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一年,港股醫藥板塊一路下行,經歷了近十年來最大的歷史回撤,以“跌跌不休”的姿態,踐行着任老那句“把寒氣傳遞給每一個人”。
面對醫藥行業的寒冬,今年中期業績發佈季,一些藥企開始強調賬上現金流,一些藥企開始聊起創新。
筆者注意到,綠葉製藥集團在2022年上半年實現營收28.5億元,環比增長26.8%。扣非歸母淨利潤為2.97億元。在醫藥下行週期中,這樣的成績還算略超預期。畢竟綠葉製藥是被精準“集採”——目前公司品種已是“應採盡採”,力撲素、思瑞康、貝希等主要品種在過去幾年全數被納入醫保談判/集採。此外,其研發進度也一直頗受詬病,導致大單品受挫後產品線一直青黃不接。
那麼,綠葉製藥此次中報及業績會上透露出的超預期信息有哪些?本文希望從綠葉製藥這份中報出發,圍繞其業務,探討以下三個問題:綠葉製藥的基本盤、落地在即的重磅新藥,以及對整個醫藥行業的困境反轉的一些看法。
一、重新審視與理解綠葉製藥的基本盤
近年來,醫保談判、集採等藥政收緊,對藥企的打擊不言而喻:創新藥企的產品一落地就等着通過醫保談判被“收編”;傳統藥企的產品組合更是面臨着集採、醫保談判的“組合拳”,啃老本的日子一去不返。
老本不好啃了,綠葉製藥對此應該感受頗深。以其主要品種力撲素為例,該產品曾一度為公司貢獻逾四成的銷售收入,多年佔據紫杉醇市場份額第一。但近年來的醫保談判和集採政策讓其市場份額受到擠壓。2021年3月,力撲素開始執行降幅67%的醫保價格,公司營收也應聲下滑。
不過,核心品種式微,正是考驗企業基本盤韌性的時候。目前看來,綠葉製藥扛住了。
公司業績會上透露,力撲素以價換量如約而至:2022上半年,該品種銷售數量及用藥患者數均保持雙位數同比增長,新開醫院超200家。事實上,這一品種在醫保價格執行後仍保持10億年營收量級,未來預計還有進一步放量空間,呈現穩中有升的銷售勢頭。
除了力撲素,思瑞康和血脂康也是年銷售額超10億的大單品。思瑞康已被納入集採兩年,目前國內銷售趨於穩定,隨着其在全球各地的業務合作深化,長期盈利能力有望進一步提升;針對血脂康,綠葉製藥管理層在業績會上透露,該品種保持高速上量。事實上,血脂康作為獨家天然他汀,雖説有循證醫學支持,但能在已上市20多年依舊快速上量的中成藥還是少數,某種程度上也體現了公司的高明之處:2019年,綠葉將血脂康的商業化權益授予阿斯利康,促成了首個跨國藥企在中國的中成藥BD合作。作為深諳中國醫藥市場環境的跨國藥企,阿斯利康顯然沒有看走眼,血脂康依舊保持着十足戰鬥力。
上述羅列的三大品種,聯合公司希美納、歐開、斯迪諾等三十多個上市產品,穩固了綠葉的業務基本盤,加之公司目前存量產品中應當納入醫保談判和集採的品種均已悉數“收編”,底盤已然穩固。
經過集採和醫保談判洗禮後,系列產品依舊葆有強大生命力,背後映射出綠葉在產業鏈各個關鍵環節的核心能力建設。這也值得業內思考,在政策強導向的國內醫藥行業中,除了產品本身的競爭力,企業的市場策略、差異化佈局以及自身強大的造血能力的重要性至關重要。
二、重磅新藥陸續上市落地
成熟產品還在當打之年,那麼公司去年上新的三大產品,目前對營收的貢獻如何?
