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2日週二,美國勞工統計局公佈數據顯示,美國3月未季調CPI同比上漲8.5%,續創40年來新高,預期為8.4%,前值為7.9%。
但美國3月核心CPI月率錄得0.3%,續創2021年9月以來新低。美國勞工統計局稱,助推通脹上升的最大因素是食品、住房成本和汽油。
數據公佈後,美國股指期貨震盪上漲,標普500指數期貨漲0.57%,道指期貨漲0.29%,納斯達克100指數期貨漲1.1%。現貨黃金短線走高17美元,現報1970.80美元/盎司。
另一方面,美元指數快速下挫,美國十年期國債收益率下滑2.32%。
據紐約聯邦儲備銀行週一公佈的一項調查顯示,消費者對未來三年的通脹預期中值上月降至3.7%,低於2月份的3.8%。然而,對一年後通脹的預期中值從2月份的6%飆升至6.6%,再創2013年有記錄以來的最高水平。
根據消費者的3月預期,未來一年,美國食品價格預計將上漲9.6%,較前一月增加了0.4%;汽油價格預計將上漲9.6%,較前一月增加了0.8%;租金價格預計將上漲10.2%,較前一月增加了0.1%。此外,消費者的失業憂慮有所加重,預計一年後失業率將上升的受訪者比例達到36.2%,為2021年2月以來的最高水平。
美國陷入高通脹的背後,存在哪些影響因素?
美國《華盛頓時報》近日報道,舊金山聯邦儲備銀行的一項新研究表明,拜登政府的1.9萬億美元經濟刺激計劃導致美國陷入高通脹。2021年3月11日,美國總統拜登正式簽署1.9萬億美元新冠紓困法案,致力於緩解疫情給美國民眾帶來的經濟困境,推動個人消費增長,提升經濟增速。但一些經濟學家認為,結果與預期相差甚遠。
舊金山聯邦儲備銀行稱,拜登政府的萬億美元財政刺激政策導致美國的通脹率高於其他西方國家。該機構發佈報吿稱,拜登的1.9萬億美元(約合12.1萬億元人民幣)新冠紓困計劃不久之後,美國的通貨膨脹率飆升,超過其他國家。分析人士稱:“這些財政支持政策旨在抵消疫情對經濟造成的嚴重影響,但2021年底美國的通脹率因此提高了約三個百分點。”
經濟學家們認為,新冠疫情及其引發的供應鏈危機產生的持續影響導致了當前一輪正在摧毀美國經濟的通貨膨脹。疫情致使企業停工,同時強制防疫措施導致仍在經營的企業成本增加。
此外,3月以來,由於俄羅斯和烏克蘭地緣局勢推高了原油價格,能源價格飆升。雖然最近幾周汽油價格略有下降,但仍接近歷史最高水平。由於肉類、雞蛋和柑橘類水果價格穩步上漲,食品通脹也在推高消費者的食品雜貨賬單。
Regions Financial Corp.首席經濟學家Richard F. Moody説,價格上漲負擔可能會引發消費者的收縮。2月份消費者支出減速,較1月份增長0.2%,但仍較2021年同期增長13.7%。
有市場分析認為,儘管總體通脹與預期一致,升至40年來的新高,但核心通脹低於預期,價格壓力看起來並不像擔心的那樣白熱化。不過3月CPI數據將在很大程度上增強了對美聯儲下個月加息50個基點的預期。
許多經濟學家預計,3月CPI將是此輪通脹週期的高峯期,因為該數據反映了俄烏衝突後食品和能源價格飆升的影響。雖然美聯儲正朝着更加鷹派的方向轉變,但通脹不太可能很快回落至其2%的目標,特別是考慮到戰爭、疫情封鎖以及對旅遊等服務的需求增加等因素。
在3月CPI數據公佈後,美聯儲掉期交易顯示交易員削減了2022年的加息幅度預期。華爾街對於美國通脹前景也持樂觀態度,至少6家華爾街銀行稱,美國3月季調後CPI是這波通脹的頂峯。
(近一年美國通脹年率,來源:TradingEconomics)
隨着經濟從疫情中復甦,高通脹是經濟持續復甦的不利因素,這為美聯儲創造了一個艱難的平衡行動,因為它正在收緊貨幣政策,以在不影響增長的情況下抑制價格上漲。
美國經濟學家Blerina Uruci表示:“我們看到了商品和服務的全面強勁通脹勢頭。”他説,除了二手車成本降低之外,供應鏈的制約因素繼續推高了價格。
“對我來説,這是一個危險信號,”烏魯奇説。“另一個危險信號是俄羅斯和烏克蘭衝突對價格帶來影響,這些風險導致所謂的供應鏈正常化需要更長的時間才能實現。”
隨着整體經濟的強勁和勞動力市場的緊張,價格持續走高。美國3月份新增就業崗位43.1萬個,連續第11個月超過40萬個——這是自1939年有記錄以來最長的增幅。
高企且不斷上升的通脹數據加大了美聯儲今年繼續加息以降低物價壓力的壓力。今年3月,美聯儲自2018年以來首次上調基準利率。由於就業增長強勁,通脹遠高於美聯儲的目標,許多美聯儲官員表示,他們可能支持在5月初的下次會議上加息50個基點,而不是傳統的25個基點。
此前,對於3月的通脹數據,白宮方面預計,由於烏俄衝突導致能源價格大幅飆升,美國3月份的通脹率將會繼續飆升。不過巴克萊表示,如果報吿顯示核心通脹低於預期,可能改變美聯儲緊縮步伐的輿論,進而對美元產生負面影響。相反,超預期的通脹數據可能對歐元和G10大宗商品貨幣產生負面影響,但影響會“更為輕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