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正在瀏覽的是香港網站,香港證監會BJA907號,投資有風險,交易需謹慎
市場資訊

市場資訊

首頁市場資訊資訊詳情

極度內卷的 CLDN 18.2 ,為何還有禮新醫藥的10億美元license out?

格隆匯 05-08 12:18

本文來自格隆匯專欄:醫藥魔方 作者: 結界

近日,禮新醫藥宣佈達成一項獨家授權協議,以首付款2500萬美元、潛在總金額超10億美元將抗體偶聯藥物(ADC)LM-302在大中華區和韓國以外的全球開發及商業化權益授權給Turning Point。

這項交易的達成,讓禮新成為國產ADC賽道繼榮昌之後又一家以高首付款完成產品對外授權的公司。在當前的市場環境下,完成這樣的交易不僅難能可貴,對禮新自身來説也是裨益多多。

CLDN 18.2賽道目前已經是紅海競爭。根據醫藥魔方數據,靶向CLDN 18.2的單抗、雙抗、ADC和CAR-T等不同類型的藥物,國內已經有近30款進入臨牀,另外還有40多個臨牀前產品。ADC藥物也已經有6款進入臨牀。

來源:NextPharma

看到這裏也不禁令人好奇,LM-302有何吸引力能讓Turning Point掏出真金白銀?

禮新醫藥對於LM-302披露的信息不多,不過參照第一三共、榮昌生物在ADC藥物上的開發思路上看,完成部分產品的確證之後,Linker、載荷及鏈接形式等“通用片段”會在在不同候選藥物上“重複”利用,比如T-DXd之後相繼出現了Dato-DXd、U3-1402、DS-7300和DS-6000等。由此,我們可以在禮新公佈的GPRC5D ADC藥物LM-305上反向窺探LM-302,在專利和交易信息中尋找佐證。根據專利(WO2021088927)猜測,LM-302很有可能是一款通過可裂解Linker以MMAE為載荷構成的抗體偶聯藥物(如mc-Val-Cit-PABA-MMAE)。

當然,以上純屬猜測。對於同樣在專利中描述的DM1載荷,禮新醫藥有沒有可能採用?筆者認為大概率是不會的。

DM1為載荷的ADC,最鮮明的例子就是恩美曲妥珠單抗。不過,在其上市近10年之後,胃癌領域依舊沒有進展,而CLDN 18.2靶點的潛在優勢適應症正是胃癌和胰腺癌。況且,榮昌生物的維迪西妥單抗已經將MMAE在胃癌中的潛力完成了驗證。最重要的是,交易信息中已經透露,LM-302具有旁觀者效應,而DM1不具備這樣的性質。

此外,禮新醫藥在專利中公佈的也主要是以MMAE為載荷的ADC數據。甚至,直接將IMAB362衍生成ADC藥物用來對比。6年前的ASCO會議上,單抗藥物IMAB362以黑馬姿態聲名鵲起,但至今未能上市。如果有潛力做成比IMAB362更好的CLDN 18.2 ADC,自然會打動Turning Point

LM-302能夠獲得Turning Point青睞,恐怕是風險評估之後臨牀開發的速度優勢也佔據了更多考量。唯快不破依然是內卷賽道中的不二法寶,畢竟better/best要實打實的頭對頭數據才有説服力,而速度卻是肉眼可見的優勢。

但是,速度卻不是勝利的先天保障。單純就ADC賽道而言,百奧泰也曾佔據速度優勢,但BAT8001(Her2 ADC)和BAT8003(TROP2 ADC)先後因開發風險而終止,原因是因為醫學進步導致的商業挑戰。BAT8001和BAT8003都是採用了類似於DM1的美登素衍生物(Batansine),T-Dxd的出現以及在頭對頭研究中完勝恩美曲妥珠單抗,讓採用DM1類載荷的ADC藥物面臨新的勁敵。

近期,FDA已經批准了T-DXd的乳腺癌二線治療資格,國內的上市申請也納入了優先審評。那些以美登素衍生物為載荷的Her2 ADC在沒有了速度優勢之後,臨牀療效怕也難以勝出。

當這些因素全部擺在了Turning Point面前時,LM-302在速度和風險評估上的綜合優勢會促使Turning Point下定決心。正如其總裁兼首席執行官Athena Countouriotis博士所述,這是他們對消化道腫瘤佈局的戰略拓展。同時,對於手握多個小分子產品管線的Turning Point,LM302可能也有助於其產品的聯合開發。

再把目光回到禮新身上。根據公開信息,禮新醫藥先後僅完成了2次融資。最近的一次發生在2021年1月,但未披露具體金額;更早是在2020年7月,A輪融資了3.9元億人民幣。不過,禮新醫藥已經將4款藥物推進臨牀,花錢的壓力更大。尤其LM-302、LM-102和LM-108等藥物都是在中美兩地開展臨牀研究。

來源:禮新醫藥官網

如果能夠將早期階段的LM-302通過轉讓部分權益獲得“過冬”的資金,對於禮新醫藥而言,無論是考慮當下的外部環境,還是內卷的CLDN18.2賽道,提前兑現一些商業回報都是明智之舉。

不過,對於包括禮新醫藥在內的諸多Biotech而言,短期的現金流並不能為長久的生存和發展帶來穩定保障。比如康乃德手握17億現金,卻被市場給出了2億(3441.72萬美元)的估值,證明現金流並不是企業價值的決定性憑證,更主要還是在於有競爭力的產品。

2021年11月,康乃德生物的核心產品IL-4Rα單抗CBP201披露臨牀II期數據,未達到市場預期的me-better,股價在1天內暴跌61%;2022年5月4日,受核心產品S1PR調節劑II期臨牀失敗的消息影響,股價再次暴跌57.72%。而康乃德後續產品在資本市場眼裏更是缺乏想象力,因此被無情拋棄。

時下,醫藥圈談論最多的話題不再是哪個熱門賽道、技術領域,而是Biotech們如何活下去。研發階段講故事融錢、產品上市後銷售低於預期,Biotech們的盈利仍遙遙無期,再加上愈發多見的 IPO受阻,股價破發,更是讓醫藥一二級市場寒意陣陣,存糧過冬對於Biotech是最直接的挑戰。

寒冬之中,真正差異化的創新產品、滿足臨牀需求的創新藥物才會脱穎而出,也只有經得住嚴寒淬鍊的產品,才有更大可能具備真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