筆者估計,博優諾作為抗腫瘤產品,應該是上量最快的一個。業績會上也透露,該產品在去年實際銷售的8個月時間裏實現1.58億元銷售收入,今年上半年實現2.2億元銷售收入,作為上市僅一年的國內第三款貝伐珠單抗生物類似藥,這一上量水平已是相當可觀。綠葉製藥子公司博安生物帶着這一首個商業化產品闖關港股,相比大多18A公司已是贏在起跑線。
而對於瑞欣妥,公司並未披露具體銷售收入,但在綠葉製藥的業績會透露,今年上半年,瑞欣妥在進入醫保目錄後放量顯著,新開發醫院數量120家、治療患者超2000名。中樞神經領域的另一新品利斯的明多日透皮貼劑則在超過10個國家和地區授出商業化權益,授權金額方面,公司未有過多披露,僅知利斯的明貼片組合(單日貼與多日貼)在中國大陸的獨家商業化權利授予金賽藥業,集團已獲得7000萬元人民幣的第二筆付款,該筆授權總金額最高為2.16億元。
對於後續的新品接力,綠葉製藥表示,公司將在2024年之前,於中、美、歐市場推動共10款新產品的陸續上市。受制於篇幅,此處選取若干個潛力品種進行分析。
• LY03005預計於今年下半年在華獲批,該產品於今年5月在美國精神病學協會年會發布III期數據,其治療焦慮症的III期臨牀已獲批,推測其臨牀證據及治療潛力應該不錯。目前,國內的抗抑鬱市場在2021年達到68.7億元,但國內並無自主抗抑鬱創新藥。
• 蘆比替定LY01017於2020年在FDA獲批用於治療小細胞肺癌,該產品現作為臨牀急需藥品落地海南博鰲樂城先行區,已與4家醫院達成合作意向。從其他樂城引進藥物的實踐來看,“先試先行”意味着產品的全國上市已是箭在弦上,公司計劃於今年下半年在中國內地提交該產品的NDA(新藥上市申請),其在中國香港的NDA已於今年3月提交。另外,該產品在美國第一個完整年(2021年)銷售約達2.5億美元。
• 注射用醋酸戈舍瑞林緩釋微球LY01005的前列腺癌和乳腺癌兩項適應症均在中國處於NDA階段,其對標的產品戈舍瑞林植入體2021年在中國銷售收入約32.6億元。此外,該產品治療乳腺癌、子宮內膜異位症的相關臨牀還在進行中,未來治療人羣有望進一步擴面。
• 地舒單抗注射液BA6101預計在今年下半年獲批,即將作為公司第二款生物藥上市,用於治療骨質疏鬆症。此外,BA5101(度拉糖肽注射液)、BA1102(地舒單抗注射液、安加維®的生物類似藥)、BA9101(阿柏西普眼內注射溶液)三款生物類似藥均已在華處於III期臨牀階段,研發進度領先。已有博優諾上市首年的亮眼商業化成績在前,相信這四款生物藥上市後的前景還是值得期待的。
三、如何理解醫藥行業的困境反轉
2015年藥審改革以來,中國醫藥行業迎來一輪增長爆發期,港股18A和內地科創板制度帶着大量資本湧入這一行業,泡沫也隨之而來。然而,過去一年多,醫藥二級市場整體殺跌,低景氣度與低流動性之下,港股的眾多生物醫藥公司愁雲慘淡,資本熱錢更是偃旗息鼓。
如今,經歷一年多的估值消化與泡沫擠出,行業似乎開始思考:我們應該如何脱離貝塔行情,尋找企業內在的阿爾法?以綠葉製藥為例,在行業貝塔下行的階段,其交出一份超出預期的成績單,體現出成熟護城河和其自身的阿爾法。但同樣不可否認的是,公司依然難以倖免於行業週期下行帶來的系統性的貝塔衝擊,這是全產業普遍面臨的打擊與挑戰。
事實上,無論是整體泡沫還是整體下行,醫藥行業“下有底,上可期”依舊是共識,最終的結果必然是迴歸理性,用基本面與成長性説話。所謂“君子謀時而動,順勢而為”,生命力強的公司無論境遇如何,都不會停下成長的腳步。
儘管產業遇冷,綠葉製藥們依舊在前行。越冷的冬天,反而越能篩出扛得住寒氣的企業,體現出長坡厚雪的價值。也正因為如此,下行期的“超預期”更顯珍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