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本文為天風證券全球科技首席分析師孔蓉於2023年05月22日發佈的最新關於AI一些投資機會的看法。文中,孔蓉提到AI帶來的意義不僅限於只是一個超級流量入口,它也是一個超級的操作系統,它也是可能相當於的意義不亞於蒸汽機。對於ChatGPT的出現,對中國現在的互聯網巨頭的格局會帶來哪些變化?誰最可能受益?她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對於AI意義到底是什麼,大家討論的比較多,我們覺得它帶來的意義不僅限於只是一個超級流量入口,它也是一個超級的操作系統,它也是可能相當於的意義不亞於蒸汽機。
今天要跟大家分享的主要是從幾個方面,比如Chat GPT是什麼樣的一個產品,它為什麼增長的這麼快?為什麼變成了一個全球範圍內關注的一個話題。另外我們去看這樣的一個產品的時候,它會有什麼樣的定律?它帶來的影響是什麼,然後以及它未來我們也可以去展望什麼。第三個就是它的應用,我們講了很多新的技術,如果用不起來,或者是説它無法商業化,其實也是可能束之高閣,所以它的應用場景是什麼?
最後從未來關注的幾個方向跟大家做一個分享。我們看到整個互聯網的世界裏面,用户數的增長,它代表着整個產品的是不是好用。open AI的創始人在之前的一個視頻裏也分享過,如果這個產品推出之後沒有人用,其實這個產品就是一個可能在未來很難行得通的產品,所以能夠看到的是過去的互聯網的產品它達到億級的用户,最快的可能是我們中國字節跳動做的Tik Tok達到億級的用户也用了13個月, Instagram可能是26個月,但是對於拆GPT這樣的一款產品,它推出之後大概用了可能兩個月的時間都到了億級的用户,那麼億級的用户又意味着什麼?億級的用户就意味着它的生態可以構建出來,所以這樣的一個產品是不同於以往所有的互聯網的產品,它用户增長的速度是非常的快的。
第二個方面是產品本身,它的AI技術有什麼創新之處?之前的一些專家説Chat GPT本身沒有什麼創新技術,因為那些技術早在幾年前就有了,但是為什麼這些技術一直存在卻沒有被普通用户和社會廣泛使用呢?這可能是技術上的突破或失敗,但是現在這個時候,我們看到產品推出後卻受到了很多用户的歡迎。在這個產品中,最核心的一點是它將原本普通人很難接觸和使用的AI技術產品化,變成了一個每個人都能用的產品,只要你會打字就可以。
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變革。一方面它有着互聯網應用的體驗是很好的,但是它背後又跟原有的互聯網產品不一樣,它有一個非常強大的操作系統,所以你在跟它交互的過程中,它又非常的聰明,非常的智能,它跟之前的互聯網產品不一樣,是它的智商或者我們講的智商的水平又很高,所以它在很短的時間用户數得到了一個突破。
我們往後看,我覺得在今年2023年GPT的用户數一定會比前幾個月,特別是在週五有個比較重要的變化,就是移動端的 APP出來了,它達到億級的用户花了兩個月的時間,主要是在PC端或者是web的主頁,大家可能會去用它,但是作為一個APP端的時候是移動端的產品,它其實一直都沒有推出,那麼週五它推出了這樣一個產品,首先先上了 iOS應用商店,在美區有美國的一些用户可以去用,很快他在全球範圍內就可以去上它的移動版的產品。我們覺得在今年它的用户達到五六億的水平,我覺得都是非常有可能的。如果是用三年的時間,他可能能達到或者是超過目前 tik tok的這樣的一個水平,全球範圍的用户數,我覺得這也是有可能的,所以這樣的一個產品,它有着互聯網的非常好的體驗,自然的交互,只要會打字就可能跟他進行交流對話和交互。
