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正在瀏覽的是香港網站,香港證監會BJA907號,投資有風險,交易需謹慎
新增赤字預期再起,年內是否會增擴?
格隆匯 10-12 15:16

本文來自格隆匯專欄:宏觀芝道;作者:周君芝 周愷悦

要點

市場關於新增赤字預期再起,年內是否會有新增赤字?

我們回溯歷史,從三個維度對比當下和歷史背景,嘗試回答當下新增赤字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歷史上 1998-2000 曾連續三年在年中增擴赤字。

中國僅在 1998-2000 三年在年中打開赤字額度。

1998 年年中(6 月-8 月)為應對亞洲金融危機衝擊,年中上調赤字額度 1080億元(中央 500 億元,地方 580 億元),重點用於農林水利、交通通信、環境保護、城鄉電網改造、糧食倉庫和城市公用事業等基礎設施建設。當年年初赤字預算規模 460 億元。

1999 年 8 月,赤字上調 600 億元(中央 300 億元,地方 300 億元),用於增加固定資產投入。當年年初赤字預算規模 1503 億元。

2000 年4月,上調赤字規模 500億元(中央),用於增加建設性支出。當年年初赤字預算規模 2299 億元。

1998-2000年增擴赤字的歷史情景——經濟下行壓力較大,政府融資渠道較少。

年內增擴赤字是少見現象,之所以在 1998-2000 年增擴赤字,直接原因是當時較為特殊的宏觀經濟背景。

當時中國經濟正經歷內外部衝擊,外部衝擊有亞洲金融風暴,內部衝擊主要來自特大洪水災害。亞洲金融危機影響我國出口,特大洪水則擾動國內生產投資消費活動,國內需求不足,物價水平持續走低,1998 年中經濟增速一度偏離年初設定經濟增長目標。

面對內外部壓力,政府加大了逆週期調控力度,而增發國債是當時財政擴張的重要工具。

首先,城投融資當時處於起步發展階段,且土地溢價偏薄,城投融資模式尚未在全國範圍內推開。

城投融資中常需要向金融機構抵押優質土地資產(一般從政府獲得),而當時房改正值起步階段,商品房市場尚未成熟,土地溢價偏薄,城投融資模式並不順暢,尚未作為當時地方財政重要融資通道。

其次,商業銀行正在經歷不良資產剝離,配套投放信貸能力有限。

1999 年,四大資產管理公司成立,隨後兩年時間(1999 年-2000 年)內,商業銀行的 13939 億元不良資產全部剝離給新成立的四大資產管理公司。

1998-2000 年商業銀行持續推進剝離不良資產,其配套投放信貸力度可能受到一定影響。

最後,政策性銀行成立不久,資產負債表擴張有限。

1994 年,國家為了實現國有專業銀行政策性業務與商業性業務的分離,成立了國家開發銀行、進出口銀行和農業發展銀行三家政策性銀行,承擔了相應的政策性業務。

1998 年,政策行剛成立不久,資本金尚不充裕,擴表能力有限,難以配合財政擴張需求。

通過回溯歷史我們發現,新增赤字有兩個可能的重要前提:(一)特殊宏觀背景需要財政擴張;(二)財政擴張方式有限,新增赤字是繞不開的財政工具

判斷今年四季度是否可能新增赤字,我們可以沿用上述前提展開判斷。

再看當下增擴赤字必要性——三個維度的比較分析。

第一,當前財政融資工具箱充盈,並不必要選擇增擴赤字。

當前財政融資工具包括並不限於:中央預算內赤字結存限額、地方債結存限額,預算外有政策行信貸、政策性金融工具、結構性貨幣工具等。

上述財政工具,流程上更便利,規模靈活,效果直接,使用效率優於新增赤字。新增赤字需要財政部調整預算,並上報人大常委會審議,流程相對繁複,後續使用也要配合財政監管,整體發行使用效率低於其它財政工具。

第二,我們測算得到今年財政收支可以通過其他方式打平,增擴赤字必要性低。

直觀來看,今年税收和土地出讓金節奏低於年初預期,看似短收 2.3 萬億。事實上,財政可以通過非税收入、專項債結存限額等方式增收,補足收支缺口。即便不新增融資預算外融資工具,當然也不需要新增赤字(對應新發政府債券),最終財政收支也不會偏離既定預算太大規模。

第三,當前時間已經是四季度,增擴赤字撬動的增長效果已經非常有限。

流程上增擴赤字必須通過人大常委會審議。人大常委會一般在雙月召開,10 月為最近一次會議召開時間。假設人大常委會通過之後,最快 11 月發行,增擴赤字帶來的資金真正落地到項目,至少要到年底的 12 月。

考慮到年末天氣轉冷為項目施工淡季。以此推斷,即便四季度增擴赤字,對年內經濟拉動的效果預計非常有限

若有新增赤字,可能解釋在於輔助地方化債而非拉動投資。

新增赤字在歷史上非常少見,退一步來説,即便未來真的有新增赤字,其主要目的或並非拉動投資,而是輔助支持地方化債。

當前地方化債壓力較大,財政重心也偏向保民生即基層運轉,難以承擔過重投資事權。若由中央新增赤字代替地方完成投資,能夠減輕地方新增隱債風險。

這樣一來,新增赤字對應新發政府債券,債券供給雖然多增,但化債最終目的是為穩定金融體系,債券供給多增之後,也往往對應着寬鬆貨幣環境,屆時可以期待四季度降準。

風險提示

地產政策變化超預期;國內經濟走向超預期。

注:本文來自民生證券研究院於2023年10月12日發佈的報吿《宏觀經濟跟蹤報吿:赤字增擴》,報吿分析師:周君芝 S0100521100008、周愷悦 S0100523090001。

關注uSMART
FacebookTwitterInstagramYouTube 追蹤我們,查閱更多實時財經市場資訊。想和全球志同道合的人交流和發現投資的樂趣?加入 uSMART投資群 並分享您的獨特觀點!立刻掃碼下載uSMART APP!
重要提示及免責聲明
盈立證券有限公司(「盈立」)在撰冩這篇文章時是基於盈立的內部研究和公開第三方資訊來源。儘管盈立在準備這篇文章時已經盡力確保內容為準確,但盈立不保證文章資訊的準確性、及時性或完整性,並對本文中的任何觀點不承擔責任。觀點、預測和估計反映了盈立在文章發佈日期的評估,並可能發生變化。盈立無義務通知您或任何人有關任何此類變化。您必須對本文中涉及的任何事項做出獨立分析及判斷。盈立及盈立的董事、高級人員、僱員或代理人將不對任何人因依賴本文中的任何陳述或文章內容中的任何遺漏而遭受的任何損失或損害承擔責任。文章內容只供參考,並不構成任何證券、金融產品或工具的要約、招攬、建議、意見或保證。
投資涉及風險,證券的價值和收益可能會上升或下降。往績數字並非預測未來表現的指標。
uSMART
輕鬆入門 投資財富增值
開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