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財華社
其背後的原因,一方面是美聯儲在大放水之後的大幅加息導致全球投資者風險偏好轉變,對於生物科技等高風險資產更加謹慎;另外,融資情況緊張也使得高度依賴資金支持的生物科技行業陷入寒冬。
時至年末!2022年,港股市場劇烈動盪,其中恆指累跌近15%,國指則累跌了近18%。
而與市場指數相比,港股主流行業之一的生物科技表現得還要更加疲軟一些。
港股市場中的生物科技公司大多被歸爲“生物醫藥B類股”,也就是俗稱的“18A公司”。數據顯示,在2022年(截至12月28日收盤),“生物醫藥B類股”指數整體大跌了39.51%。
據瞭解,2018年4月,香港聯交所修改《上市規則》新增第18A章《生物科技公司》,允許未有收入、未有利潤的生物科技公司提交上市申請。
此後聯交所又更新了兩份指引信(HKEX-GL92-18和HKEX-GL85-16)進行補充。
聯交所之所以有上述的舉措是爲了降低生物科技企業赴港股市場上市、融資的門檻。
不過,修改後的規則也不是說完全就沒有門檻了。
例如,新規中明確指出,生物科技公司必須至少有一項核心產品已通過概念階段。對於醫藥產品的“概念階段”,聯交所也給予了細分:
1)小分子藥:倘核心產品屬於新藥劑產品(小分子藥物),則申請人必須證明該產品已經通過第一階段1臨牀試驗,且有關主管當局並不反對其開展第二階段(或其後階段)的臨牀試驗;倘核心產品是海外已獲批品種的引進,則申請人必須證明該產品已經至少通過一次人體臨牀試驗,且有關主管當局並不反對其開展第二階段(或其後階段)的臨牀試驗;
2)生物製劑:倘核心產品屬於新生物製劑產品,則申請人必須證明該產品已經通過第一階段臨牀試驗,且有關主管當局並不反對其開展第二階段(或其後階段)的臨牀試驗;倘核心產品屬於生物仿製藥,則申請人必須證明該產品已經至少通過一次人體臨牀試驗,且有關主管當局並不反對其開展第二階段(或其後階段)的臨牀試驗以證明生物等效性。
總之,第18A章上市規則正式生效後,達到“至少有一項核心產品已通過概念階段”、“預期市值不低於15億港元”等要求後,相關生物科技公司即具備上市資格。
而從目前的結果來看,以上變革成績顯著,大量沒有收入、沒有利潤的生物科技企業涌入港股市場,並最終形成了“生物醫藥B類股”板塊。
在這個過程中,聯交所和上市的生物科技企業實現了“雙贏”。
經統計,當下“18A公司”板塊有47家生物科技企業,包括$康方生物-B(09926.HK)$、$基石藥業-B(02616.HK)$以及$榮昌生物-B(09995.HK)$、$百奧賽圖-B(02315.HK)$、$北海康成-B(01228.HK)$等實力不俗的創新藥械企業。
在這些生物科技公司中,製藥企業佔據了多數,另有一些醫藥器械企業。這些企業的業務範圍涵蓋腫瘤、自身免疫性疾病、眼科、疫苗、細胞治療、血管介入、神經外科、分子診斷及診療設備等各個領域。
在早些年,這些“18A”板塊的生物科技企業曾是港股市場的“寵兒”,雖未實現盈利,但大多備受資金青睞,股價也是長期走強。
不過,在2022年(截至12月28日收盤),這些生物科技企業遭到了資金的“拋棄”,普遍出現了股價(前復權,下同)大幅下跌的情況。經統計,年初至今,這47家生物科技企業中,僅有8家錄得上漲,包括健世科技-B、先瑞達醫療-B、歌禮制藥-B、樂普生物-B等。
在其餘下跌的生物科技股中,在2022年股價累跌超50%的多達19只,包括三葉草生物-B、騰博醫藥-B、永泰生物-B、和鉑醫藥-B等。
其背後的原因,一方面是美聯儲在大放水之後的大幅加息導致全球投資者風險偏好轉變,對於生物科技等高風險資產更加謹慎;另外,融資情況緊張也使得高度依賴資金支持的生物科技行業陷入寒冬。在研發資金與進程不確定性高企,企業持續虧損的情況下,自然遭到投資者拋棄。
由於許多“18A公司”還未披露2022年前三季度的業績情況,因此這裏重點看一下2022年的中報,即可一窺端倪。
Wind數據顯示,這些“18A公司”中,除3D MEDICINES-B外,其餘公司均披露了2022年上半年的淨利潤表現。
其中,於2022年中期,僅有先瑞達醫療-B、康諾亞-B實現了盈利,且規模並不大,分別爲3109.6萬元(如非特指均代表人民幣)、545.4萬元。
餘者皆出現虧損,其中虧損額超過10億元的有潤邁德-B和三葉草生物-B,此外康方生物-B、雲頂新耀-B、開拓藥業-B的期內虧損超過5億元。
虧損額處於1億元-5億元區間的還有27家,包括榮昌生物-B、微創機器人-B、藥明巨諾-B、啓明醫療-B等。
剩下公司上半年的虧損額則均在1億元以內。
值得一提的是,雖然上述的生物科技企業大多在上半年遭遇虧損,但其中不少公司的實力其實是不錯的,且已有產品實現商業化。
例如,上述虧損額排在前列的康方生物-B就是國內雙抗領域的龍頭,其第一款自主研發並商業化生產的創新PD-1單克隆抗體藥物安尼可®(派安普利單抗)已經在2021年8月正式獲批上市,用於治療系統化療復發或難治性經典型霍奇金淋巴瘤(cHL)患者。
另外,康方生物的重磅產品開坦尼®(卡度尼利單抗)也已經於2022年第三季度獲批上市。
華泰證券稱,看好卡度尼利單抗作爲泛腫瘤治療基石的潛力。
總的來看,聯交所當年推出“18A”政策吸引到了一大批未有收入、未有盈利的生物科技企業赴港上市,這些技術含量高的生物科技企業也一度成爲市場“寵兒”。
只不過,這些“明星股”在2022年普遍遭遇了股價暴跌,目前能實現扭虧爲盈的也是寥寥無幾。
但是,這並不能說明上述的生物科技企業“成色”就很差,也有不少生物科技股成功摘B,其中包括$百濟神州(06160.HK)$、$康希諾生物(06185.HK)$、$信達生物(01801.HK)$、$君實生物(01877.HK)$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