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隔兩個多月,第二場微信公開課,視頻號再站上 C 位,這就是馬化騰口中「全場希望」擁有的待遇。
儘管沒等來張小龍亮相的「微信之夜」,但通過視頻號今晚發佈的新功能,我們也能瞥見微信對於視頻號未來的佈局。
在 2021 年的微信公開課上,張小龍談到了許多關於視頻號的思考和暢想,在介紹今晚微信公開課的內容前,有必要再簡單回顧一下,你會發現視頻號正一步步完成當初張小龍對視頻號的構想。
視頻號的意義,與其說是視頻,不如說是「號」。因爲有了一個公開的號,意味着每個人都有了一個公開發聲的身份。
視頻號希望的是人人都能表達,而不是隻有網紅和大 V 的表演。
視頻號是結構化的視頻內容的載體。我相信以後微信里面流通的視頻,越來越多的會以視頻號視頻的形式存在,而不是視頻文件的方式。
我們可以把視頻號的內容掛在名片上,我們以前爲什麼不做一個類似這樣的展示自己的一些精選的照片和視頻的功能?
2 倍的作者活躍,3 倍的用戶消費時長,4 倍的萬粉作者,1.9 億的春晚直播觀看量,800% 直播帶貨銷售額的增長,447% 的主播總收入增長。
這是 3 月難得的微信公開課 PRO 重頭戲嗎?
不是。騰訊視頻號團隊負責人張孝超對這些讓人興奮的數字只是輕輕帶過,更多都在說微信對產品——或者更直接點說就是對視頻號的思考。
原子化組件的概念是微信團隊每年都會提起的詞語,今年視頻號則爲這個這個詞做了更清晰的註解:你不需要知道什麼是原子組件,但你可以在微信每一個角落看到微信豐富的內容生態系統。
當我們在設定視頻號是什麼的時候,我們經常會從微信團隊的角度、從產品的角度來想,我們要建一個怎樣的能力讓原子化的這個組件能夠在整個微信體系里面自由地流轉?這是我們一直在考慮的一個問題。
如何讓視頻創作者盈利,是視頻號一直在思考也一直在探討的問題。2022 年,視頻號直播帶貨銷售增長了 800%,累計有收入的作者數對比 2021 年增長了 2.64 倍。但這只是微信對作者收入探索的開端,微信還在嘗試更多可能。
首先是個人公開名片。在個人的公開名片上,從視頻作品到直播動態都可以展現。在未來,個人名片還將可以與音樂作品、商品等關聯,讓創作者的作品得到更全面的展示,也讓他們可以更好的變現盈利。
個人名片與視頻號類似,也將可以在公衆號、小程序、搜一搜、企業微信等微信生態中里流轉。方便作品分享和內容分發。
個人名片中對音樂作品的展示,來自用戶對音頻的需求。視頻號團隊發現,有些用戶會在自己的視頻號中發佈純音頻內容,就開始思考該如何在目前視頻流直播廣場中分發音頻內容的可能性。這並不是微信要推出一個音頻應用或者「音頻號」,只是對用戶需求進行的一些思考。
在新的一年里,微信也會去思考如何去創建和構建一個長音頻場景,這或許會讓播客平臺緊張,但對播客行業的內容創業者來說,卻是一個好消息。
爲了幫助創作者獲得收入,視頻號還將上線創作分成計劃和付費訂閱服務。
當你加入創作分成計劃後,廣告系統會自動分辨視頻內容,並掛載合適的廣告,沒有微信互選平臺複雜的操作,在線上就能輕鬆參與計劃。
付費訂閱則是視頻號的會員機制,創作者可以在付費內容專區爲付費會員提供更深度的專屬視頻,激勵創作者去製作更高質量的視頻內容,提高收入。
原子組件的全生態流轉,個人名片的高效展示,再加上創作收入的新嘗試,2023 年的微信視頻號,想讓創作者獲得更多收入。
在微信支付的分享中,最讓人關注的莫過於「刷掌支付」。
不再硬剛刷臉支付轉刷手,微信支付團隊也有新的問題:
光線:線下場景中的不同光線讓識別的難度提升
生理:用戶的膚色,手是否受傷,是否有繭子
很難,但微信依舊要做。
因爲在人臉識別模型仍難以區分雙胞胎這樣相似的面容時,刷掌支付是一種更可靠的身份驗證方法。一方面有掌紋,另一方面有掌靜脈,刷掌支付作爲一種雙因子驗證的支付方式也不是和刷臉支付二選一的存在。
在線下場景中,二者很可能是可以相互配合的,都是爲了用戶不掏出手機就能完成付款。
值得一提的是,騰訊在去年 9 月就申請了非接觸式支付技術的專利,10 月微信又多了一個新的刷掌支付小程序。這些提前做好的準備終於在來年的 3 月向外界揭開了一些神祕面紗,至少讓人們知道微信確實在嘗試一種新的支付方式。
微信支付想要讓手掌變成人們線下的微信 ID。視頻號則想要成爲最優質的內容平臺,這可能是所有視頻平臺的夢想,只是最優質難以判定,而用戶最活躍卻是有數字支撐的。
在去年的第四季度,微信視頻號的用戶時長已經超過朋友圈。如果按照 QuestMobile 的數據,早在 2022 年 6 月微信視頻號活躍用戶規模就突破 8 億,超過了抖音( 6.8 億)和快手(3.9 億)。
但你要說視頻號已經是中國最受歡迎的視頻平臺,多少又會有些和直覺不符。
恐怕在很多人心中,抖音快手,甚至體體量小得多的 B 站的存在感還更強強。
這里至少有兩個比較顯性的因素。
一個是微信重產品而非運營的歷史經驗,在視頻這個重運營的品類上沒能完全成功複製。
微信向來主張產品能力讓事情運轉起來。張小龍在 2021 年的演講中提到,「微信的歷史上,我們一直不強調強運營,系統和規則會比運營的效率高太多了。」
不過從實際行動上,這個思維似乎至少在視頻號里也漸漸扭轉。這兩年幾次出圈的視頻號演唱會,就是一個重運營的產物,而且微信內部也得到了認可。
另外則是視頻號還沒出現一批頭部創作者,這也是過去視頻號輕運營的一個結果。
對於內容平臺而言,頭部博主的標杆效應不可忽視。抖音的小楊哥,淘寶的李佳琦,B站的百大Up主……雖然頭部創作者過度虹吸平臺流量會擠壓其他創作者的空間,但平臺和頭部創作者會在相互博弈中達到生態平衡,而非完全去頭部化,這在過去十年最成功的內容生態——公衆號也不例外,
這只是微信視頻號的第三年,無論是內容生態,還是商業化,都還有着巨大潛力還沒釋放。即便上述的問題還沒完全解決,視頻號無疑已經是國內頭部的視頻平臺。
今晚,微信則給了我們對視頻號更大的想象力,從視頻號的付費訂閱功能,到洞察到知識類創作者將視頻轉化成音頻的需求,可見微信有意在給視頻號創作者提供更多的創作和變現工具。
我們相信這只是開始,在視頻號被當作「騰訊未來新增長引擎」的厚望時,除了創作工具和商業化能力不斷完善外,很多歷史問題或許也會更快被解決,而接近中國網民數量上限的用戶數,爲微信爭取到了足夠多的時間留在牌桌上,併成爲頭號玩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