另外背後有着比互聯網原有產品更加智能的比較強的人工智能技術的支持,所以讓它的用户增長這麼快,依然會保持在今年可能是一個幾億的用户量級。所以如果再回過頭來看,它的產品本身它背後到底是什麼?如果我們有用過類似於GPT的這種產品,不管是我們國內的,比如説百度或者是訊飛、360做的等等,如果大家有體驗過的話,就能夠有一個感受,似乎他主要是來回答問題的。
在表面上看起來它只是一個對話聊天機器人,但是它跟很多應用工具結合在一起之後,它帶來的影響,它帶來的生產力的提升可能是超出我們的想象的。
另外今年未來一段時間,要推出技術機器人,比如説特斯拉推出機器人,我們之前也看過特斯拉出的機器人,覺得它很酷,但是似乎你跟他交流的時候,他好像沒有開竅,或者似乎覺得它的智能化的程度還不夠,或者它的智商還比較低,這個是我們看到的,不管是特斯拉機器人等等很多產品,它出現的一個問題,或者是説不夠成熟的地方,但是我們也看到了現在在海外有很多的技術極客,或者是一些公司把GPT跟機器人結合在一起,你會發現機器人似乎開竅了,或者是我們在網上流傳了一個視頻,有的機器人能夠去理解你的對話要表達的意思,甚至他在他表情上都能夠表達出來他的喜怒哀樂,我覺得這一點是再理解GPT非常重要的一點。
在表面上看似乎它只是一個對話框或者是一個聊天工具,但是它跟很多的技術、場景結合在一起,它帶來的影響是巨大的。所以其實我們在講Chat GPT本身的時候,這一點是非常之重要的。如果回到一個問題,是什麼造就了GPT,為什麼過去沒有出現,但是現在似乎open AI做出了之後,所有的公司又開始做,似乎花幾個月的時間也能做出個比如説chat GPT2~3的水平,大家就覺得很奇怪,為什麼過去幾年都沒有出現?
這裏面有一個背景,就是 Chat GPT本身,或他之前是基於transformer的論文,所以它的原來的論文是大家可以看到的,它的技術也是開源的,但是在過去的幾年,大家所有的公司基本上都在follow谷歌的技術路徑,那麼谷歌的技術路徑在過去幾年它並沒有做出 GPT產品,因為 GPT本身的大模型是需要數據 ,需要算法,然後以及大量的算力,我們會認為它叫做暴力美學,大力出奇跡,它的本質是把互聯網所有的説話人數據、文字資料放在網上,然後讓機器去學習,它根據概率去以及場景去猜測下一個字和下一句應該是什麼。從谷歌的角度去看,這個是一個非常苦的活,或者是説似乎是一個天方夜譚,但是 open AI相信這是一個可以去實踐的路徑,所以本質上它的門檻並不是不可去突破,是你需要堅信這個路徑,以及去投入大量的算力資源,然後去訓練你的模型,然後去有大量的數據訓練集。
這個是GPT或者是 open AI本身他相信的一件事情,所以在過去的幾年他做出了這個產品,但是谷歌原來的路徑不是這個路徑,所以在推出了之後,包括它的GPT產品受到了用户的認可後,我們看到的是大家又開始在學習GPT這個產品,所以現在在國內我們看到似乎很多大廠或者是很多公司都説能夠做出大模型,它本身的確是一個工程學的問題,如果我們去理解它本身是一個概率學,是一個猜字遊戲,那麼它其實並不是無法逾越的門檻,但是需要你花一定的時間,需要你投入資源,去用這個路徑去做出大模型,所以是它背後構建的能力。
但是我們看到的是 GPT的產品它是迭代的,在1跟2以及3的時候,我們看到似乎它沒有突破性的變化,也就是説他所有的行為都是可以預期的,但是到了3.5之後,似乎他開始開竅,他的理解能力忽然迅速的提升了,原來我們用小愛機器人或者各種機器人產品覺得好像就一兩歲,他可以簡單的去回答你的一個問題,但是你要跟他進行多輪對話,放在一個場景下特定對話他就不大行了。但是在 GPT3.5出來之後,會發現他的理解能力忽然增強,以及他能夠去挑戰,去做出可能更多的任務。到了 GPT4之後,它的能力就更強了。
