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樓市的重磅消息太多了。
五一假期期間,就有好幾個大城市發佈瞭解除限購限令,但都比較半遮半掩。
但今天,長三角核心城市杭州、西北核心城市西安的做法,就擲地有聲。
沒那麼多廢話,直接全市解除限購,不像前幾天還要劃個範圍。哪裏的房子地段好、哪裏的房子沒買頭,難道本地人會不知道?……
當然,你説新政出台,會有多大的效果……只能説短期內肯定有刺激。
各種邏輯早就被説爛了,我覺得多的大道理都不用講了。
無非看兩點。
首先,老百姓有沒有錢買。
其次,即便有錢,老百姓願不願意買?為什麼要買?
現在最怕的是什麼呢?
不放開還可以端着,假裝是我不讓你們買。
就怕越來越多城市跟進全面放開後,還跌……
根據央行公佈的數據截至2024年3月底,全國M2總量達到304.8萬億RMB。
300萬億,多不多?
多,太多了。
從1955年算起,中國的M2歷時57年突破100萬億,再過7年突破200萬億,緊接着突破300萬億隻用了4年。
這個速度有些嚇人。
再對比其他主要經濟體,中國的M2甚至都超過了美國+歐元區+日本的總和。
如果只看紙面上的數字,我們印了這麼多錢,物價、房價必然飛升——2021年之前也確實是這樣。
但這兩年,突然就變了,無論車價還是房價都在猛跌。
為什麼?
首先,各國的統計口徑不一樣,這裏面存在很大的誤解。
比如,美國的M2就不包含存款10萬美元以上的存款。
這個水分就太大了。
不論在中國還是美國,乃至世界上任何一個國家,富人的存款才是主力、才是大頭。
根據招商銀行的數據,全國個人存款總額為143.6萬億元,其中116萬億由前2800萬人貢獻,人均存款400萬以上。
剩下的所有人加一起,才擁有27萬億,人均不到2萬塊。
如果按照美國的統計口徑,那我們絕大部分的存款都不在M2裏面。
為什麼我們看起來印了這麼多錢,通脹死活起不來、反而要通縮了?這是個很重要的原因。
M0是流通中的現金,M1是狹義貨幣=M0+企業活期存款,M2是廣義貨幣=M1+企業定期存款+個人存款+證券保證金等等。
簡單來説,M2代表的是有多少錢,M1是你能花多少錢。
後者才是正兒八經的購買力。
但2023年,全國M2增速9.7%,M1增速僅僅只有1.3%。錢的總量多了那麼多,能花的錢卻只多了這麼點。
幾乎所有多的錢,都被存起來了。
2023年,M2增加了25.84萬億,銀行存款就佔了25.74萬億。
其中,非銀行金融機構存款增加1.64萬億,非金融企業存款增加4.22萬億,財政存款增加7924億,住户存款增加16.67萬億。
不論個人、企業還是機構,都在拼命存錢。
居民存錢,是不敢、不願意消費;企業存錢,是不打算增加投資、更新設備。
刺激生產→擴大就業→提高收入→提振消費,這條鏈條從源頭上就斷了。
為什麼?
預期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負擔太大。
最大的負擔就是債務,不論房企、地方ZF乃至居民,都欠了鉅額債務。
前兩者能借到錢,但好不容易借點出來,只夠還舊賬的利息。
居民則是根本借不動,導致銀行手裏一大堆錢借不出去,只好再反手還給央行。
錢就在這個系統裏轉,沒法流通出去,M1就起不來。
這兩年國家出台了各種政策刺激經濟,目的就是讓M2加速轉化成M1。
但很明顯,效果並不好,大家還是信心不足。
這就導致我們的M2飛速上升的同時,物價不但沒上升,反而下跌了。
這種情況其實很難辦。
之前是你們説房價太高、跌了就買。
好,現在房價下去了,居然越發沒人買了,説沒跌到位,拼命把錢塞銀行。
即便價格低了一些,但只要有錢流通進市場、打通經濟循環,也是好事啊。
我信了你的邪!
