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正在瀏覽的是香港網站,香港證監會BJA907號,投資有風險,交易需謹慎
聽LP説,鍾薛高估值超過40億了

本文來自格隆匯專欄:投中網,作者:張楠

夏天一到,傍晚時分,我就開始期盼小區門口賣雪糕的大媽會準時出現,一輛破破爛爛的老式人力三輪車,上面蓋着三層厚厚的花布大棉被,裏面藏着我夏天的快樂。

一次買百十塊錢的,我們一家四口能吃小倆月,老冰棍7毛,雪人2塊5,巧樂茲3塊和路雪4塊,最貴的夢龍7塊,唯一“刺”過我的,就是一款平平無奇的西瓜味冰棍,老冰棍兑西瓜汁口味要3塊錢,説實話,我不理解。

但理不理解是一碼事,接不接受是另一碼事。中國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雪糕這類非必須消費品,企業擁有絕對定價權,因此詰問西瓜味冰棍乃至鍾薛高價格的意義都不大。

情況是這麼個情況:在便利店一不小心買了十幾二十塊一支的雪糕,然後抖音、視頻號刷着5毛錢的雪蓮以及燒不化的鐘薛高。

“雪糕刺客”不是今年才有的現象,某機構調研顯示,過去7年間冰激凌單品均價增長了120%-250%。頭部券商投行消費專家李亮也吿訴我,冰品這些年價格“多有上漲”,且從2015年開始就已經“陸續有新品採取高價策略”。

我的疑問是,為什麼各個品牌都在一窩蜂地推高價雪糕?主打高端的定價策略從何而來?以及,輿論中心為什麼是鍾薛高?

鍾薛高估值大漲,一年翻5倍

2018年成立,2020年以來連續三年成為天貓618冰激凌品類的第一,鍾薛高目前已經完成三輪融資,最近一次是2021年初的A輪,估值約為1.2億美元。如今呢?我在一位LP那裏看到一組鍾薛高股東所提供的數字。

關於估值,鍾薛高已經在6.4億美元左右,一年時間翻了5倍。

關於業績,數據也很可觀,2021年收入同比增長101%,達到8億元,成立四年,CAGR(年均複合增長率)接近190%。

除了收入大漲,更重要的是營收結構變化,這也是“雪糕刺客”產生的導火索。

線下銷售由佔收入的10%,提升到現在的超過60%,今年還在線下渠道投放了大量廣吿,預計線下佔比會繼續上升。

鍾薛高歷史融資。來源:CVSource投中數據

除了覆蓋7省8城的26家門店(窄門餐眼),鍾薛高最大的線下消費場景就是便利店和商超。

大型超市會按雪糕的類型和價格分裝,但便利店、小超市的空間有限,各品牌混在大冰櫃裏,繞着貼一圈價籤也分辯不了,並且,這類渠道競爭遠不如線上充分,又沒像哈根達斯裝個櫃子隔離開。

最終,“刺”了消費者,自己也被火上烤。

據鳳凰網報道,輿論熱度下,7月5日鍾薛高抖音直播間觀看人次超65萬,直播銷售額僅2.3萬元,近7天累計觀看人次環比增長近8%,但直播銷售額環比下降近74%,還曾被“烤一烤”刷屏到停播。

梳理“雪糕刺客”的傳播邏輯,消費創業者、天使投資人許偉隆認為,核心原因是“非品牌目標人羣被產品覆蓋到了,導致意見頻發”,再加上炙烤、火燒等刻奇視頻,很難不引起反彈。

有一種説法是,擔心高價雪糕攪亂價格體系,擠壓平價雪糕空間。要我説大可不必替便利店、商超操這個心,高價品牌再多,提成再高,消費者若不買單,渠道方也不會強推,一如特斯拉火了,也沒耽誤五菱宏光miniEV大賣啊。

消費市場從來不缺白象方便麪、雪蓮、蜂花,但也有鍾薛高、喜茶這類上來就打高端市場的品牌,品牌選好站位,消費者各取所需,這才是一個成熟市場應有的模樣。

鍾薛高成了情緒出口,恰恰説明了其品牌力勢能之強,挺過這一關,成為獨角獸一點問題沒有。

另外,鍾薛高還孵化了高端水餃品牌“理象國”,不光有效利用原有渠道、冷鏈,還填補了冰激凌市場留下的冬季空白。我同時得到的另一份數據顯示,去年理象國銷售額超過5000萬人民幣,今年預期增長300%,有鍾薛高的經驗,高端品牌可以複製。

不過在我看來,鍾薛高創始人林盛將輿論討伐歸咎於“水軍”卻不太明智,有這個閒心發朋友圈,還不如去認真迴應“燒不化的雪糕”。

一位投資人吿訴我,不止在朋友圈,林盛在公開場合也“是個非常自我的人”。

如果説品牌調性是創始人性格的延伸,那麼這種自我成就了以前的鐘薛高,現在又將鍾薛高拉進一片迷霧。

説起來,企業家對的ego使用,才是創業中最大的不確定性。

為什麼一窩蜂造高價雪糕?