所以如果去看為什麼叫它操作系統,就是它能夠去理解你的意圖。原來我們用機器人的時候就發現他很笨,你跟他説什麼他能夠簡單回答,但是他不能理解你真正的意思。但是如果你跟 GPT對話,你就能發現他的理解能力不一樣,我們之前也去實驗過,或者是跟他去交流。比如説問你這輩子最後悔的一件事情是什麼?他説有一個人離開了我,我們就問他你這個人是誰?他説是她的男朋友,他的名字叫Jone。是原有的我們講的機器人產品無法達到的,而且這背後也有一個多輪對話的能力,它的準確率也在提升。所以如果去回顧這裏面,這個論文是谷歌寫的,這個技術路徑原來也有,但是大家沒有去進行實踐,所有的這一切是open AI做出來的。
那麼很多人也説國內做一個GPT的這樣的一個產品,這個差別在哪?我們迭代的差距在哪?我覺得這個本質是open AI原來是一個NGO的組織,它不是説為了賺錢,去做出一個這樣的產品,然後進行商業化,它的本質是他相信 AGI以及通用人工智能這件事情,AGI就是機器的水平未來會等同於人的智力水平。
所以我們能夠看到其實目前open AI還是引領的,包括谷歌它現在出的大模型的產品,他也沒有能夠去跟GPT4新的一代去比擬,而且它的準確率還在提升,它還在做下一代的產品。前期美國的國會也邀請了Altman去做聽證會,在整個的會議現場氣氛是非常的融洽的。議員都非常關注 open AI帶來的人工智能變化,但是Altman也提到了一件事情,它需要政府去監管,因為大家在害怕一件事情,就是人工智能技術的發展會不會不可控?我們看到3.5它已經有了非常強的湧現能力,是他們之前都沒有辦法去預料跟判斷的,所以大家也會擔心是否在未來的發展的過程中,比如説機器的智能化超過人類的水平,我們怎麼去控制它?所以在背景之下跟美國的政府去溝通,説請你們來監管我們,或者是來監督我們,然後給我們 license,然後讓這個行業能夠被監管,所以我們回到開始,我們講它是一個蒸汽機,或者大家用很多的形容詞去形容它,似乎也形容的不是特別的到位,特別的貼切。
但是如果是去比較它的意義,它的確像蒸汽機帶來了人類的變化,生產力的工具的變化肯定會帶來一個新的不同的時代,而且它跟我們之前講的這些技術不一樣的一點是我們原來講的一些技術,大家覺得似乎離我們很遙遠,但是 GPT本身這件事情它已經是一個億級用户的產品,包括GPT的能力去帶來很多產品的加速增長和產品體驗的變化,這個是已經在發生的事情。所以這台蒸汽機它已經開始發動了,帶來的變化是越來越快,我覺得今年可能還可以看到的是更多的一些產品應用上的創新。
當然我們國內也在去做大模型,我相信國內也能夠做出3.5左右的模型,可能需要一定的時間,但是在這個背景之下,我覺得其實未來也會有新的商業模式,去看它的三個定律有什麼,第一個定律就是前面講的,因為它非常好用,可以跟所有的產品都結合在一起,所以它跟互聯網原來的應用還不一樣,一方面它自己是一個產品,所以它不斷的增長,另一方面它可以跟很多的產品業務行業結合在一起,它就像水跟電一樣,所以它轉化成本幾乎為0。在這種情況下,它的用户數,我們覺得今年到幾億的水平應該是一個大概率的事件,而且它如果再加上New Bing結合在一起,微軟搜索產品的用户也在快速增長,如果按照這麼去算的話,它的用户已經是一個幾億的量級,所以這個是我們講它的第一個定律。
第二個是大家會討論説它的成本是怎麼樣的,好像似乎很高,那麼在這種情況下,我們會不會用起來很貴?所以用户數會不斷的增長,會攤薄它的成本。在這種滾動和動態的變化之下,它的迭代速度很快,成本也會不斷的降低,又會帶來更多的新應用和新用户,這個是必然會發生的一件事情,也是它發展的一個節奏。
