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正在瀏覽的是香港網站,香港證監會BJA907號,投資有風險,交易需謹慎
淺談洲際航天科技(1725.HK)的長期發展之道

一次科技革命,一代基礎設施。

2023年全球共完成火箭發射221次,SpaceX獨佔98次,佔比44.34%。近年來,星鏈已發射了5000多顆低軌衞星系統,SpaceX基於低成本火箭快速組網並逐漸進入了商業運營階段,深刻影響了國際通信市場的發展。

全球衞星市場的結構性變化,以及美國SpaceX的成功示範效應,引發了全球的關注。與此同時,世界其他的一些國家也在緊鑼密鼓推動他們的航天計劃,爭取在這一場全球航天競賽中擁有自己的一席之地。

在此背景之下,相關產業鏈上的企業及組織,有望在助推各國實現"航天夢"的過程中,迎來業務上的新突破。年報作為評估企業運營表現的關鍵文件,能夠幫助投資者清晰瞭解產業鏈上的各大公司在過去一年的動作。

3月27日,香港首家商業衞星上市公司洲際航天科技(1725.HK)發佈了2023年全年業績。財報顯示,2023年,公司營收達到5.94億元(人民幣,下同),權益持有人應占年度虧損為2.11億元。

事實上,商業衞星行業前期虧損早已不是什麼新鮮事。鑑於行業具有較高的技術壁壘,通常需要大量的資金來支持初期的研發工作,並在規模化和產業協同方面做到一定程度才會實現利潤回報。因此,與其將目光放在短期的商業回報上,更重要的是需要通過年報中透露的草蛇灰線,去進一步瞭解公司背後的長期價值。

訂單儲備充足,商業化落地加速

對於這類科技公司在前期階段面臨的這種虧損,在資本市場上一般稱之為"戰略性虧損"。其中的典型案例當屬京東、特斯拉。

其中,京東在長達十年的戰略性虧損階段,堅持投入巨資打造物流體系。最終成功構建與"四通一達"截然不同的完整的物流及供應鏈服務平台,並孵化了京東物流、京東健康兩家上市企業以及京東數科這家互聯網金融獨角獸。特斯拉更是連續十六年掙扎在虧損的泥潭之中,淨虧損曾超過22億美元。最終特斯拉於2018年實現虧損收窄,總市值一度超過萬億,成長為電動汽車行業的霸主。

洲際航天科技亦是如此,回顧公司在過去一年的一系列戰略佈局和實際進展就可以發現,當下的行動無疑是在為其長期發展"交學費",以築牢底層基礎。

當下,洲際航天科技通過在衞星產業鏈上的深入佈局,是香港唯一一家橫跨衞星產業鏈上下游,涉及衞星製造、發射、測控、發射及衞星大數據應用以及精密電子製造多個領域的商業航天企業,也是香港唯一的國際宇宙航行聯合會(IAF)機構成員,APSCO戰略合作伙伴。

近些年,公司在經過多方面的籌備建設,也不斷取得了實質性的進展。

去年7月25日,洲際航天科技旗下的ASPACE香港衞星製造中心正式開幕。ASPACE香港衞星製造中心是香港首家衞星製造中心,也是全球最大的衞星智能製造工廠之一,適配通信、導航、遙感衞星等不同類型30到10000千克不同量級衞星的多星並行研製能力,具備年產200顆的批量生產能力。

產能是衞星產業發展的關鍵命脈,一旦掌握了生產能力,能夠實現大規模工業化生產,相當於在這場激烈的競賽中率先掌握了主動權。更重要的是,基於公司構建的完善的民用工業體系供應鏈,能夠幫助公司更順利的推進當下積累的衞星製造訂單。

2023年,洲際航天科技與巴西航天企業簽下總價為6.75億美元的大訂單,當中包括製造108顆通訊與遙感一體化衞星、承建衞星管理中心、衞星數據處理中心以及兩個地面站、承建衞星數據處理中心及衞星控制及操作培訓。

伴隨着衞星製造基地的啟動,洲際航天科技加快了商業化的步伐。後續隨着該項訂單的推進,不僅能為公司帶來龐大的現金流支持,並進一步賦能到公司的業績層面。更重要的是,訂單順利推進帶來的極強的示範作用,進而刺激潛在合作訂單的加速轉化。

除了衞星製造訂單之外,洲際航天科技在衞星產業鏈上下游的業務上也持續獲得進展。

比如訂立具有約束力的合約,向APSCO提供"金紫荊衞星星座"的遙感衞星數據、向RBC Signals提供基礎設施容量及服務;聯手阿聯酋、沙特在當地打造航天城等。

當然,能夠頻頻獲得市場的青睞,也離不開洲際航天科技全面整合資源的能力。

去年,公司先後與易歐司光電技術(上海)有限公司、中鐵十八局集團等公司簽署戰略合作協議及合作備忘錄。在筆者看來,前者有望進一步夯實洲際航天科技的技術優勢,並對其衞星製造帶來很好的降本增效作用,從而為公司帶來更為可觀的直接或間接經濟效益。後者則能夠讓洲際航天科技在航天建設方面的質量和效率能夠得到有效的保證。