冰品市場規模不小。報吿顯示,目前我國冰激凌/雪糕市場規模世界第一,2021年已達1600億元,而且我認為,除了單純財務價值,有越來越多的品牌意識到,雖然冰品困於季節交替的小週期,但勝在非常規律,而且夏季塑造品牌的勢能挺強,營銷價值自然不小。

劉迪所在的高端冰品廠也為鍾薛高做代工,他吿訴我,公司最近一兩年業績翻倍增長,而幾個同行上市公司冰品板塊,基本也都是翻倍的增長。一方面受益於市場規模不斷擴大,另一方面也受益於結構性的因素,一些實體店內的高端冰激凌、蛋糕等品類受制於成本因素,預製化、代工化的趨勢也非常明顯。

來源:《2022中國冰淇淋&雪糕行業趨勢報吿》

因此,除了哈根達斯、鍾薛高、八喜這類專營冰品,喜茶、奈雪的茶,甚至茅台、恆順醋業、五菱宏光都跨界做起冰品,且價格都不低,如茅台推出的冰激凌定價50多元,隨後被黃牛炒到了200多。

品牌愛上冰品的主因是兩方面。一,高端冰品集中度不高,利用原有渠道不失為一種財務性嘗試;二,切入高端冰品,再聯名IP做營銷,也能進一步塑造高端的形象,一舉多得。

當然,上述品牌的跨界,多少有些玩票,也算不得漲價的根本因素。最直接的原因還是原材料漲價,數據顯示,2008年至2020年,牛奶、淡奶油等原材料成本價格上漲了大約80%,受俄烏戰爭影響,不僅油價高企,大宗商品價格更是瘋漲,處於供應鏈末端的雪糕也不會例外。

許偉隆認為,一方面本身雪糕產品的履約(倉儲、冷鏈、租金、人工等都在上漲)和合規成本(食品安全添加劑的規範化等)就比較高,拋開物價漲幅去看產品價格漲幅是不公平的,老品牌的定價其實幾乎沒有變化,只依靠以前積累的知名度和渠道就能過活。

而新品牌產品矩陣建立完畢後,低價產品也都會涉及,但很難,因為“根本養不活這個供應鏈”,“只有資深品牌才有能力涉獵全矩陣價格帶的商品。”

因此,新品牌只能做細分市場,舉起消費升級大旗,帶來高營銷成本和產品成本。

其實,資本市場對此頗為警惕,李亮團隊曾負責某新消費品牌的IPO,他認為這類網紅品牌持續性存疑,因為很難塑造一個覆蓋大部分人羣的持久性品牌,“你作為一個快速消費品,一直不賺錢的話,憑什麼説消費者認可你?”

他以喜茶為例,向我推演了看法。

2021年,喜茶完成了5億美元融資,按理説,IPO應該提上日程,但資本市場消費板塊處於低谷期,奈雪的茶股價表現也不好,投資人對盈利的要求也隨之提高,因此,喜茶也降價推出了十幾元的平價茶飲,“現在喜茶大概是盈虧平衡”。

而當範圍擴大到線下連鎖餐飲,高端品牌難以資本化的趨勢就更加明顯。番茄資本創始人卿永表示,高端餐飲對食材新鮮度、烹飪技法、環境裝修、服務品質等要求太高,節點太多導致其很難規模化,雖然大部分高端餐飲都有分紅價值、社交價值,但很難給出資本溢價。

回頭看高端冰品,雖然快消品與餐飲不屬同一賽道,但人們可能都是在為口味、線上或線下的社交價值買單,如何能將這種情感消費固化下來是最核心的問題,從這點來看與消費者談論成本問題無異於驢脣馬嘴,就像我只看到LV、愛馬仕吹噓其包包的原材料品質,從未細緻剖析成本有多麼高昂。

做認知範圍內的投資,讓消費者在認知範圍以外消費。

高價雪糕的定價策略

2017年iPhone X上市,這款跳過了9代的十週年手機,自此開啟了智能手機的“留海全面屏”時代,定價也是毫不客氣,999美元起,如今5年過去,上千美元、上萬人民幣的價格門檻早已被接受,雖然市場對創新能力多有指摘,但股價最能證明,蘋果仍然是當下最偉大的公司。

