利的人,應該是我們大中華的投資者。

因為港交所的“固執”,國內越來越多有競爭力的新經濟公司赴美上市。港交所也認識到當年所犯下的錯誤。2017年12月15日,港交所在收盤後發佈了一份公告,稱將拓寬香港上市制度,並擬定發展方向,即允許同股不同權,以及允許尚未盈利或者沒有收入的生物科技公司來香港上市。

在隨後的一年裏,兩個名字響噹噹的公司,小米和美團,相繼利用“同股不同權”的制度創新,順利在港股上市。

同股不同權問題已經解決,將同股不同權公司納入港股通也是時間問題。阿里迴歸港股上市也是理所當然的事。

2

1688 VS 9988

明天,阿里將再次在港股上市,代碼9988。跟1688相比,9988的董事局主席和CEO已經不再是馬雲,進入後馬雲時代,或者説是張勇時代。跟1688相比,9988業務更加多元化,已經是一個巨無霸企業。跟1688相比,9988營收和利潤規模都提高不少。

但唯一沒有變的是阿里的初心:讓天下沒有難做的生意"

在2018年底,馬雲最後一次以董事局主席的身份,寫了一封致股東的信。他在信中提到, 9年前(2009年)阿里巴巴已經轉型為一家技術公司,在大數據、雲計算、人工智能、物聯網上全面佈局,為中國乃至全球的製造業變革打下基礎。

在大家的印象中,關於阿里的印象大概還停留在淘寶天貓。但目前的阿里已經不僅僅是一家電子商務公司,而是一家橫跨商業、物流、娛樂、雲計算、金融等各個領域的巨無霸企業。

在張勇時代,阿里的新的使命是:在數字經濟時代,讓天下沒有難做的生意。

從張勇的新使命可以看出,阿里希望打造一個商業操作系統,幫助企業實現數字化轉型,提高商家的競爭力。

2019年財年(2018年4月1日-2019年3月31日),公司共實現收入3768.44億元,實現淨利潤802.34億元。此外,2019年4月1日-2019年6月30日三個月間,阿里巴巴共實現營業收入1149.24億元,實現淨利潤191.22億元。

2007年在港股上市的阿里只有B2B業務,分析起來也比較輕鬆。但如今的9988是一個商業帝國,擁有眾多業務,要每項業務逐一分析需要大量篇幅,普通的投資者也沒有必要做到面面俱到,只要把握大邏輯就行。

如何看待阿里數量眾多的業務,我們需要將焦點放在兩個“飛輪”上——2C業務和2B業務。

在To C端,阿里擁有四大增長動力:用户增長、業務擴張、全球化擴張以及新零售

截至2019年9月,國內電商平台天貓和淘寶年化活躍消費者(AAC)增長至6.93億,環比新增1900萬。此外,國際市場開發的開端良好,截至2019年6月,Lazada和AliExpress在國際市場AAC達到1.3億。

除了電商業務,阿里還提供本地服務、數字娛樂等其他業務。其中6.7億的淘寶和天貓AAC中,只有25%是口碑和餓了麼的用户,只有12%是優酷會員。可以看出這些服務用户的重合度並不高,由此可見還有巨大提升用户滲透率的巨大潛力

但有很多投資者問,阿里目前市值接近5000億美元,在中國的科技公司中排名第一,在全球排名第六。在如此大的規模下,我們還能享受到阿里的成長紅利嗎?

這就要將目光放到第二個車輪,To B業務。目前國內互聯網To C業務紅利殆盡,阿里可以説是國內目前To C轉To B業務最成功的企業。

這個市場有多大?中國2018在IT上的花費4070億美元,美國1.164萬億,國內公有云的滲透率10%,美國公有云的滲透率22%。在市場規模上還有很大的上漲空間。

目前政務和傳統行業的IT支出在2018年達到3290億美元,高於互聯網的780億美元,但是目前傳統行業在公有云上的投入仍不算高,所以未來仍然有潛力

阿里在To B業務的地位可謂十分牢固。在全球,阿里雲市場份額為7.7%,僅僅落後於亞馬遜AWS的48%和微軟的15.5%。

在亞太,阿里雲的市場份額從2017年的14.9%上升至2018年的19.6%,高於亞馬遜和微軟,位列亞太第一。

在國內,根據IDC的數據顯示,2019Q1我國公有云IaaS+PaaS數據來看,阿里雲市場份額較2018下半年提升0.3個百分點至43%。

3

股價便宜嗎?

