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匯豐分拆事件中,此前一直保持緘默態度的平安,近日罕見發聲,為各方帶來了一個新的解題思路。平安方面提出從原來的分拆方案(spin-off)調整為戰略重組(strategic restructuring)方案。
回顧事件始末,平安作為匯豐的大股東近年來一直被捲入匯豐分拆的輿論漩渦,一些股東對匯豐的分拆呼聲強烈,從機構發聲以研報探討分拆可行性,到小股東聯合喊話甚至租用卡車在股東會門口展示大字報。每每都能掀起一場輿論熱潮。
此前對這一分拆意見,平安方面的表態一直相對謹慎保守。在去年11月,平安資管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黃勇還曾通過境外媒體進行了迴應。其表示,"作為匯豐的主要股東之一,中國平安最關心的,始終是如何改善匯豐經營業績、創造並提升長期價值。"而在更早前的記者採訪中,平安的迴應則是,"凡是有投資者提出對於匯豐的經營管理有幫助、對長期價值增長有幫助的改革,我們都是支持的。"
如今,距離上次的迴應不到半年時間,平安也開始向市場更直觀的亮明態度。
4月18日,黃勇署名發佈的一則《平安資管公司關於匯豐控股的原則和立場》公開聲明,引發了市場關注。
在這份聲明中,平安表達了自己作為匯豐大股東的相關原則和立場。同時指出其研究了部分股東提出的分拆方案,也認真聽取了匯豐及其它市場專業人士的反饋和意見,建議從原來的分拆方案調整為戰略重組方案。聲明中更是直言,戰略重組方案完全可以解決匯豐的顧慮,包括但不限於環球價值、運營成本、法律障礙等問題。
而針對以呂宇健先生為代表的小股東所提出的第17和18項匯豐股東周年大會決議案,要求匯豐承諾將股息恢復到新冠疫情前的水平,推動管理層定期考慮結構性改革。
據悉,匯豐將於5月5日倫敦時間上午11點整舉行股東周年大會,屆時將討論以呂宇健為代表的小股東所提出的兩項特別決議案。議案分別要求匯豐控股表決分拆亞洲業務的建議,以及要求恢復新冠疫情前的派息,即每年不少於每股0.51美元,並以每季度支付。平安在聲明中對此兩項議案表達了支持態度,認為有一定可取之處,希望匯豐以開放的態度聽取、研究股東意見。
作為迴應,匯豐控股於4月19日晚間在官網上發佈了《匯豐對平安資管聲明的迴應》,直接表示"不能夠支持或向股東推薦所提出或以其他方式考慮的結構性方案",對平安所提出的重組方案和論證進行了嚴詞拒絕,並稱過去兩年已進行20餘次高層溝通,"雙方均同意在一些議題上存在分歧"。在文件末尾,匯豐董事會還直接"建議股東投票反對匯豐網站上2023年年度股東大會通知中規定的第17號和第18號決議"。
對於香港本地人來説,匯豐見證了香港金融市場的崛起和輝煌,其同時也曾是許多香港人心中理想的退休收息股,很多香港老百姓曾經更是買入後持有長達數十年,只為穩定收息。然而這一切隨着匯豐控股經歷的困局而改變。
作為全球最大的銀行及金融服務機構之一,匯豐控股這家擁有逾百年曆史的金融巨擘近年來遭遇的波折可謂不斷。從核心管理層變動到業績下滑、市值縮水、派息減少等等,而這也讓其成了眾多中小股東心中的一根刺。受匯豐控股股價波動、收益減少等因素影響,越來越多的中小股東要求匯豐控股分拆上市,早在2015年,就曾有小股東提出分拆意見。而近年來這一議題愈演愈烈,直至去年8月更是爆發中小股東在線下舉牌活動。
此前財報顯示,匯豐取得了517.27億美元的營業收入,相比於2021年的495.52億美元,增加了21.75億美元。淨利潤方面,匯豐去年錄得166.7億美元,同比增長13.46%。其中亞洲業務2022年經調整除税前利潤達到137.24億美元,對作為集團整體利潤貢獻高達78.3%(去年為64.8%)。而相比之下,匯豐控股歐洲區2022年的業績可用"慘淡"二字形容,全年虧損4.15億美元,相比於2021年37.79億美元的利潤而言差距極大。
儘管匯豐控股的亞洲業務去年呈上升的態勢,拉動整體業績改善,但透過財報仔細研究公司的增長邏輯和管理模式,卻發現匯豐控股背後存在多種問題亟待解決。多方面顯示,公司的背後並不像財報看上去的那樣光鮮。
從業績方面來看,一方面,儘管匯豐銀行的2022年年報顯示其營業收入同比提升4%,而非息收入同比下降17%。對比去年的加息週期,不難看出公司業績的改善主要是得益於此。伴隨着加息週期接近尾聲,未來公司業績利好因素也可能進入尾聲。另一方面,儘管絕對業績有所改善,但對比同行,不管是匯豐控股還是匯豐亞洲其主要業績指標仍然大幅落後。受成本收入偏高、淨息差較低等負面影響,匯豐控股及匯豐亞洲2022年的RoTE分別為9.9%和10.5%,遠低於其同業對標組的12.5%和13.8%的平均值。