高端雪糕也是一樣,要想不在低價區與具有強大品牌力和渠道力的蒙牛、伊利內卷,就需要打破消費者對雪糕“只值幾塊錢”的印象,鍾薛高此前推出的66元雪糕,乃至超過百元的雪糕禮盒,都是在試探上限,從開售即罄的結果來看,很顯然,對一部分消費力強、喜歡嚐鮮的消費者來説,價格不是問題。

消費CVC投資人李元峯認為,“雪糕刺客”們的定價邏輯,是重建終端對雪糕價格的認知,沒有參考太多過去國內其他雪糕的定價,而是跨品類對標精品咖啡、精釀啤酒甚至威士忌。

“有點要打造一個新消費品類的邏輯,通過重建話語體系,和普通雪糕區別開,就像iPhone和手機,黃天鵝和雞蛋的區別。”

但李亮提醒我,中國仍然是一個人均月可支配收入3000多人民幣的國家,即使是上海、北京這樣的超一線城市,也不過6000多元,“覆蓋人羣太少”也是其看空高端冰品乃至一些新消費品牌的另一個原因。他認為,很多新品牌的心態實質上就是To VC或者割韭菜,而一些“正規軍”由於邊際成本極低,也有動力去試探品類價格的上限。

動機不同,但結果是一樣的。

刨除割韭菜的因素,大多數高價雪糕都將價格定在了10-20元,這個定價不是心血來潮,許偉隆認為,脱離人羣的定價都是耍流氓,首先要有嚴謹的調研和營銷模型做支撐,通常來説會根據類似商品的定價、目標人羣價格帶、產品履約成本、產品營銷成本,儘量做到差異化定價。

劉迪吿訴我,做貼牌代工的高端冰激凌,根據渠道力和品牌力的不同,成本都在售價的20-30%之間。“比如我們代工的一個很高端的知名雪糕品牌,出廠價是不到6塊錢,他零售價是近30塊錢,大概是5倍。”

大多數情況下,冰品依然要走傳統的經銷渠道,一級經銷商要負責物流、終端銷售、渠道的平台費用等,因此拿貨價格要低於五折才有利潤,門店大概留20%利潤。

因此一支高端雪糕營收鏈條大概是:20%給代工廠、30%給品牌方、30%給渠道方、20%給零售端。

鍾薛高這類以線上渠道起家的品牌,成本渠道實際與線下類似,包括平台抽成、冷鏈物流等成本,特別是冷鏈物流,偏遠地區甚至能達到每單30元,冰激凌這種品類本身季節性、即時性又非常強,很難被電商顛覆。

劉迪認為鍾薛高的最終目的也是切入線下渠道。“做線下廣吿、線上營銷的目的一方面當然是為了促銷,但最終目的是通過流量推動經銷商鋪貨,最終佔領線下門店進而實現交付。”目前鍾薛高線下營收佔比最高達到65%。

李元峯也補充,高端雪糕的定價中,一定也包含前期話語體系重建所需的成本,因此必須要高定價來創造出足夠的毛利空間,才能以持續不斷的營銷投入以傳播品牌價值和理念。“如果成功了,未來營銷成本下去,這個成本空間就很爽嘛。”

至於具體定價,不同企業有不同策略,比如巴奴孵化的新火鍋品牌“桃娘”,卿永在做投後支持過程中,他的思考路徑是要做極致性價比,市場中從巴奴到海底撈再到呷哺呷哺,基本已經覆蓋了最大的火鍋消費人羣,因此桃娘要做的就是“火鍋快餐化”,“什麼樣的價格是最低的,又能賺到錢,那就在這個價格。”

根據外賣分析,86%的訂單價格在30元以下,但30元以下幾乎沒有火鍋的連鎖品牌;30-40元訂單佔比約為10%,這其中又有64%是由大連鎖品牌貢獻的,“也就是説在這個價格帶裏,連鎖化率是最高的。”因此要實現火鍋快餐連鎖化,要“無限接近大價格帶”,再根據成本去算一個合適的值出來。

因此高端雪糕定價一方面要留出足夠的履約和重建話語體系的空間,另一方面又不能偏離主流價格太遠,儘可能考慮覆蓋最大限度的人羣,我相信鍾薛高在定價下了一番功夫,不然也沒法成為“刺客代表”。

冰棍、雪糕、冰激凌品類不同,口感不同,本身沒法放在一起比較,而且即使是平價甚至低價冰品,也只是行業中的一部分,用情懷來解釋一個1600億的市場,不僅牽強而且幼稚。

定價就是企業長期戰略的一部分。拿雪蓮來説,5毛錢一包是便宜,但為什麼沒上直營電商平台,依然走分銷渠道只在臨沂等地線下銷售?除了產能受限,成本是最大的限制,我甚至認為非不想,實不能也。

按一袋賺5分錢算,不算給平台的分成,至少得60塊錢才能平本,並且微博的利潤有可能支持大規模的創新研發嗎?