結果搞得現在一潭死水、大家都不好受。
既然這麼愛存錢,那上頭也只好祭出大招了。
大家可能都聽過下面這個故事:
小鎮裏每個人都債台高築,靠信用度日。
炎熱慵懶的某天,從外地來了一位有錢的旅客,他走進旅店,拿出一千元大鈔放在櫃枱,説想先看看房間,挑一間合適的過夜。
就在此人上樓時,店主立刻抓住鈔票,跑到隔壁肉鋪那支付他欠的肉錢。
賣肉的拿了錢,橫過馬路付清了欠豬農的本錢。
豬農拿了錢,又急衝衝去付了他欠的飼料錢。
賣飼料的老兄又又火急火燎去付清他嫖妓的欠款。
妓女拿了錢,又又叒跑到旅館支付她欠的一千元房費。
旅館店主趕緊把這一千元放到櫃枱上,以免旅客下樓時起疑。
此時那外地人下樓來,説沒一間滿意的,不住了,然後把錢收進口袋走了。
這一天沒有人生產什麼東西,也沒有人得到什麼東西,可全鎮的債務都付清了,大家都很開心。
這千元大鈔,只是轉手了5次,就對應了5千元的價值。
這就是為什麼國家一直鼓勵大家消費。
同理的,你少消費一千元,損失的GDP遠遠不止這個數。
大家越是存錢,市場就越緊縮,每個人就越難賺到錢。
資本割不到韭菜倒還是小事,整個社會的運轉效率會都因此下降。
從客觀、宏大的角度來看,錢只有流通才叫錢、才有意義,全民扎堆存銀行算什麼事兒呢?
回顧過去幾年:2021年全國商業銀行存款降息1次,2022年2次,2023年3次。
3年降息6次,導致過去大把利率3%以上的定期存款產品,現在幾乎都沒有了。
而且這種趨勢,今年還在繼續。
最近一段時間,雲南、山西、陝西、河南等多省的中小銀行密集發佈公吿,宣佈下調定期存款利率,下調幅度5-45個基點。
除此之外,4月10日,由於儲户定期存款意願太強,招商銀行不再新發三年、五年大額存單額度。
緊接着,自5月7日起,民生銀行也在全國停售半年期及以上大額存單產品。
未來幾個月,必然還會有更多銀行跟進。
此舉,相當於迫使儲户去存利率更低、期限更短的產品,等於是變相降息。
總而言之,存錢的收益是越來越低。
但即便如此,依然難擋大勢。
不論銀行怎麼操作,錢依然像雪花一樣不斷湧進來,放水出來的錢永遠在銀行體系裏打轉。
不論你好説歹説,老百姓就是要捂緊錢袋子。
至少,不會再願意負債去大額消費。
再反過來看,恰恰是因為買房、買車、消費名牌的人越來越少,從而導致很多人手上的活錢多了。
沒有房貸、車貸,你會突然發現自己能過得非常舒適。
這就是我們之前討論過的,現在的情況很像“口紅效應”和“迪士尼效應”的結合:人們會更多地用相對廉價的消費行為來取悦和麻痺自己。
大家的小額消費頻次會增加,大額消費頻次會減少。
歸根結底,還是房子不夠便宜。
如果看房子的金融屬性,它的資產價值固然是跌了很多。但作為消費品而言,現在的房價還是太貴了。
消費品的邏輯是價格越跌越有人買,這是花錢,因為實惠!越升越不會有人買。
而資產的邏輯是價格越升越有人買,這是賺錢,因為有增值!反而越跌越沒人買。
既然它是資產而非消費品,就不要總把房子與消費掛鈎。
吃飯要不要錢?看病要不要錢?小孩讀書要不要錢?
普通人肯定是先把這些基本的生存問題搞定了,才會去想投資的問題。
而這,也是微觀與宏觀的矛盾點所在。
錢流動出去,對整個社會都有好處。
但這些好處,有多少能落到芸芸眾生身上?不要怪大家積極性不高,人肯定首先為自己的利益考慮。
居民瘋狂存錢,銀行拼命限制你存錢,雙方都有各自的利益出發點。
房地產是銀行最偉大的產品。
銀行是社會金融機構,最主要的利潤來源是利率差,低息吸納、高息借出。
銀行給你的每一次借貸都是在創造貨幣,用你的信用創造貨幣。
而你從銀行借一筆錢,銀行收取費用,你獲得現金流留作他用,最後用收益來覆蓋貸款產生的支出。
雙方皆大歡喜。
但這個局面有一個臨界點,就是貸款人的數量是有上限的。
一旦達到臨界點,問題就出現了:錢源源不斷的存進來,但卻貸不出去,甚至提前還貸的還越來越多。
現在好了,現在你不僅不讓銀行掙錢,還想方設法去找各種大額存單,薅銀行羊毛。
簡直就是倒反天罡!
但我們不這麼覺得,因為我們為自己而活。
矛盾點在哪裏?誰都不願意冒險,更不願意讓利。
你願意嗎?(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