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艾菲
來源:艾菲的理想
查理芒格曾在哈佛高中畢業典禮上做過一次非常經典的演講,演講的主題是:“如何獲得痛苦?”
這個演講題目相當出人意料,當大家都在想着如何才能獲得幸福、快樂、成功的時候,芒格卻在跟我們講“如何獲得痛苦?”
爲什麼?
因爲只有知道了自己不想去過怎樣的生活,才能想盡辦法去避免它;同樣,也只有知道了做哪些事會讓我們走向痛苦,我們才能成功的繞開它。
在這裏,我爲你提供了四個最佳的,用於荒廢2023年的方法。
如果你正在這麼做,或者準備這麼做,那麼恭喜你,2023年將會被你成功荒廢……
方法一
年底時,我收到一位讀者留言:
“回看上一年,我看到了一個非常分裂的自己:一面享受在舒適區的感覺,一面爲‘這輩子可能就這樣了’而感到失望和痛苦。
一方面,我覺得工作上一直維持現狀挺省心的,但是我又不甘於裹足不前,覺得自己還可以更上一層;覺得自己有雄心萬丈,但日復一日依然不敢踏出改變的關鍵一步。
於是,我就在這樣的拉扯糾結中,又渡過了一年,回想去年,也是這樣過的。”
這,就是典型的糾結。
一方面,對現狀感到不滿或不安,另一方面,又不敢走出現有的圈子,甚至連一些小行動都看不見。
於是,一年、兩年、三年,甚至整個人生就在這曠日持久的糾結中荒廢了。
這讓我想起了《聊齋志異》裏的故事:
兩個牧童在狼窩裏抓了兩隻小狼,這時大狼回來了,於是,他們各自爬上了一棵樹,相距數十步。
一個牧童在樹上扭小狼的蹄爪、耳朵,故意讓它大聲嚎叫。
大狼聽見聲音後擡頭看,憤怒地跑到樹下又叫又抓。
另一個牧童在另一棵樹上讓小狼大聲嚎叫。
大狼聽見聲音,四處張望,看見了另一隻小狼;於是離開這棵樹,快速跑到另一棵樹下,像剛纔那樣狂叫撕抓。
這時,前一棵樹上的牧童再次讓他抓住的小狼嚎叫,於是大狼又轉身撲了過去。
就這樣,兩隻小狼在兩個牧童的扭打下不斷叫喚,引得大狼不斷嚎叫,不斷奔跑,來回數十次。
大狼跑得漸漸慢了,聲音也漸漸變弱了。
最後,大狼奄奄一息,僵直躺在地上,不再動彈。
當牧童從樹上跳下來看時,發現它已經斷氣了。
雖然,我們不是狼,但是,類似的糾結也會給我們帶來很多隱形傷害,包括對情緒、精力以及時間的持續消耗。
而且,這種糾結有種天然的吸力,會讓我們在不知不覺間沉淪其中,甚至會爲一個問題糾結很多年。
爲什麼?
心理治療師海靈格說:“受苦比解決問題來的容易,承受不幸比享受幸福來的簡單。”
演員徐崢說:“人活在痛苦裏比他解決問題要容易,因爲解決問題需要更大的勇敢。”
對絕大多數人來說,持續活在痛苦裏,在痛苦裏糾結,都比直面痛苦、解決痛苦要容易的多。
因爲,根植在我們身體裏“趨利避害”的本能,會讓我們在有意識或無意識中選擇不去面對痛苦的那條“更容易”的路。
這樣的體會,我就曾有過,在一件事上持續糾結了很多年。
但其實,每一次出現在眼前的痛苦和問題,正是我們每個人獲得成長的最佳契機,如果沒有抓住這個契機,就等於失去了一次快速成長的機會。
這就是荒廢2023年的第一種好方法——持續糾結,不去面對。
方法二
生活在這樣一個知識信息爆炸的年代,我們每天都能接觸到各種各樣的知識和信息。
於是,很多人都把“這些我知道”掛在嘴邊,但其實這種“知道”往往不是真正的知道。
“知道”共有三個層次:
第一層知道,是停留在語言文字上的“知道”。
當我們看了一本書,知道了這個內容。
這,可以叫做“我知道了”,但它並不是真正意義上的知道。
更深一層時,我們也許可以畫個思維導圖把學到的東西歸納出來,形成一個體系。
這看起來是非常好的“知道”,但依舊屬於第一層次。
第二層知道,是“切膚”的“知道”。
當我們對書中提到的內容,有過切膚的體驗,產生了強烈的共鳴,甚至是靈魂上的共振。
這樣的“知道”要比第一層的“知道”略深一層。
但依然不算是真正的知道。
第三層知道,是“知行合一”的“知道”。
第三層的“知道”等於“做到”。
因爲只有通過“行” ,踏踏實實地實踐那些被你大腦理解的內容,通過身體力行來獲得的“知”,纔是真正的“知”。
雖然我很早就知道,健康最重要,應該鍛鍊身體。
但,我並沒這樣做。
直到生病時,我才意識到了鍛鍊身體的重要性,這時我就有了“切膚”層面的“知道”。
但,我依然沒有做。
直到我領悟了“知行合一”的道理,我纔將頭腦中的“知”完完全全、徹徹底底的變成了行動上的“知”。
所以,後來在我嘴上說出“健康最重要”的同時,我就已經把每天的部分時間拿了出來,用於運動,而不再像以前那樣“只知道不行動”了。
這時,二者就成爲了一件事,在我“知”的那一刻,我就已經在“行”了。
這,纔是真正的“知行合一”。
如果我們不能將書本上、課堂上學到的知識、理論、方法真正的落地實踐,那一切就都是精神上的自慰,是“自我”對你的愚弄。
所以,一直停留在“只知道”的狀態,始終無法“知行合一”,就是最爲可惜的荒廢。
方法三
人與人產生差距的源頭,不在智力、能力、思維,而在於把時間和注意力用在了哪裏。
這裏的關鍵之一就是:“黑洞時間”的使用頻度。
什麼是黑洞?
