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國通脹回落、加息放緩和中國增長改善的共同推動下,港股自去年11月起迎來強勁反彈。然而在近期反彈過程中,南下資金卻出現一定獲利回吐跡象,與近期終於開始流入的海外資金形成背離。作爲南下資金重要參與者的內地公募基金,港股投資和持倉情況如何、還有多少空間?我們通過梳理公募基金四季報港股持倉情況,回答上述問題。
可投資港股內地公募支數增加,但規模再次小幅下滑。截至四季度,內地可投港股公募基金(扣除QDII)總計2786只,總資產2.9萬億人民幣,佔全部10,467只非貨基和15.5萬億人民幣總規模的26.6%和18.9%,較三季度增加139只。其中,投資港股的主動偏股基金1543只(規模1.96萬億人民幣),支數增加68只,規模小幅上升399億人民幣。另有246只指數型基金(含ETF),規模2080億人民幣,較3Q22上升27.8%。四季度新發數量及規模較三季度有所回落,季度月均新發基金45只、規模156億人民幣。
圖表1:可投港股的內地公募與其他公募基金數量與規模一覽
圖表2:截至4Q22,可投港股基金數量2786只,總規模2.9萬億人民幣…
港股持倉升至2021年三季度以來新高,公募佔南向比例也重回20%以上。上述2786只公募基金持有港股市值4060億人民幣,較三季度的3051億人民幣上升33%,爲4Q21以來最高水平。考慮到同期恆指與恆生科技分別上漲14.9%與19.7%,表明有主動增持港股行爲,尤其10月市場大幅下跌期間南向資金持續流入。
港股持倉佔基金股票總持倉的19.2%,較3Q22的15.3%提高3.9個百分點,爲2021年三季度以來新高。其中,港股主動偏股型基金持倉爲3071億人民幣,佔比從14.0%升至17.9%。
此外,公募持股佔南向整體1.97萬億人民幣持倉比例回升2.0個百分點至20.6%;主動偏股型基金佔15.6%,較3Q22的13.9%上升1.7個百分點。
圖表8:內地公募港股持倉呈現新低,4Q22持倉4060億人民幣,較3Q22回升33%
圖表9:4Q22主動偏股型公募基金港股持倉3071億人民幣,較3Q22提升35.3%,佔基金股票持倉的18%
圖表10:截至4Q22,內地公募基金持股市值佔整體南向的比例爲20.6%...
四季度新經濟佔比回升,尤其是媒體娛樂、製藥與生物科技。整體新經濟持倉佔比從三季度67.5%回升至71.9%,老經濟佔比下降4.4個百分點至28.1%,這與成長板塊跑贏的表現基本一致。
細分板塊看,媒體娛樂、製藥與生物科技、軟件與服務持倉市值比例提升明顯,而零售、能源以及食品飲料比例降幅居前。絕對配置水平上,目前媒體娛樂、零售和製藥與生命科技的持倉比例最高;個人用品、視頻與主要用品以及半導體成品與設備最低。相對歷史水平,零售、能源和食品飲料目前處於持倉高位;而專業服務、科技硬件與資本品等處於歷史低位。
圖表15:新經濟依然是整體內地公募基金配置港股的最主要偏好,且重倉佔比由3Q22的67.5%回升至71.9%
圖表16:四季度媒體娛樂、零售業、能源與製藥、生物科技和生命等板塊持倉市值最高
圖表17:能源、零售業和食品飲料的持股市值處於其歷史高位;而資本品、保險與銀行等處於歷史低位
圖表18:在南向資金整體持股結構中,新經濟也是內地投資者主要偏好
圖表21:3Q22內地主動偏股型公募基金持港股市值最高的三個板塊分別爲可選消費、通信服務和能源
圖表22:港股通持股行業中,金融佔比維持最高
個股層面,內地公募繼續重倉騰訊、美團、藥明生物與快手等龍頭公司,比亞迪與中國海外發展四季度取代了華潤啤酒與青島啤酒進入了前十大重倉股行列。相比三季度,騰訊、藥明生物與快手等新經濟龍頭持倉市值增幅最大,體現成長板塊在本輪市場情緒與估值修復過程中更爲收益。此外,重倉股集中度有所擡升,前10大重倉股佔前100只重倉港股市值的62.3%,較3Q22上升1.8個百分點;前3只佔比37.3%,較3Q22也有所上升。
圖表23:4Q22南向資金流入流出最多的個股(基於互聯互通十大活躍個股)
圖表24:主動偏股型基金4Q22重倉的港股(1/2)
圖表25:主動偏股型基金4Q22重倉的港股(2/2)
圖表26:4Q22較3Q22增減幅最多的重倉股
南向流入趨緩,海外資金重回流入。2022年11月港股快速反彈以來,南向資金流入卻有所放緩、甚至一度大幅流出,呈現出一定獲利回吐跡象。與此同時,前期依然流出的海外主動型基金進入2023年後開始逐步迴流,甚至創出2023年以來的最大單週流入,這可能表明圍繞市場的樂觀預期在逐步形成。
往前看,我們預計,1)海外資金從配置比例上仍有流入空間,但近期快速修復性流入後、進一步流入的持續性和強度有待基本面兌現支撐。相比之下,南向資金在2022年大舉流入和存量博弈的國內資金面環境下,短期可能有所趨緩,但流入態勢不至於逆轉。
我們對港股仍維持積極看法,節奏上處於“第二階段”,空間看盈利修復力度:
1)第一步是風險偏好的改善,2022 年11月的反彈基本完成(當前股權風險溢價修復至平均水平);
2)第二步是進一步估值修復,也是當前所處階段,動力來自一季度美國通脹繼續回落和美聯儲加息停止推動美債利率下行、與中國疫後修復和政策加碼預期,目前可見度相對較高(當前港股估值整體依然略低於歷史中樞、尤其是老經濟板塊);
3)第三步,也是力度更大的一步,爲二季度後企業盈利的修復前景,這也將是決定港股反彈可持續性和空間的關鍵。在當前中金宏觀的增長假設下,我們預計海外中資股2023年盈利有望實現6~10%的增長。
因此基準情形下,我們預計市場更多類似於2019年溫和復甦局面,有可能在完成情緒和估值修復後逐步轉向盈利前景確定性高板塊的結構性行情;但如果政策支持力度和增長前景好於我們上述預期,那也將帶來更大的上行空間,類似於2017年。
配置思路上,除了受益於利好政策的消費和地產外,我們繼續建議投資者關注預期反轉的互聯網和部分醫療保健;高景氣的科技軟硬件也是中期選擇。
圖表27:南向資金2022年11月以來流入反而趨緩
圖表28:近期海外主動型資金時隔近半年重新迴流海外中資股市場
圖表29:恆生指數估值近期明顯修復,但仍處於長期歷史均值下方
圖表30:當前MSCI中國(除A股)風險溢價已較前期高點明顯回落
圖表31:4Q22至今南向資金流入流出最多的個股(基於互聯互通十大活躍個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