第三個它跟全行業的滲透,我覺得不只是行業的滲透,還有一個是更多技術的結合,我們現在已經能夠看到的是在整個的技術領域,包括跟3D,跟機器人,包括跟XR的結合,會帶來新的不同的體驗,這個也已經開始出現了。所以這個是我們講的 GPT的三個規律。
如果是我們去看它的帶來的生產力的價值,未來可能會有多少,我們去看到一組數據,它數據的金額可能也會更高,這個是根據ARK的一個報吿裏頭提到的,認為帶來整體的創意的解放,整體的產值的增加,可能是萬億是美金的這樣的一個增長。
原有更多的人做的是一個搬磚的活,重複的勞動,未來因為AI的出現,搬磚的重複的這種工作可能會被替代,我們人幹嘛?可能會特別擔心説 AI出來了之後,是不是把我們自己的工作給顛覆了,所以我要去反對他,但是我們在想,那是否我們每個人從繁雜的重複的,然後搬磚式的工作裏能不能解放出來做更有創意的一些工作。所以我覺得對於這件AI帶來的變化,要更樂觀的去看待這個問題。
那麼在整個現在全球的一些佈局上,微軟它是最積極的。在目前來看,它的搜索引擎Bing,包括我們看到的目前的產品,其實已經達到用户數快速增長了。另外谷歌其實也在做產品上的結合。國內的話,主要是我們百度在做的文心一言。像字節、騰訊或者阿里等等,我覺得未來都可以期待他們在未來的幾個月會推出一個大模型的產品。
主流的應用場景方面,一個其實就是搜索,現在的應用是搜索結果的立刻生成,這個肯定是極大的提升效率的。舊版本的Bing幾乎原來已經逐漸的消失了,或者市場份額非常的低,但是在跟GPT結合了之後,它的體驗非常不同,所以它的用户數流量都在不斷的增長,所以我覺得這個其實是第一個重要的應用。
第二個其實是電商領域,其實在電商領域要解決用户的產品需求,我可以更針對性地進行推薦,達到更好的轉化率和更低的退貨率。它作為一個你的購物助手,你的導購工具,他可以更好的去理解你的意圖,給你推薦更有針對性的產品,而不只是像原來所謂的千人千面的這種廣吿去推薦。
第三個是在虛擬人這一側,相對來説我們看到的是目前已經有了一些抖音上面已經有了一些產品,原來虛擬人的行為類人化程度低,但是我們看到虛擬人和AI結合在一起之後,整個虛擬人他表現出了似乎更智能化的能力,在抖音上面也有一些開始進行的是電波的直播,也開始用虛擬人,包括在一些其他行業垂直領域,它也可以進行互動,所以特別是你給他訓練成他這個行業專業能力比較強的虛擬人,他就可以替代一些簡單的這個工作,或者是專業的一些知識能力,他也能夠去提供。所以這個其實是我們看到已經在行業裏面已經開始在落地的一個應用了。
遊戲環節的話其實也是讓大家覺得可能目前已經看到了,就是説在遊戲領域已經在2D的場景這一端,構建都已經用了 AI的,比如説是 Mid journey,或者國內的一些產品等等都已經開始用了。另外未來的話,應用可能主要是在整個遊戲的研發製作環節,特別是3D場景的生成,如果也能夠用AI產品去替去替代的話,可能帶來的降本可能更加的明顯。另外我覺得還有一個所謂的創新玩法,例如包括AIGC的遊戲,我覺得這個也是最為期待的。
在海外我們看到Roblox它已經出現了跟AI的產品做的結合,所以你可能不需要寫代碼,你都可以製作一個遊戲,那麼你的門檻是非常低的,雖然這個看起來好像也沒有似乎有革命性的變化,但是如果我們從短視頻這個角度去理解,似乎就能理解它的意義。在長視頻跟短視頻時代,長視頻的用户只有一兩億的用户,似乎到了這個階段就已經很難再增長,但是到了短視頻,似乎用户數得到了一個新的突破。所以這麼去看,其實能夠理解一件事情是內容的本身是供給創造的需求,有過更多的內容供給就會帶來更多的用户。
