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5日,中國團隊發佈的通用型AI Agent"Manus"引爆科技圈。網友紛紛表示,這是"DeepSeek 之後,又一個科技圈的不眠之夜。"
這款在GAIA基準測試中超越OpenAI同層次模型的智能體,不僅重新定義了"自主執行"的邊界——從任務分解到工具鏈調用,再到實時路徑修正,其多智能體協同架構更向行業宣吿:AI Agent的"生產力工具化"時代正式到來。而這場技術變革背後,PC市場正成為首當其衝的受益者。從高性能工作站到商用終端,從散熱設計到隱私保護,Manus的落地正在掀起一場硬件生態的連鎖反應。
算力需求升級:從"夠用"到"宂餘"的軍備競賽
儘管Manus依賴雲端大模型驅動,但其本地部署的代碼智能體需要實時處理多線程任務調度、內存資源分配以及跨系統工具調用。例如,當Manus同時執行代碼調試、數據分析和文檔生成時,對CPU多核性能、內存帶寬的要求遠超傳統辦公場景。
根據Gartner預測,2025年搭載NPU的AIPC出貨量將達到1.14億台,佔總出貨量的43%。這背後,正是Manus等AI Agent推動的算力"宂餘化"趨勢——企業不再滿足於"流暢運行Office",而是需要能承載AI智能體全鏈路任務的主機,甚至催生專為Agent優化的"AI工作站"等新品類。
硬件耐久性挑戰:散熱與電池的"馬拉松測試"
傳統PC的間歇性使用場景與AI Agent的持續運行需求形成尖鋭矛盾。
Manus的"數字員工"屬性要求設備7×24小時待命,自主執行任務的特性更導致CPU/GPU長期處於高負載狀態。例如,在金融領域,Manus若需實時監控市場數據並生成交易策略,散熱系統的穩定性直接決定任務成功率。這解釋了為何以聯想集團(0992.HK)為代表的AI PC龍頭製造商,紛紛採用和研發3D均熱板(3D VC)、液冷散熱系統等更前沿的散熱技術。
而移動場景下,PC的電池容量,同樣是最大的優勢。各大廠商在續航能力上瘋狂卷,例如聯想YOGA 360 14 Aura AI元啟版AI PC就實現了19小時辦公續航。這些本質上都是為AI Agent的"永動機"模式鋪路。
商用PC需求井噴:從"工具"到"生產力中樞"的蜕變
微軟終止Windows 10支持的倒計時,疊加Manus帶來的效率革命,正形成商用PC換機的"雙擊效應"。
MANUS 之所以令人驚歎,就是因其強大功能能夠真正實現任務的自主執行,這一特性對於商用領域來説,簡直是提升生產力的利器。在企業日常運營中,諸如繁瑣的數據分析、文檔處理、項目管理等工作佔據了員工大量時間。如前面所講,其對電腦配置的也有一定的基礎需求。
而更深遠的影響在於,PC的角色從"個人計算設備"轉變為"企業智能中樞"——當Manus接管財務報吿生成、供應鏈優化等核心流程時,商用PC必須滿足企業級安全認證、多設備協同管理、遠程運維等嚴苛需求。這也解釋了為何以聯想為代表終端廠商,一直認為真正的AI PC應該具備內置個人大模型與用户自然交互的智能體、本地異構算力(CPU/GPU/NPU)、個人知識庫、開放人工智能應用生態、個人數據和隱私安全保護等五個特徵。
PC:AI Agent落地的"戰略入口"
關於"手機和PC誰將是AI最佳入口"的爭論持續不斷。
針對這個問題也筆者曾提問過DeepSeek,DeepSeek反饋的這句話可謂相當形象——"試圖繞過PC的AI Agent商業化,如同在自行車道上規劃高鐵",這或許不是絕對的,但至少目前來看確實如此。
筆者認為,儘管手機、IoT設備爭奪AI入口的聲量漸高,但Manus的實踐驗證了PC不可替代的優勢:複雜任務承載能力與系統權限深度。試想,若讓AI Agent通過手機完成編程調試或多表格數據分析,屏幕尺寸與交互邏輯的限制將大幅折損效率。反觀PC端,Manus可調用IDE、數據庫等專業工具鏈,甚至直接操控企業ERP系統。這種"生產力場景的縱深感",使得PC成為AI Agent從演示走向實用的最佳試驗場。
況且從隱私與安全角度來看,PC確實有優勢。相比手機易丟失、雲端易泄露的短板,PC可通過硬件升級和本地部署來解決這些問題。
Manus的爆發絕非孤立事件。從微軟Copilot深度植入Office到蘋果M4芯片強化NPU性能,再到以聯想為代表的"小天"和AI NOW,PC產業已站在AI Agent驅動的臨界點。未來在AI Agent的普及上,PC仍是最有想象力的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