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正在瀏覽的是香港網站,香港證監會BJA907號,投資有風險,交易需謹慎
夜讀 | 炸幾個火箭算啥
uSMART盈立智投 04-27 19:08

作者:九邊

來源:九邊

 

馬斯克的火箭炸之前,就跟航天院的小夥伴仔經常聊這事,他也跟spacex的同學有聯繫,是的,spacex里有大量華人,而且就是咱們國家讀完大學過去的。

 

航天院的小夥伴也基本能達成下邊的倆共識:

 

1、第一次成功概率基本爲0。因爲那個星艦之前一直炸,大家可以搜一下,“星艦 爆炸”,一口氣看個夠。這次星艦和超重型火箭合體,相當於一次“聯合”測試,哪怕敲過半年代碼,就知道這種聯合測試第一次就成功的概率幾乎爲0,總會出點問題。

 

2、多試幾次,肯定能成。

 

我知道有小夥伴看了這個說法不高興,其實工程上的問題向來都是這樣,如果大方向沒啥問題,多試幾次,總能找到一條路。

 

再擴展下,你會發現絕大部分事情最難的就是讓你多試幾次,對應的就是試錯成本,如果你家里有錢讓你反覆試,你大概率也能成。馬斯克現在不用擔心錢的事,而且第一次測試的效果還不錯,所以多來幾次,估計就成了。

 

那個火箭成本並不高,我看有人說是30億美元,其實是前期的研發總投入。有點像花了30億搞了個工廠,產線上下來的車是300萬一樣,現在立的那根火箭,其實就是產線上下來的產品。

 

對於馬斯克要搞成這事,很多小夥伴聽了很不舒服,其實沒必要,至少我認識航天院那邊的人整體還是挺樂觀的,因爲馬斯克的成功,大概率會對我國的決策模式形成一定的壓力,倒逼我們快速跟進。

 

主要是大家不瞭解體制內的決策流程,混過體制你就知道,如果你石破天驚提了一個牛逼想法,大概率會被那些老同志給否了。

 

原因很多,比如說你只是提了一個想法,對於領導來說那可是真金白銀的投入,而且更麻煩的是風險,大機構里的人天然傾向於“不求有功,但求無過”。如果領導給你批了,將來遲遲不出成果,一直測試失敗,可能他的位子也保不住了。

 

此外還有個關鍵問題,人越老,觀念越固化,這是沒辦法的事,“思想開放”這事對於年輕人都比較稀缺,對於老年人就更那啥了。

 

所以在《三體》里,大劉設計了一個章北海狙殺老航天的劇情,這事其實在航天領域算一個流傳已久的段子,說想實現什麼新東西,必須得那個老頭和他的徒弟都走了。

 

當然了,大劉也說了,老航天的地位是當初他們篳路藍縷用極低的成本闖出來的,只是時代最終還是年輕人的。

 

而且這也不是咱們的問題,美國那邊NASA也一樣。蘇聯崩潰後的幾十年,NASA一直紙上雕花,啥也沒搞出來,總體感覺是倒退的。

 

馬斯克能做成,和十幾年前NASA的一次體制改革有關。

 

當時新領導要搞“年輕化”,培養了一堆年輕官僚,年輕官僚們急着想做點事,所以他們在老頭們非常喜歡的軌道科技、波音之外選中了年輕的spacex,spacex需要的錢很少,於是項目順利被通過。

 

給錢給訂單之後,加上馬斯克野獸般的想象力,很快就牛逼起來,打了老頭們的臉,給了年輕官僚們業績,證明他們當初是對的,年輕官僚們有了更多話語權,於是馬斯克接到了更多的訂單。

 

那國內航天院的人怎麼看待這個事呢?

 

一句話:馬斯克做的,我們都會做。

 

我舉幾個例子大家就知道了。

 

其實早在上世紀90年代,國內有研究員就提出來火箭回收的想法,事實上你要仔細研究,會發現早在蘇聯時期就提出來了,再查下美國那邊,發現肯尼迪時期也提出來了。但是無論是蘇聯,美國,還是中國都沒給批。

 

爲啥呢?

