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來自格隆匯專欄:中信證券研究,作者:肖斐斐 彭博
存款利率市場化調整機制的建立,使存款與貸款終端利率借市場利率形成了協同,有助於銀行業息差更平穩運行。“直接掛鈎”方式,尚未疏通同業負債與存款產品間基於平價的替代作用,判斷存款市場“供不應求”的非均衡狀態或仍將延續。分化格局延續下,料具備存款精細化管理能力、非價格競爭力的銀行將持續勝出。
▍利率市場化下的存款市場供需。
國內存貸款利率市場化的推進經歷了四個階段,其中2015年前通過漸進方式放開了對存貸款利率的傳統管制,2019年以來主要通過LPR形成機制改革來解決利率“雙軌”問題。彼時以來,國內存款市場呈現“緊平衡”的態勢:
1)市場供需:供不應求。需求端,外部監管因素和內部考核因素,導致國內銀行對於存款存在“天然需求”和路徑依賴;供給端,利率市場化和客户利率敏感性提升,促使“存款搬家”持續。供給矛盾下,2019年以來全市場存款結構持續呈現定期化、頭部化和非銀化的特徵。
2)終端定價:相對剛性。貸款端:以LPR報價利率為新的基準,19M8改革以來1年期LPR報價利率合計下行61bp,上市銀行貸款收益率亦從19H1的4.73%,下降至2021年的4.42%;存款端,仍以存款基準利率(2015年後未調整)為參考,2021年上市銀行存款付息率1.73%,較2016年末抬升22bp。
▍市場化調整機制—現階段存款定價政策的優解。
4月底以來建立的存款利率市場化調整機制,核心內容包括:
1)動態掛鈎:自律機制成員銀行參考以10年期國債收益率為代表的債券市場利率和以1年期LPR為代表的貸款市場利率,合理調整存款利率水平。
2)柔性機制:銀行可根據自身情況,參考市場利率變化,自主確定其存款利率的實際調整幅度。此外,對於存款利率市場化調整及時高效的金融機構,人民銀行給予適當激勵。
▍行業影響:存貸利率協同有助於息差壓力緩和。
存款利率直接掛鈎LPR報價利率和國債利率後,存款和貸款利率有望通過市場利率形成協同。測算來看,若年初1Y和5Y LPR報價分別下降5bp/5bp,則對當年和次年息差的影響分別為-0.5bp/-0.3bp以及-1.2bp/-0.8bp;若年初活期和定期存款利率下降5bp,則對當年和次年息差的影響分別為+0.9bp/0bp以及+1.2bp/+0.6bp。正因如此,得益於存貸利率的協同趨勢,下階段銀行息差運行或更為平穩。
▍個體影響:預計存款市場的分化格局仍將延續。
此次建立的基於“直接掛鈎”的市場化調整機制,尚未疏通同業負債與存款產品間基於平價的替代作用,判斷存款市場“供不應求”的非均衡狀態或仍將延續。在此背景下,未來在客户畫像、收益測算、產品投放、定價授權、考核引導等方面更具精細化管理能力的銀行,未來有望更好地實現存款量價協同的最佳方案。此外作為更高階的致勝之道,非價格競爭力培育亦尤為關鍵,包括差異化、特色化的服務、渠道、產品能力。
▍風險因素:
宏觀經濟增速大幅下行,銀行資產質量超預期惡化。
▍投資策略:
存款利率市場化調整機制的建立,使存款與貸款終端利率借市場利率形成了協同,有助於銀行業息差更平穩運行。“直接掛鈎”方式,尚未疏通同業負債與存款產品間基於平價的替代作用,判斷存款市場“供不應求”的非均衡狀態或仍將延續,分化格局延續下,料具備存款精細化管理能力、非價格競爭力的銀行將持續勝出。板塊投資而言,近期局部疫情對宏觀經濟預期與銀行經營預期帶來一定擾動,靜待後續疫情防控、穩增長及穩地產政策的效果顯現。個股投資邏輯,需要兼顧行業估值提升的系統性機會+商業模型升級的個體性機會,組合為:招商銀行、興業銀行、平安銀行、郵儲銀行、江蘇銀行和南京銀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