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候變化問題嚴重
氣候變化所引致的天然災害及極端天氣,是全球面對最大的挑戰之一。去年 2022 年的熱浪侵襲歐洲,英國於年中錄得高達 40 度的高溫,屬國家歷史最高。但熱浪不單單隻影響歐洲,中國和美洲都觀測了破紀錄的溫度 1。國家氣候中心於年初的發布會中指出,2022 年的全國氣溫是歷史上第二高,而夏季期間的國內高溫天氣更持續了兩個多月,高溫持續的時間為 1961 年以來最長 2。以現時全球各國的政策估算,全球溫度將於本世紀末對比工業革命前上升 2.7 度3。地球的地表溫度上升將導致各種問題,包括海平面上升、物種滅絕,糧食危機等。有見及此,各國政府、企業及投資者也在採取果斷的行動,透過減少碳排放量,從而減低溫室氣體的排放,加快進入低碳未來。
全球政府企業推動減碳轉型
為了應對全球氣候的變化,多國積極落實減碳政策,務求減少碳排放量。聯合國於去年 11 月舉辦第 27 屆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COP27),核心討論如何大幅減少全球溫室氣體的排放量,並將本世紀的全球氣溫升幅限制在攝氏 1.5℃以內。而要達到該目標,全球必須於 2030 年前將整體的碳排放量需減半 4,可見氣候變化的危機已經迫在眉睫。
企業方面,不少公司已將碳中和及減排等事宜納入長遠發展目標,並制定內部的減排措施,以協助達致碳中和,應對氣候變化的挑戰。以全球碳排放量最大的石油企業爲例,其中殼牌(Shell)便設定了於 2050 年達成淨零排放的目標願景 5。未來公司將會提供更多低碳能源等相關技術,為公司進行轉型。這些政策除了符合相關監管要求外,亦有助公司可持續發展及保持其競爭力,並藉此吸引市場資金及目光。
可持續發展投資已成為主流投資策略
投資者其實已意識到低碳概念的投資機遇,亦是現今投資趨勢重要的一環。於 2022 年,即使環球股票市場錄得淨流出,氣候基金仍然錄得 180 億美元的淨流 6,可見可持續投資概念已從小眾的市場轉向主流的投資市場。投資者可以透過投資低碳排放的公司而間接減低碳排放量,正面影響氣候變化。當低碳企業獲得資金令融資成本降低,並可持續改善自身,創造可持續的回報並形成正回饋。
隨著更廣泛的行業展現多元化的可持續投資機會,作為投資者,我們可以透過投資產生最大影響,將環境、社會及企業管治(ESG)因素納入投資決定,在邁向淨零碳排放的目標中擔當重要的角色。
中國減碳轉型提供龐大投資機會
中國為配合 2030 年碳達峯及 2060 年碳中和的目標,愈來愈多企業承諾實現淨零排放的願景,整個國家的低碳經濟轉型規模和範圍都不容忽視。作爲全球第二大經濟體 7及擁有全球第二大的股票市場 8 (而 A 股市PUBLIC值計佔中國所有股票的四份之三 9),在企業低碳轉型的過程中將為投資者帶來一個巨大的低碳投資機遇。
此外,在長遠國家政策的支持及推動減碳下,相信與減碳有關的企業及相關主題板塊將會脫穎而出。
恆生投資在低碳投資的角色
作爲本地最大的 ETF 管理人,我們一直在被動投資的領域作出改變,致力為投資者減低碳風險及製造長遠的可持續回報。一直以來,我們持續與指數公司進行緊密合作,共同制定合適可持續投資的指數及開發不同低碳主題的產品。我們亦會探討在不同的指數中加入低碳元素,例如根據個別公司的碳排放量及與氣候行動有關的因素,調整各個成份股於指數中的權重。
而我們作為資產管理公司,亦會履行投資公司股東的責任,行使「積極擁有權」,以「主動參與」及「代理投票」等方式協助公司在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過程中作轉變,正面影響他們的氣候策略。
實現淨零排放願景 步向零碳未來
總結來說,低碳生活的痕跡幾乎無處不在。市場上將會陸續衍生出各種低碳投資產品,而我們未來的生活環境將取決於我們實現淨零碳排放的速度。展望未來,政府和監管機構將會持續與企業相輔相成,共同朝著創建一個淨低碳經濟同零碳排放的社會目標前進。
_________
資料來源:
1.聯合國新聞,2022 年 12 月 23 日
2.中國氣象局,2023 年 1 月 10 日
3.聯合國環境署分析,2021 年 10 月 26 日
4.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遷專門委員會報告,2022 年 4 月 4 日
5.殼牌「驅動進步」業務策略報告,2021 年 10 月
6.高盛全球投資研究部,2023 年 1 月 30 日
7.香港貿發局,2023 年 1 月 18 日
8.世界交易所聯合會,恆生投資,2022 年 12 月 30 日
9.萬得,慧甚,彭博,高盛全球投資研究部,2023 年 3 月 22 日。權重以美元計算的市值再按股票類別劃分
本資訊由恆生投資管理有限公司(「恆生投資」)編制。本資訊並未經香港證券及期貨事務監察委員會審核。
本資訊的內容一概不得更改或改動,和不得使用本資訊內容作任何其他用途,除非已獲得恆生投資事先發出書面同意。本資訊所載資料於刊載時乃摘自恆生投資認為可信的資料來源或根據該等資料來源所編制,但不保證其準確性,有效性或完整性。無論任何情況下,並不構成表示本資訊發佈日期後皆為正確之聲明。恆生投資保留權利於任何時候更改任何資料,無須另行通知。本資訊僅供參考並為恆生投資意見,不應視為推介或邀約、招攬、邀請、建議或遊説投資、購買或出售任何證券或任何投資產品。你應詳細閲讀有關投資產品之銷售文件(包括風險因素之全文及收費詳情)。投資涉及風險(包括可能會損失投資本金的風險),投資產品價格可升可跌,過往表現未必可作為日後表現的指引。正分派收益率(如有)非意味可取得正回報。基金獎項(如有)僅供參考,並不保證任何基金錶現或恆生投資的表現。如你對投資產品(包括其說明書)有任何疑問,你應尋求獨立及專業意見。恆生投資不會就因任何人士不當使用本資訊而造成的任何成本、索償、費用、罰款、損失或法律責任而承擔任何責任。
在未獲得恆生投資管理的書面許可下,不得複製本資訊或以任何方式儲存或發放本資訊。如恆生投資允許個別機構轉載或引用本資訊,該機構同意承擔所有與轉載或引用本資訊相關責任和義務; 該機構亦同意該機構的行動或不行動不會構成恆生投資觸犯任何法律或法規並該機構承諾遵守恆生投資對轉載或引用本資訊的任何要求(包括從該機構的網頁中刪除本資訊)。任何機構一經轉載或引用本資訊便應全面對恆生投資負責因轉載或引用而引起或與之相關之責任(包括但不限於或恆生投資可能面對的任何訴訟、索賠、損失、損害、成本和費用而支付或招致的任何索賠) 。本資訊非針對亦不擬分派給任何會令恆生投資須受該司法權區或國家任何註冊規定所規管的人士或實體或供其使用。
在未獲得恆生投資管理的書面許可下,不得自行使用 「Hang Seng Investment Management Limited」、「恆生投資管理有限公司」 、 「恆生投資管理」、「恆生投資」(或任何載有該名稱的標記。恆生投資和恆生指數有限公司及其他指數公司(共稱「指數公司」)屬於獨立運營公司,恆生投資意見並不代表指數公司的意見。恆生投資並不可以控制或影響指數公司的任何決定或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