從公司的管理層面來看,外部對匯豐也存在諸多質疑。
首先是管理層設定的RoTE及成本目標較低。過去兩年同業在利率環境較差的情況下已經取得了12.8%的RoTE,而2023年匯豐管理層設定的RoTE目標僅為12%。部分市場因規模較小導致的結構性成本偏高問題也仍未能解決,公司整體成本收入比偏高,對比同業,匯豐看來略有不思進取之意。
其次,面對在關鍵業務模式上所面臨的本地化能力偏弱、成本基數過高、資本效率底下、地緣政治風險加劇等挑戰,匯豐管理層也未能從根本層面上解決。
再次,匯豐需要亞洲業務帶來的盈利持續給歐美虧損業務進行輸血,雖然目前公司已經退出部分非核心業務,但規模僅佔風險加權資產的4.7%。也正是因為這一點,匯豐即便整體經營情況仍然可圈可點,但對比在港股上市的同業對標銀行而言,其估值顯然遜色很多,而這也正是許多中小投資者不願意買賬的地方。
此次,平安提出匯豐有必要推動結構性的戰略重組改革,並重申會始終堅持兩個原則:其一,匯豐仍是總部在亞洲的上市銀行的控股股東,以維持全球業務線的協同效應;其二,都將為匯豐股東帶來巨大收益,包括釋放價值、減少資本要求、提升長期效率、緩解地緣政治風險和重新定位競爭局勢。
此前匯豐針對分拆給出的拒絕理由便是成本過高。而此次平安也提及,儘管結構性重組在初期會產生一些增量成本,但以開放的態度去衡量成本與收益,長遠看來,能夠將匯豐架構變得更精簡、靈活,本土競爭能力更強的同時,為匯豐的所有股東帶來諸多收益。
這一解釋有其道理。正如上文所提到的,拖累匯豐經營增長的主要在於歐美業務板塊。亞洲地區長期以來一直都是匯豐收入和利潤最大的來源地。但匯豐一直利用亞洲業務的盈利填補歐美業務的虧空,因此即使匯豐整體經營狀況向好,但對比同業公司,估值顯然很難提升。據市場統計,匯豐近5年的回報率僅有7.0%,遠低於同行12.3%的平均值,整體競爭力不可避免有所下滑。目前看來,匯豐港股的PB為0.85倍,恒生銀行PB達到了1.27倍,由此可見投資者對於亞洲市場更願意給出高估值。大摩研報亦指出亞洲區銀行今年開局穩固,應該重視亞洲銀行的資本回報。從這點看來,重組將有利於匯豐充分釋放價值,提高投資者信心。
此外,重組也將有助於匯豐在本土市場獲得更多新的發展機遇。對於國際性銀行而言,在部分區域的佈局只能視為整個銀行全球佈局的一部分,往往會在某個具體區域存在決策和經營的不足,使業務發展和經營收入受到明顯的限制。一般來説,零售銀行較為依賴本地化,本地銀行也憑藉其行業壁壘高、盈利能力強等深受資本市場的青睞,估值相對於國際銀行來説也更高。
匯豐銀行儘管屬於國際銀行,但近兩年來亞洲地區業務的利潤貢獻一直在集團整體的2/3以上,可見公司與亞太地區的關係之密切。因此若想受益於大灣區發展和人民幣國際化等國家戰略,專注亞洲資源投入,更適應亞洲市場的本地發展動態,戰略重組可以視為一個好機遇。
而針對匯豐管理層之前提出分拆帶來的包括分拆審批和股份再發行耗時過長、IT系統重建等一次性成本高損失國際性協同效應以及失去美元清算牌照等在內的14點反駁意見。黃勇表示,匯豐管理層對該方案的成本和風險有誇大之嫌。匯豐作為分拆實體的主要控股股東,對確保全球業務協同所需的商業有效運作具有很強的影響力,分拆亞洲業務後改善的運營情況完全可以抵消獨立公司帶來的額外成本。而其他一次性執行成本對於一家已經在亞洲註冊的獨立法人實體而言,也不會產生重大的重新註冊成本。匯豐管理層對於因分拆造成的短期成本大增而對公司產生破壞性影響的擔憂,由此看來有杞人憂天之意。
總體而言,不論是中小股東提出的"分拆"還是平安給出的"重組"意見,其大多還是想圍繞着企業經營管理優化的角度去考量,希冀匯豐能夠在聚焦亞洲業務的同時,不斷賦能公司發展,滿足投資者的利益訴求。
曾幾何時,匯豐作為平安的大股東,為平安的快速發展帶起到了重要的助力作用,而自身也在這一過程中獲利頗豐。而隨着平安從不斷逆襲,不僅全面超越匯豐,更是反過來成了其最大的股東。
儘管過去很長一段時間平安扮演的是財務投資者的角色,並未直接參與到匯豐的管理當中,但在地緣政治風險以及匯豐自身經營遭遇壓力等多重因素下,平安也開始了積極行動,為雙方謀求新的局面。
客觀來説,儘管"分拆"或"戰略重組"的提議尚需進一步討論,但隨着越來越多人將關注的目光投向匯豐,股東利益在管理層決策中的重要性將得到明顯提升,相信最終匯豐也能夠拿出更符合股東利益和匯豐長期價值發展的應對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