為什麼阿里要回來港股上市?其中一個原因就是美股市場實在是“偏心”。

華爾街對盈利指標是很看重的,因為公司盈利,股東才有錢分,可謂是股東至上。這跟阿里一直以來的客户第一,員工第二,股東第三相反。

美國有一家公司跟阿里很像,公司的企業文化可以用兩個詞來形容:1、顧客至上 2、只關注長期利益。這家公司叫亞馬遜。

我們來看看美國市場是如何給亞馬遜估值的。今年來亞馬遜市值一直徘徊在9000億左右,剔除雲服務外的商業服務對應4000-5000億美元,亞馬遜全球服務4億消費者,因此單用户的市值大概為1000-1250億。

根據阿里投資者日的數據顯示,在C端,阿里在全球服務8.6億用户,包括國內6.7億活躍消費,0.6億本地生活服務、文娛用户,1.6億國際業務Lazada等用户

如果按照美國市場的估值,阿里C端業務估值應該是8,600億美元左右。

可能你會説,美國消費者消費水平更高,理應給更高單用户估值,但亞馬遜的用户是不帶來利潤的。阿里每年在C端產生170億EBITA利潤,相當於每用户帶來20美元利潤。

在B端,過去十二個月收入為68億美元。戰略投資(包括螞蟻金服等)合計面值超過830億美元。

就算To B業務白送,參照美國市場給亞馬遜的估值,阿里應該可以有更高估值。

從營收利潤增長來看,阿里的增長明顯高於其他科技巨頭,估值卻沒有明顯溢價剔除收購的業務之後,阿里巴巴過去12個月的營收增長為37%。同時期騰訊22%,亞馬遜21%,谷歌20%,微軟14%。

阿里過去12個月攤薄後Non-GAAP每股收益為6.71美元,當前股價186.8美元,阿里PE(TTM)=27.8x。騰訊Non-GAAP PE(TTM)為30.8x,微軟26.8x,谷歌27.4,亞馬遜76.6x。要知道,他們的營收和利潤增速都比阿里慢得多。

4

結語

今天,港交所公佈阿里巴巴香港IPO發售價及配發結果,香港IPO公開發售超購41.44倍。晚些時候暗盤一度上漲5%,超過了發行的3%折價。

明天,所有人的都會對焦中國最大的科技公司在港股上的表現。

在我之前寫的“阿里巴巴上市焦點十問中”,我曾提到,如果打新是為了短期內的暴漲,那隻不過是一個投機者。

作為一個投資者,更應該關注基本面,未來發展潛力,人才機制,文化體系以及企業價值觀。從這幾個方面來考量,阿里應該是目前國內最優秀的互聯網企業。

Follow us
Find us on Facebook, Twitter , Instagram, and YouTube or frequent updates on all things investing.Have a financial topic you would like to discuss? Head over to the uSMART Community to share your thoughts and insights about the market! Click the picture below to download and explore uSMART app!
Disclaimers
uSmart Securities Limited (“uSmart”) is based on its internal research and public third party information in preparation of this article. Although uSmart uses its best endeavours to ensure the content of this article is accurate, uSmart does not guarantee the accuracy, timeliness or completeness of the information of this article and is not responsible for any views/opinions/comments in this article. Opinions, forecasts and estimations reflect uSmart’s assessment as of the date of this article and are subject to change. uSmart has no obligation to notify you or anyone of any such changes. You must make independent analysis and judgment on any matters involved in this article. uSmart and any directors, officers, employees or agents of uSmart will not be liable for any loss or damage suffered by any person in reliance on any representation or omission in the content of this article. The content of this article is for reference only. It does not constitute an offer, solicitation, recommendation, opinion or guarantee of any securities, financial products or instruments.The content of the article is for reference only and does not constitute any offer, solicitation, recommendation, opinion or guarantee of any securities, virtual assets, financial products or instruments. Regulatory authorities may restrict the trading of virtual asset-related ETFs to only investors who meet specified requirements.
Investment involves risks and the value and income from securities may rise or fall. Past performance is not indicative of future performance.
uSMART
Wealth Growth Made Easy
Open Accou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