作為雪蓮的支持者,我是希望吃到更多他們的創新產品。再者來説,今天網友當然可以支持雪蓮漲價擴產,但線下購買雪蓮的消費者就不會罵娘了?熱度下來之後萬一產能利用率上不去,誰來買單?

反正我猜不會是網友。

機會藴藏在非共識中

鮑曼在《工作、消費主義和新窮人》一書中説,在市場主導的消費者社會中,對那些無法實現慾望的玩家來説,解除他們的武裝,剝奪他們的權利,鎮壓他們,就成為“通過商品誘惑整合社會”這個策略的必要補充。

但問題是,究竟是誰來實施這一系列邪惡的動作呢?是市場這隻“看不見的手”?還是聲名日漸狼藉的企業家們?這就不得不提到福柯的權力譜系學,他説歷史的每一時刻都浸透了“規則”和“支配”,“支配導致了這個由眾多規則構成的世界”。

結合起來看,我認為實施消費主義的主體是個虛構的概念,而且太多太雜,我們雖然都身處其中,但很難摸清最終的走向。

放到“雪糕刺客”上,這就是一場由商家、消費者、社交媒體平台、媒體和自媒體等共謀的一場集體無意識高潮,從中可以看到除了抖音、視頻號這類平台,所有參與方几乎都處於割裂的狀態,荒唐的是前一秒還水火不容,現在卻以“日本前首相被刺殺”而落幕。

因此最終鍾薛高一定是輸家嗎?我看不見得。

等上海質監局調查結果公佈,如果沒有違法添加,鍾薛高就坐實了國產高端雪糕第一品牌。如果有,再把它打入地獄也不遲。

況且高端冰品的市場格局正在發生改變。

1996年進入中國的老牌高端冰激凌哈根達斯,這些年日子過得不咋地,在全球冰激凌售價和規模雙升的情況下,根據其母公司通用磨坊財報顯示,高端冰激凌業務從2018年開始連連下降。

佔全球哈根達斯營收超過一半的中國區,也不斷傳出關店消息,根據贏商大數據,從2019年初至2021年上半年,哈根達斯關店數量達26家。

覆盤哈根達斯在美國的定價和銷售策略,拉丁文品牌凸顯歷史感,再加上足夠低的價格,在大型商超等渠道售賣,這讓其在美國市場爆火。進入中國市場後則選擇市中心、Shoppingmalll等,搖身一變成了賣情懷、賣環境的高端品牌。李亮認為,中國品牌若學習哈根達斯,永無出頭之日。

現在,基於意大利手工製作、無糖等概念,售價動輒五六十元的高端冰激凌,開始取代哈根達斯佔領核心商圈,鍾薛高、中街1946在線上屠榜,還有一票雪糕多在便利店裏“背刺”消費者,時間會證明,這些新國產品牌正在經歷的,是品牌從取巧走向成熟的必經過程。

我認同卿永所言,產品、品類、品牌是消費品必經的三個階段,“消費者最終要認可的不是產品,也不是品類,認的就是品牌和背後的價值觀,對巴奴來説是產品主義,海底撈是服務主義,品牌一旦建立,就可以穿越週期。”

至於有誰真能像通行話術所講的,如麥當勞、可口可樂、茅台一樣穿越幾十上百年的週期,我不做置評,交給時間吧。

關注uSMART
FacebookTwitterInstagramYouTube 追蹤我們,查閱更多實時財經市場資訊。想和全球志同道合的人交流和發現投資的樂趣?加入 uSMART投資群 並分享您的獨特觀點!立刻掃碼下載uSMART APP!
重要提示及免責聲明
盈立證券有限公司(「盈立」)在撰冩這篇文章時是基於盈立的內部研究和公開第三方資訊來源。儘管盈立在準備這篇文章時已經盡力確保內容為準確,但盈立不保證文章資訊的準確性、及時性或完整性,並對本文中的任何觀點不承擔責任。觀點、預測和估計反映了盈立在文章發佈日期的評估,並可能發生變化。盈立無義務通知您或任何人有關任何此類變化。您必須對本文中涉及的任何事項做出獨立分析及判斷。盈立及盈立的董事、高級人員、僱員或代理人將不對任何人因依賴本文中的任何陳述或文章內容中的任何遺漏而遭受的任何損失或損害承擔責任。文章內容只供參考,並不構成任何證券、金融產品或工具的要約、招攬、建議、意見或保證。
投資涉及風險,證券的價值和收益可能會上升或下降。往績數字並非預測未來表現的指標。
uSMART
輕鬆入門 投資財富增值
開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