 

多簡單啊,這個操作設計一系列極其複雜的控制技術,萬一試一下發現前邊是個大坑,填不滿那種,到時候怎麼辦?果斷放棄相當於承認自己計劃失敗了,弄不好領導簡歷上就多了一個黑點。如果繼續填,填了很多後再失敗,那更慘。

 

於是老頭們都選了保守路線,也就是說,現在的方案那麼成熟,搞啥自行車,要啥可回收火箭,你爹是赫魯曉夫嗎你能拿到經費?多說一句,赫魯曉夫的兒子確實是火箭專家,不過他也沒提這麼大膽的方案。這人蘇聯解體後移民美國,後來在家里頭部中槍死了,警方說是自殺。

 

所以“火箭回收”這麼明擺着的方案竟然一直到馬斯克纔去搞。NASA的老頭們儘管覺得純胡鬧,但是也管不着,畢竟又沒花NASA的預算。

 

這也是爲啥之前馬斯克搞可回收火箭的時候,國內嘲諷聲一大片,說是沒必要。但是這種聲音這兩年沒了,因爲這兩年我們也在緊鑼密鼓地研究這項技術。

 

還有那個多發動機並聯方案,也就是火箭底部密密麻麻一堆發動機,如果真追溯,最早宋朝人就在他們的弓箭上搭載了多個火藥助推器,後來蘇聯人以舉國之力去搞,炸到蘇聯人懷疑人生,最終搞了個寂寞。把其他國家給嚇壞了,這樣明擺着的方案也沒人再去搞,一直到馬斯克出現。馬斯克搞定後,我國現在也開始搞了。

 

爲啥馬斯克不搞我們也不搞呢?

 

老領導可能有自己的考慮不給批新項目,直接加一句“預期不明,請繼續理論研究”就駁回了。但是現在不行了,人家已經成了,你還預期啥預期?趕緊打錢!此外路線驗證是很難的,一旦路線被確認成立,接下來就容易多了。

 

同理的是那個星鏈,直到現在,微博上還有幾個自稱通信專家的還在攻擊那玩意,說是沒啥用什麼的。其實已經沒啥可攻擊的了,現在很多沙漠、海事船上都裝備了星鏈的終端,由於用戶太多,之前發射的衛星不夠用了。馬斯克正在策劃更大規模的衛星發射,那個星艦一開始就是準備發星鏈衛星的。

 

而且很多小夥伴不知道,我國也有很多地方其實是沒信號的,我這兩天不在青海跑環線嘛,很多地方都沒信號,那些做地質探測得也都帶着衛星電話,很多跑跨洋貿易的海船也都買了星鏈終端。

 

更關鍵的是,星鏈還有重大的軍事作用,很多人經歷了一個“否定,接受,恐懼”的過程。所以我國也要搞星鏈了,我國預計在2027年發射約1.3萬顆衛星,也要搞中國版的星鏈,這時候不能說沒用了吧。

 

說到這里,大家也就明白了,說風涼話歸風涼話,馬斯克做的確實沒啥問題,他做的我們也都會跟。

 

火星也是一樣的,國內很多人在嘲諷馬斯克,說他盡瞎想,爲啥不去搞沙漠非要搞火星?

 

咱們完全可以把話撂這里,用不了幾年我們也要去搞火星。

 

上火星這事你說它有啥道理沒?

 

現在也說不出什麼明確道理,但是就跟早期的大航海似的,你得出去看看,擴展新邊疆,邊疆意味着不確定性,不去擴張你咋知道那里有啥。

 

爲啥我們經常說鄭和那麼大的船隊,跑出去七次搞了個寂寞。爲啥哥倫布達·伽馬他們的舢板卻能折騰出來那麼大動靜呢?

 

其實答案就在問題里,就是因爲哥倫布他們玩的是舢板,而不是海上巨無霸,如果西班牙也搞鄭和那一套,也玩不下去,跑幾次說不定也被叫停了。因爲持續負收益,根本沒法繼續。反倒是民間的海上貿易從沒停過,他們的船逼格低,但是有利潤,也就可以一直維持下去。

 

西方大航海能成功的關鍵,就是他們成本太低了,以至於每次出海收益都是正的。既然有利可圖,那就會形成一個正反饋,吸引更多的人去做,這種指數增長是很可怕的,很快全世界到處都是白人殖民者。

 

回到馬斯克去火星這事,其實參考下歐洲大航海就知道了,當時歐洲人在新大陸無非做兩件事:種地和挖礦。但是他們出發前就知道自己要去幹啥嗎?當然不知道,只能是走一步算一步,先低成本走起來,不行再換方案。

 

這其實也是我們現實里逆襲的幾個套路之一,低成本嘗試新東西,看看有沒有盈利點,有就一直做下去。有人說爲啥不去搞沙漠?因爲沙漠已經被研究透了,確實沒啥機會。火星不一樣,代表着無限可能,最起碼的一點,那里有很多礦,還有充足的“氘”,這玩意在地球上非常貴,而且是尖端科技必需的原料。

 

可能在探索火星過程中,發現別的什麼東西。比如哥倫布最早是要來中國的,最後中國沒找到,卻找到了美洲,本來想找金子,卻找到了銀子,還有菸草,棉花等經濟作物,棉花可是後來工業革命的基礎。

 

也就是說,只要做的事收益比成本高,這事就能循環起來,規模會呈現指數級增長。但是這種增長在哥倫布這個精神病堅持要去美洲之前沒人意識到,包括哥倫布自己。

 