在物理學中,黑洞說的是吸引力非常大的天體,它會扭曲時空。
假如一個人不慎掉入宇宙黑洞,等他出來時,之前幾歲大的女兒可能早已變成了老太婆。
這就是我給這類時間起名爲“黑洞時間”的原因 - 當我們身處其中,時間就會不知不覺的流失……等我們從裏面出來時,卻發現時間早已過去很久。
有讀者留言說:
“我想學習寫字,於是就關注了一個教寫字的短視頻。可每次進去想練字時,就會被一些亂七八糟的東西吸引,一刷就是老半天,刷累了出來,才發現原來自己是要去找練字視頻的,每次都這樣,無一例外。”
這就是被扭曲的時空感,是被“黑洞”吞噬掉的時間。
很多App都會讓我們產生這種感受,爲什麼?
1、這類短視頻沒有邊界感,一條接一條,除非我們很渴很餓,否則就會在無意識間沉迷其中。
2、它會投每人之所好,源源不斷送上我們喜歡的東西,難以逃離。
3、它給人的刺激是多感官的,能夠帶來極度快感。
在這些App中,我們一旦進入就等於是進入了“黑洞時間”——在這裏,我們無需思考,也不用面對現實中的煩惱,我們感受到是一種徹底的快樂與放鬆。
而當我們的時間不斷流向“黑洞時間”時,剩下的可以被用於學習、思考、成長以及陪伴家人的時間就會越來越少。
而且,因爲它會扭曲時空,所以身處其中的我們幾乎感覺不到時光的流逝。更可怕的是,我們會日復一日的陷入這種“黑洞時間”,在不知不覺間就走過了新的一年。
這,是最沒價值的荒廢:常常陷入“黑洞時間”,無法自拔。
方法四
之前,在我做的一次一對一教練輔導中,來訪者表現的異常焦慮。
隨着對話深入,我發現她的異常焦慮來自一個問題:急着想要實現財務上的目標,與此同時,她給自己設定的財務目標又過於激進,所以她感到希望渺茫,焦慮異常。
這無疑是個“迫切想要得到”和“無法立刻得到”的死循環。
這個死循環給她帶來的影響是:她時而覺得自己可以實現那個財務目標,然後就會非常拼命的工作,甚至累倒;時而又會陷入到“我不行,我沒希望了”的無力和絕望中,要精神萎靡好幾天才能恢復。
這樣,她每天的情緒和狀態都像在坐“過山車”。
這樣類似的問題,我在很多人身上都曾看到過。
現在的我們,已經變得越來越急功近利,急於求成。
同時,我們的人生並未因這種急功近利,就由此走向成功或幸福。相反,它給我們帶來了非常多的困擾,常將我們陷入惡性循環。
正如曾國藩所說:“一經焦躁,則心緒少佳,辦事必不能妥善。”
但是,假如你願意相信自己的潛力,願意多給自己一點時間,同時找到自己想要前往的方向,並在正確的方法下,一步一步持續努力,那麼你想要的一切其實都是可以實現的。
這就是“總想一口吃成胖子”,它是對生命最不現實的荒廢。
最後的話
當我們用逆向思考,找到了荒廢2023年的最佳四法後,相信你已離充滿收穫的2023年又近了一步。
持續糾結,不去面對 - 最爲痛苦的荒廢
停留在“我知道” - 最爲可惜的荒廢
經常陷入“黑洞時間” - 最沒價值的荒廢
總想一口吃成胖子 - 最不現實的荒廢
那麼,針對這四種荒廢之道,正確的方法是什麼呢?
勇敢直面你的痛苦,積極尋找解決之道
訓練和培養“知行合一”的意識與能力
減少“黑洞時間”,用它去做更有價值的事
找到自己的方向,然後做個堅定的長期主義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