從公司過去一年的業務佈局來看,洲際航天科技將很快進入收穫階段。當下,公司真正形成了從研製到衞星發射的衞星全產業鏈,並不斷通過資源整合,實現在衞星全產業鏈上的降本增效,從而提升了自身在技術、價格方面的競爭能力。伴隨着儲備訂單的落地兑現,公司有望邁入成長新階段。

政策需求雙驅動,商業航天獲顯著推動

拉長視角來看,市場也正不斷釋放積極信號,為商業衞星行業的發展注入強勁動力,洲際航天科技這類商業航天企業正迎來難得的機遇。

從政策端來看,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吿聚焦新質生產力,商業航天產業作為高質量發展核心驅動產業第一次被納入工作報吿中。

報吿提出,積極培育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其中,積極打造生物製造、商業航天、低空經濟等新增長引擎。制定未來產業發展規劃,開闢量子技術、生命科學等新賽道,創建一批未來產業先導區。

在去年年底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中亦首次提出,統籌謀劃傳統產業改造升級、新興產業培育壯大和未來產業前瞻佈局;打造生物製造、商業航天、低空經濟等若干戰略性新興產業。

若干利好政策的發佈,無疑將進一步推動商業航天產業的發展。這些正是如洲際航天科技這樣的民營商業航天企業的巨大發展契機。

從需求端來看,具體主要聚焦在戰略需求和應用需求兩個方面。

戰略需求方面,在以SpaceX、Oneweb為代表的國外星座規劃及部署和頻軌資源的日益緊張的情況下,各國出於佔頻保軌、戰略安全、空間資源等多方面的考量,紛紛開始跑馬圈地,從而刺激了通信衞星產業的發展。另一方面,在2022年俄烏戰爭中,以通信衞星為代表的商業衞星星座展示了驚人的力量。

正因如此,發展航天產業就成為了全球眾多有能力的國家一個非常刻不容緩的戰略工作。從當前國內星網發射的大規模進程來看,2023年開始全面啟動,2024年將有望實現大規模發射的趨勢將是非常明顯的。在此背景下,商業航天力量的加入也加速了其相關產業發展和佈局。

而在應用需求方面,隨着數字經濟時代的到來,衞星互聯網也在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消費電子與智能出行作為民用衞星通信市場的兩大典型場景,配備衞星通信能力的C段終端產品規模化、市場化生產將驅動衞星通信打開大眾市場。

消費電子方面,自搭載天通的Mate60Pro發佈以來,至今已有多款智能手機配置了直連衞星功能,未來隨着天地一體化,手機直連衞星有望從頭部品牌高端機型向中高端機型繼續滲透。

智能出行方面,以吉利、比亞迪為代表的頭部車企積極探索車載衞星應用落地,高精度定位、車規級導航與車載衞星通導融合成為應用熱點。

因此,在應用需求的驅動下,終端衞星直連技術將逐步成熟,衞星互聯網空間段建設和衞星製造等供應鏈有望快速增長。

這些正是如洲際航天科技這樣的民營商業航天企業的巨大發展契機,通過測算,到2025年,僅衞星製造和發射服務的市場規模就超過2700億元。伴隨着衞星產業的快速增長,公司作為香港首家商業衞星上市公司,或有望隨之獲得市場份額的提升。

結語

總的來説,隨着數字化時代的到來,全球各國都迎來了信息技術的一次盛大機遇。然而,在這個過程中,只有那些掌握了核心科技的國家和企業,才能夠充分地汲取時代的豐厚利益。

其中,衞星互聯網作為當下不可或缺的基礎建設,更是成為被市場重點關注的領域之一。

洲際航天科技作為來自中國的民營商業衞星企業,儘管當前與其他國際巨頭相比仍有差距,但它仍然通過不斷的努力,獲得了市場和資本的認可。那些未能即刻見到回報的投入,也將會華為讓飛輪啟動的燃料,推動洲際航天科技的成長。對於這樣的企業,不妨讓我們多一份關注。

關注uSMART
FacebookTwitterInstagramYouTube 追蹤我們,查閱更多實時財經市場資訊。想和全球志同道合的人交流和發現投資的樂趣?加入 uSMART投資群 並分享您的獨特觀點!立刻掃碼下載uSMART APP!
重要提示及免責聲明
盈立證券有限公司(「盈立」)在撰冩這篇文章時是基於盈立的內部研究和公開第三方資訊來源。儘管盈立在準備這篇文章時已經盡力確保內容為準確,但盈立不保證文章資訊的準確性、及時性或完整性,並對本文中的任何觀點不承擔責任。觀點、預測和估計反映了盈立在文章發佈日期的評估,並可能發生變化。盈立無義務通知您或任何人有關任何此類變化。您必須對本文中涉及的任何事項做出獨立分析及判斷。盈立及盈立的董事、高級人員、僱員或代理人將不對任何人因依賴本文中的任何陳述或文章內容中的任何遺漏而遭受的任何損失或損害承擔責任。文章內容只供參考,並不構成任何證券、金融產品或工具的要約、招攬、建議、意見或保證。
投資涉及風險,證券的價值和收益可能會上升或下降。往績數字並非預測未來表現的指標。
uSMART
輕鬆入門 投資財富增值
開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