長視頻時代,因為它的內容創作的門檻很高,所以它的供給是相對有限的,那麼用户相對也是有限的,但是在短視頻時代,因為用手機就可以拍視頻,它的創作門檻很低,它的內容供給大量的提升,那麼在這個裏面也有用户喜歡不同類型的內容,用户都能夠得到滿足,所以它的用户數不斷的增長,突破了原有遠遠突破了原有長視頻的用户,如果我們再放到遊戲,我覺得其實遊戲本身在原來的所謂的專業製作遊戲3D有3A級大作,大家都特別遊戲的硬核玩家都特別喜歡,但是它的一個問題生產週期夠特別長,然後產出率也很低,或者是説他可能做一個遊戲,可能也很多玩家也可以玩幾年,所以它相對的產出量是有限的。如果是説有一些技術能夠讓遊戲這個製作變得非常的簡單,門檻很低,帶來大量的遊戲的供給。
如果在這樣的背景下,我覺得遊戲本身的用户規模又會帶來一個新的突破,現在可能全球的玩家,如果我們去看或者國內的玩家遊戲用户數,你覺得可以是幾億的規模,或者是説相對用户數是有限的,但是如果跟AIGC結合在一起,如果你創作遊戲變得非常的簡單,我不會代碼,我可能只需要提通過提示詞和簡單的口令就可以立刻生成一個遊戲場景,跟我的不管是我的朋友也好,或者是我推出在這個平台上可能會受到一些人的關注。如果把門檻降到這麼低,我覺得遊戲可能會變得比短,視頻可能還受年輕人的喜歡。這樣的一個背景下,它就是一個創新的玩法,因為讓用户參與其中,它本身就是一個創新的玩法,所以我覺得這個是未來值得去期待的,而且我們也看到了海外一些公司已經開始在做了,然後在未來一段時間我們也想看的是有沒有一些爆款的遊戲的AIGC的產品能夠推出,它整個的交互體驗可能也會非常的不同。
然後教育場景的應用,我們看到的是在比如説海外的一些產品,特別在語言類的教學裏邊用户持續增長。跟語言類的教學放在一起,去模仿人類的所謂的交流,它是一個更自然的交互,而且對於學習能力提升可能也會比較有幫助。當然duolingo本身目前做到的是跟GP4結合在一起,推出一些所謂的因材施教的一些寓教於樂的產品,但我覺得未來可以期待的是在教育本身裏面可能有更多創新的一些體驗。
從除了教育以外,我們覺得未來包括在金融領域,因為前期Bloomberg可能也寫了一個GPT金融的論文,我覺得可能在未來一段時間他們也會推出他們的Bloomberg的GPT。金融行業裏面有很多低效的重複性工作,是否可以跟AI和GDP結合在一起,來去進行行業的體驗的一個改造和升級,我覺得這個也是我們去值得期待的。
以上可能是幾個大的應用場景,所以如果是説回到比如説GPT4前期推出的時候,它帶來的影響是什麼?我這裏一直有一個觀點,我覺得現有的所有的傳統的經濟學是在數字經濟裏面完全不適用了,我們的生產要素、生產力工具都已經發生了明顯的變化,所以如果還用原來的傳統經濟學,是無法對於未來的經濟活動進行更好的預測的。我們認為在人工智能這種新的科技技術發展的過程中,已經對現有的微觀宏觀的經典假設產生了一定的挑戰。所以我們也在期待在未來在經濟學領域的一個大的重要的變化,包括經濟學框架的整體的影響,這會影響我們整個的社會活動跟經濟活動。未來一段時間可以去期待的:一個是ChatGPT和MR的產品的結合,還有一個是跟機器人的結合。其實未來機器人跟AI的結果我覺得看點很多,因為它可以看似更能夠去理解人類的意圖,甚至在表情上也可以去做一定的模仿,似乎能夠表達他的情緒。
第二個是在今年的6月份或者在今年XR的產品,蘋果的產品是否會推出?如果會推出跟AI的結合會帶來什麼樣的一些影響?我們其實看到的是在XR的目前的體驗中一直有一個詬病,它的體驗比較一般,或者是原來的VR的手柄又特別的複雜,點進去似乎還要點那麼多的APP,看起來也很傻,在未來我們看到AR和XR結合會有什麼?我們可以想象的是我給他一個語音指令,他就可以立刻去理解我,然後在我的這個眼鏡上顯示出我想要的內容,在這個時候我根本甚至不需要APP,所以我相信的是在未來在整體的 GPT的發展的過程中,它會來帶來兩個顛覆式的影響,一個是從交互端,一個是從內容生態端,交互端就是我剛才説到的,你如果這個產品交互做不好,沒有人會用你,因為戴起來不舒服,用起來不方便,但是如果用語音交互,你就能理解來調用裏面所有的內容。
