兄弟姐們,在剛剛過去的2月,中國資產繼續大爆發,港股領升全球,各位賺錢沒?
2月最後一個交易日,港股巨震,恒生指數收跌3.28%,恒生科技指數跌5.32%,恒生中國企業指數跌3.63%。
南下資金無懼調整,繼續猛幹!大跌中,南向資金淨買入119億港元,騰訊控股、阿里巴巴分別獲淨買入14.9億港元、14.88億港元。
南向資金加速流入。本週南向資金流入繼續大幅增至749.7億港元,創滬深港通開通後周度流入規模次高 ,僅次於2021年1月22日當週,單日淨流入均達到百億港元以上。
個股層面,本週南向資金大幅流入阿里巴巴、中國移動、小米和理想汽車等較多,流出美團、中國海洋石油等。其中,阿里巴巴本週繼續大幅流入188億港幣,佔全周南向資金淨流入規模的四分之一。
2月,恒生指數升13.43%,恒生科技指數升17.88%,恒生中國企業指數升14.02%;上證指數升2.16%,深證成指升4.48%,創業板指升5.16%; 道指跌1.58%,標普500指數跌1.42%,納指跌3.97%。
2025年前兩月主動權益基金領跑公募業績榜來了。據Wind數據統計,全市場4492只主動權益基金在2025年前兩月平均收益率為3.73%。其中,有73只基金前兩月的收益率超20%,最高已升超63%。
閆思倩管理的鵬華碳中和主題A和張璐管理的永贏先進製造智選A,這兩隻基金分別以63.49%和56.85%的收益率位居前兩月主動權益基金業績排行榜的第一和第二位。張蔭先管理的平安先進製造主題A和李炳智、吳國清共同管理的前海開源嘉鑫A,其前兩月業績也均超過50%。
升超27%!最強ETF榜單出爐。
2月,多隻港股ETF升幅超20%。港股科技ETF以27%的表現奪得月度冠軍;港股科技50ETF、港股通科技ETF、香港科技ETF、恒生新經濟ETF、港股互聯網ETF、港股通互聯網ETF均升超20%。
(本文內容均為客觀數據信息羅列,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
總體上,今年以來表現最好的ETF都來自港股。截至2月28日,港股科技ETF、港股科技50ETF、港股通科技ETF、香港科技ETF升超30%。
2月德國ETF、亞太精選ETF領跌;能源ETF、煤炭ETD年內跌幅居前。
ETF資金榜,2月超40億元資金淨流入30國債ETF、機器人ETF、港股創新藥ETF。
今年前兩個月,30國債ETF資金淨流入額超69億、機器人ETF、人工智能ETF淨流入額超54億元、46億元。
超百億資金在2月淨流出科創50ETF、滬深300ETF;年內超百億ETF淨流出華寶添益ETF。
科創板新的增量資金或在路上。近兩個交易日,28只跟蹤科創綜指的基金集體上報,再加上首批14只科創綜指ETF以及第二批4只科創綜指ETF,科創綜指相關基金將增至46只,成為繼中證A500ETF後寬基基金的又一次大規模上新。
截至目前,首批14只科創綜指ETF已經全部結募,合計募資超220億元。其中首隻結募的建信科創綜指ETF已經於2月28日在上交所上市。
全球資金面,據中金策略數據,外資延續此前趨勢,被動外資流入放緩,主動資金延續流出。截至2月26日,對於港股市場,被動資金(ETF)流入放緩,港股和ADR被動外資流入規模從上週的9.1億美元小幅收窄至8.9億美元,其中以專注新興市場(4.18億美元)及中概(5.61億美元)的基金為主;主動資金(Long-only為主)流出收窄,流出以專注新興市場的基金為主,但同時專注於亞洲除日本的基金流入大幅增多,專注於太平洋地區的基金轉為流入。A股被動外資轉為流出,主動外資流出則有所放緩。
隨着資本市場制度型開放穩步推進,中國資產對全球資金的吸引力將進一步提升。其中表現之一就是外資機構紛紛加碼對中國上市公司的調研力度。
今年以來,高盛、施羅德、野村等外資機構,多次出現在A股上市公司調研名單中,調研範圍涵蓋了人工智能、醫療、消費等行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