所以說現在再看馬斯克乾的事,就很清楚了,一方面要把成本使勁往下壓,只要成本足夠低,將來在火星上任何發現可能都會形成正收益,只要收益是正的,那就好說了,越來越多的人力和資源都會投向火星,用不了幾年就會天翻地覆。

 

說到這里,其實已經很明顯了,火星探索我國必須得跟,而且也得想方設法降成本,不能重演上一次大航海的悲劇。而且正如上次大航海一樣,無數的帆船駛向大海,也會有有無數的艦船葬身大海,這個幾乎是必然的。所以我在標題里說這纔是剛開始。

 

現在壞消息是美國整體是領先的,我說這個很多人肯定不爽,其實大家想想,美國研發出來F1火箭的時候,咱們還在研究仿製蘇聯步槍,美國研發出來土星五號的時候,咱們正在忙活上山下鄉。現在我國給航天領域的投資都沒法跟美國比,如果加上歷史沉澱,那差距更大了。

 

而且美國的航天業,絕大部分供應商都是市場上的企業,他們都有盈利,不用財政養。如果把這些企業算進去,我國在航天領域投入跟美國差距更大了。

 

也沒辦法,誰要我們起步晚呢,能有現在這個狀態已經很誇張了。

 

不過差距不是問題,關鍵是態度。

 

就比如英國其實在大航海時代是個後知後覺的角色,等它結束內亂,才發現西班牙在美洲已經經營了上百年。趕緊也組織了海盜,哦不,船隊去探索新大陸。不過去了美洲才發現好地方都被佔了,比如現在的巴西,英國人只好殖民北美。北美現在被吹得不成樣,其實當時是很差的,又是龍捲風又是寒潮,一個冬天經常凍死一半的殖民者。

 

可是英國人憑藉着極致的務實和堅韌,硬是闖出了自己的天地,在英國人眼里,你比我強的地方,我就吸收,變成我自己的,然後打敗你,最後它成了終極贏家。

 

所以說吧,國人的心態還是要開放一些,也做一個極端務實的民族,別人的優點我們就要拿來用,用好了,誰關心那玩意一開始到底是誰的?比如高鐵,現在提起來那就是中國高鐵,誰能想到最早咱們是從日本引進的。

 

對於未來,沒啥可懷疑的,五百年前的大航海最終演變成了英法兩個巨頭的角逐。現在這場大航海打從一開始,就是巨頭的遊戲,只有中美歐三個玩家,可能還有一個印度,其他的都是圍觀羣衆。

 

也沒必要在意誰早一點誰晚一點,最早玩轉大洋的是西班牙人,最終還是輸給了入場晚了上百年的英國人。中美的技術有差距,但是並不大,尤其是技術方案確定後,追起來非常快。前提是不能搞封閉,搞閉門造車。

 

最後一件事,就是對失敗的容忍度,這個極其關鍵。幹過幾年工程的都知道,新方案落地,沒啥好辦法,只能是一遍一遍地嘗試,開始幾次失敗是非常正常的,也是避免不了的。國內很多人對馬斯克很苛刻,對咱們自己更苛刻,比如前幾天藍箭剛發射失敗了一次,網上一堆嘲諷,這個真沒必要,這個毛病真得改,不然接下來會自縛手腳。

 

關鍵還是那個老問題,開放,務實,尊重人才,尊重市場,善於學習善於吸收,沒啥做不成的。

關注uSMART
FacebookTwitterInstagramYouTube 追蹤我們,查閱更多實時財經市場資訊。想和全球志同道合的人交流和發現投資的樂趣?加入 uSMART投資群 並分享您的獨特觀點!立刻掃碼下載uSMART APP!
重要提示及免責聲明
盈立證券有限公司(「盈立」)在撰冩這篇文章時是基於盈立的內部研究和公開第三方資訊來源。儘管盈立在準備這篇文章時已經盡力確保內容為準確,但盈立不保證文章資訊的準確性、及時性或完整性,並對本文中的任何觀點不承擔責任。觀點、預測和估計反映了盈立在文章發佈日期的評估,並可能發生變化。盈立無義務通知您或任何人有關任何此類變化。您必須對本文中涉及的任何事項做出獨立分析及判斷。盈立及盈立的董事、高級人員、僱員或代理人將不對任何人因依賴本文中的任何陳述或文章內容中的任何遺漏而遭受的任何損失或損害承擔責任。文章內容只供參考,並不構成任何證券、金融產品或工具的要約、招攬、建議、意見或保證。
投資涉及風險,證券的價值和收益可能會上升或下降。往績數字並非預測未來表現的指標。
uSMART
輕鬆入門 投資財富增值
開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