我覺得在交互體驗的提升,一定也會帶來新的粉絲的用户。為什麼當年摩托羅拉的智能手機沒有火起來,它的交互體驗做得很差,但是蘋果做的交互是非常的自然的這樣的一個觸屏交互,然後這樣的一個體驗不同於以往更加的方便,所以它的受到了全球很多用户的喜歡,這個產品火了也帶來了我們移動互聯網時代的一個新的變化。
另外原來的一個非常大的問題是在XR裏面,它缺乏大量的所謂的XR的內容,或者是説3D的內容,如何解決 XR內容的短板,那麼需要大量的3D內容來去做供給,但是原來做3D內容的供給也好,產品的體驗也好,其實是一個比較複雜的事情,而且成本高效率低,但是AI帶來的是可能在3D場景構建上更加的方便,成本更低,效率更高。
所以我們覺得基於交互和生態構建,可能跟XR結合在一起,AI它又會帶來一個新的技術的提升,所以不只是我們看到的一些各行業的應用結合,包括一些技術上的結合,可能都會讓AI和不同的技術結合在一起發生一個更大的化學反應,然後帶來未來比如説三年的一輪的科技行業的機會,以及更長時間的一個科技新週期的啟動。
Q:目前市場上存在的兩個主流觀點是1)頭部互聯網公司會繼續研發大模型,儘快達到ChatGPT3.5的水平和2)頭部公司會利用大模型找到更適合中國互聯網移動端場景解決方案。您覺得那種路徑可以在短時間內跑通?
A:在目前的中國的創新裏面,我們肯定是應用端很強,我們在互聯網時代其實還跟美國有差距,但是我們在移動互聯網時代已經超過了美國,我覺得這個是有目共睹的,所以我們在應用這一端,我們去做快速響應,做產品的迭代,我覺得中國產品一直是很牛的,但是在AI時代,我覺得更需要突破的就是在時間點,因為它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生產力工具,那麼生產力工具在歷史上人類幾千年的歷史上,只要但凡有生產力工具的突破,它帶來的影響一個時代的生產力工具的底層技術,一定是需要掌握在我們自己手裏。所以我覺得一方面應該是説兩者都要結合,一方面大模型的創新是需要有實業的公司,有信仰的公司,非常堅定相信這個方向的公司,我覺得中國一定會有,然後去做突破,這也是必要的。
然後我相信不管是大廠,還是説相對規模小一些的公司都有機會,我不認為説這個事情就一定只有大廠能做,因為我們看到 OpenAI本身它也不是大廠,它在最初可能就是一個幾十人的團隊,然後它居然超過了我們看到的谷歌,我覺得其實有一個創新者的窘境。當時其實谷歌並不是做不出這樣的產品,但是他由於擔心AI的倫理道德風險的問題,所以在上線了很短的時間,就把類似的這樣的產品給下了。因為如果它發生道德風險的話,大廠是無法承擔這樣的一個風險,可能會被吿的開出一個巨大的罰單。所以其實大的公司在創新上面,現在越大可能他越要考慮的問題合規風險就越多,所以導致其實給小一些的公司留下了空間。所以我覺得其實在大模型這件事情上,並不是只有大廠能做得了,在這裏面也一定會有新公司出現。而且我們在看移動互聯網時代,當時大家覺得BAT,如果他們幹了的話我們就不幹,如果是這麼去看的話,就不會有字節跳動和美團這兩個公司的出現。所以我覺得這個是對於所有的我們的創業者來説,我覺得要有堅定的信仰,當然也需要中國的比如説我們的資本也好,政策的引導也好,也要鼓勵這些小公司的創新,給它一定的環境和資本。雖然很難,但是我覺得一定要做,我不同意很多大佬出來説,這個領域小廠沒有機會。我覺得如果再看看過去的每一次技術創新的突破,正是因為它給很多小的公司帶來了重大的影響機會,這件事情才變得有趣,然後這也才讓整個創新和大家再去看未來的機會,然後才會更加的有信心,而不是隻是被部分的大廠壟斷,這是我覺得第一點。
