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正在瀏覽的是香港網站,香港證監會BJA907號,投資有風險,交易需謹慎
市場資訊

市場資訊

首頁市場資訊資訊詳情

夜讀 | 補充一點關於 ChatGPT 的思考

uSMART盈立智投 02-20 20:09

作者:李睿秋Lachel

來源:L先生說

 

大家好。

 

之前的文章講了 ChatGPT,引發了許多關注和討論。限於篇幅,有些想法沒有在文章裏寫得很清楚,我想在這裏補充一下。
許多人似乎都把着眼點放在「ChatGPT 能寫出什麼樣的內容」上面,認爲這是它最大的價值。比如有讀者開玩笑地問「這篇文章是不是用 ChatGPT 寫的」。這很正常,因爲媒體就是這樣宣傳的,我的文章裏也講了很多它在寫作方面的應用。
科幻作家、《降臨》的原作者特德·姜最近發表了一篇文章,認爲:ChatGPT 相當於互聯網的一種「模糊的有損壓縮」。它產出的內容是它對互聯網上各種信息的「改寫」,跟一個人聽完一堆資料之後轉述給你沒什麼區別,本質上是一種二手信息。既無法確保準確性,又難以溯源。
我認爲特德·姜的看法是對的,但也許並不是重點。
實際上,ChatGPT 的真正價值,並不在於能夠寫出什麼樣的內容 —— 毋寧說這只是它的一個副產品而已。它真正的價值,在於改變了我們跟信息交互的方式。
我在文章裏提到兩個最重要的東西。一個是搜索3.0,另一個是微調。
在傳統的搜索1.0時代,信息以文字的形式存在,我們只能通過書籍去獲取;在搜索2.0時代,信息以數據的形式存在,我們通過搜索引擎和其他種種服務,去獲取這些數據。
而到了搜索3.0時代,信息依然以數據的形式存在,但我們獲取、抵達、加工信息的方式被改變了。ChatGPT 幫助我們蒐集和整理信息,把整理好的信息呈現給我們。我們對信息的獲取,從「我們去尋找信息」,變成了「信息來尋找我們」。
換言之,有了 ChatGPT,散落在全世界各地各種渠道、障壁之後的信息,變得更容易被我們獲取了。每一個缺乏時間、精力和渠道的人,都可以通過類似的服務和接口抵達全世界的信息,信息的不對稱和門檻很可能被打破。
這纔是它的真正意義所在:它解決的是「信息太多」和「注意力太少」之間的矛盾。
我們要決策,要學習一個領域,要採取行動、創造一個產品,在搜索2.0的時代,需要自己動手查找大量資料,自己去分析、整理、提煉信息,形成自己的結論。這是一道非常高的門檻,它造就了智力的壟斷,形成了智力的壁壘。
但隨着 ChatGPT 的發展,它有可能打破這道門檻。未來的願景,也許是每個人都能夠接入一個涵蓋全世界客觀知識的「外腦」,能夠從知識和科技的發展中受益,打破知識的不平等。
這是一方面。
另一方面,通過對 ChatGPT 進行微調,使之成爲能夠適配每個人的「內腦」,則可以讓我們把自己所攝入的一切、所思考的一切、所經歷的一切充分地利用起來,擁有一個比我們更瞭解自己的助理。
試考慮一個最簡單的應用場景:你想找一部適合自己的電影。最傳統的做法,可能是通過你喜歡的演員、導演、流派去搜,查一查有哪些作品,然後看它們的簡介,看影評網站的評分,看別人的評論,挑出幾部試閱一下,看看能不能看下去……
有了智能算法,它可能會向我們推薦「你可能喜歡的電影」,但它推薦的依據,依然是簡單粗暴的「打標籤」。把你按照行爲打上標籤,分析跟你同類型的人喜歡看什麼內容,再把這些內容推給你。依然沒有辦法做到真正的「個性化」和「千人千面」。
而一旦有了一個完善的「內腦」,它做出推薦的依據,就可能是我們過往的經歷和數據。可能是你隨手記下的一個有趣的點子,可能是你跟朋友討論過的議題,可能是你近期一直在關注的領域,也可能是你讀過的一系列相關的書籍和文章。
它可能會告訴你:這部電影用到了你三年前偶然想到的一個點子,處理得非常好,有沒有興趣看一下?這部電影探討了一個議題,正好是你前段時間一直感興趣的,不妨參考一下……
當然,上面所說的這些,包括外腦和內腦,現在的 ChatGPT 以及類似的產品還遠遠達不到,有待更成熟的形態 —— 但我相信,這是一個並不遙遠的願景。
那麼,這一技術的發展是不是純然樂觀,毫無問題呢?其實也不是。
ChatGPT 具備極強的總結提煉信息的能力,因此,也許有許多人會放棄自己去閱讀、理解和學習,而依賴於 AI 提供結論。但是,過度依賴AI 給出答案,其實相當於把自己思考的權利讓渡給了 AI,放棄了思考的過程。
AI 就像一個黑箱,我們輸入數據,它輸出答案。我們知道這個答案很可能是對的,但並不知道它是如何「知道」答案的。長此以往,我們就很容易放棄對於答案的追問,而讓 AI 代替我們做決定、下結論。
這是一件很可怕的事情。因爲它預示着我們主體性的消失。
AI 或許能夠更快、更高效地爲我們提供答案,但很多時候,我們需要的並不僅僅是答案,而是得到答案的過程,也就是信息跟我們大腦之間的碰撞、聯想、火花……一條信息能夠給予我們的啓發和思考,也許比這條信息本身更爲重要。
讀一篇文章,有了 AI 的輔助,我們也許可以更快地瞭解這篇文章的大意 —— 但問題是:很多時候,我們不僅僅想知道文章講了什麼,我們更想要的是,在閱讀這篇文章過程中,它跟我們已有知識體系的振盪和共鳴。
它令我想到了什麼?幫助我產生什麼想法?給了我什麼啓發和思考?這可能是更爲重要的,也是 AI 所無法給予的。
我們可能會反覆多次、從不同的位置和順序讀一篇文章、一個章節、一本書,目的不在於瞭解它的大意,而在於尋求它能夠跟自己產生共鳴和振盪的瞬間。這種瞬間是模糊的,美妙的,轉瞬即逝的。它必須依賴於大腦全方位的投入和思考。這既是一種思維訓練,也是一種讓大腦跟外界交流的方式,是智性之美。
一段文本,當它被 AI 所咀嚼和濃縮之後,它一定會丟失大量的信息 —— 但恰恰是這些所丟失的信息本身,可能纔是更爲重要的。
因此,我的觀點是:AI 對於我們來說,應該是輔助,而不是主導;是拓展,而不是替代。
我們應該讓 AI 成爲我們的手和眼睛,讓它告訴我們新的概念,拓展我們的視野,給我們提供來源,爲我們收集資料,幫我們查漏補缺,完成重複機械事務,讓我們的思維能夠打破邊界的束縛 —— 這一切都有一個前提:
AI 只是幫我們拓展觸及信息的能力,處理信息和做出決策的人依然是我們自己。
而不是依賴於它給出的解釋和答案,讓它替代我們去決策和判斷。
一旦我們放棄了思考,而依賴外界(包括 AI)給予我們答案,我們作爲人類的主體性其實也就不復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