第二點是在應用的創新上,我覺得中國企業的學習能力直都很強,比如説在移動互聯網互聯網時代,比如説海外做了什麼,剛開始的時候他們似乎是領先我們的,再到後來的時候他就卷不過我們,然後我們就開始超過他們。在應用生態的構建上,金融產品的創新上,然後包括我們的很多產品的一些生態上面,包括Facebook也好,以及海外的一些公司都在學中國公司。所以其實我覺得在AI的應用生態的構建裏邊也會有新的一些機會出來,而且他可能是不同以往的新的應用場景,我覺得AI帶來的應用體驗一定會跟之前不一樣,而不是拘泥於原有的框架去做GPT的產品和AI的產品。
比如説我們看到的最近非常火的AI孫燕姿或者是AI某個明星,我覺得這個是原來從來可能大家都沒有想象過的,這樣的一個類似的產品,它也不是原來的產品去做疊加,然後誕生出的產品。因為AI的本身和本質它是一個生產力效率的提升,它跟原來的互聯網到移動互聯網是硬件端的變化是不一樣的,所以原有的公司在做AR的時候,我不認為它一定就有很強的優勢,只是大家因為現在看到這些公司,大家覺得他們好像更有實力,但是能夠看到的現在已經成型的一些應用公司,其實根本就不是原來那批公司,它會淘汰大量的公司,也會讓很多的公司跑出來。所以我覺得國內也一定會有很多這樣的新的公司出來,我覺得這個是從未來的1~2年的維度一定會看到的,而且我非常堅定這樣的一個方向,對於我們整個從我們所從事的投資行業,或者是對於我們整體的我們整體的產業領域,我覺得大家是需要更有信心。而且從政策的導向上,因為還不同於以往,因為已經涉及到了生產力工具,所以一定是在全球的範圍內會大家拼命的去競爭,包括我們國內的政策,我覺得支持力度都很大。
Q:OpenAI,尤其是ChatGPT的出現會對中國現在的互聯網巨頭的格局會帶來哪些變化?誰最可能受益?
A:第一,對於新的產品誰能跑出來,我覺得現在沒有人説得準。但是我覺得對於科技的新浪潮和創新一定要高度重視。然後我們看到谷歌可能在這一個浪潮裏邊,基本上我覺得它肯定是要掉隊的。那麼其實包括有創新者窘境等等,有各種的制約的因素,讓他在這種競爭當中可能處於目前的下風。雖然有很多人認為谷歌可能還有機會,但是我覺得這個機會是比較小的,就是説一旦科技的公司落後再新的領域發展上,他很難再追上,他會影響團隊,影響內部的士氣,也會影響未來的人才儲備。所以對於AI和新的大廠,我覺得從目前的投入資源所有的能力上,他一定要極度高度的重視,他一定是要一把手接管去做這種準備,因為競爭未來會非常的激烈。如果它原有的產品能夠有流量,能和現有的場景和AI技術,可能會產生更大的用户的粘性。
這裏麪包括像字節跳動也好,騰訊也好,我覺得可能它是有流量的優勢的,包括有一些場景的優勢,在未來的這種挑戰之下,看看它們能夠找到什麼樣的一些突破口,不管是2B或者2C的產品,它能不能夠有突破的方式去做超越。因為其實大模型本身前面也提到了,它不是有很高門檻無法逾越的門檻,它當然有門檻,只是説這個門檻不是無法逾越。在這個過程中,誰能夠有更充足的所謂的數據的儲備,數據的訓練,然後有更強的算法能力去對這個模型去訓練,跟他的場景更適配,其實未來它的勝率可能會更高一點,但不代表説一定就只有他們才能做出來。
Q:年輕人如何順應AI潮流? 比如説在哪些專業或者領域去突破是更有可能在未來的 AI的時代不會被淘汰並且能夠更多的獲益的?
A:要會使用這個AI並且去學 AI,讓它變成你的超強的工具,然後怎麼去選提示詞。原來我們是學着如何作為一個合格的碼農,然後去學代碼,現在是如何去學習,寫出更好的提示詞,讓AI能夠把你想做的東西做得更好,我覺得往這個方向去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