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年代是二戰後美國最「灰暗」的十年。
來源:堯望後勢
橫向對比來看,「滯」與「脹」成爲當時美國經濟的兩大關鍵詞,低增長、高失業、高通脹是常態。1)低增長:1970年後美國經濟擴張速度較過去20年明顯放緩,GDP同比由4.5%邊際降低至3.2%。尤其是,十年間美國經濟增速三次跌入負區間,更是歷史上從未有過的現象。2)高失業:70年代失業率較60年代顯著攀升,十年間失業率從未低於5%,平均失業率達6.2%,僅次於80年代(80年代失業率激增主要受初期沃克治理惡性通脹,貨幣環境劇烈收緊、聯邦基準利率升至20%以上、美國經濟「W」形衰退的影響)。3)高通脹:70年代的通貨膨脹水平爲二戰後來最高,10年間僅有3個月的CPI同比低於3%,平均CPI高達7.1%,較60年代上漲近5%。
橫向對比來看,70年代美國的經濟增速不僅低於發展中的新興國家,還低於老牌發達國家。1970年初至1979年底,美國GDP同比增速均值爲3.2%,不僅顯著落後於正處於高速發展期的新加坡、韓國,同樣還低於日本、意大利與加拿大等G7國家。
20世紀70年代,美國的滯脹現象可以歸咎於四方面因素:1)匱乏內生經濟增長的動力;2)日德崛起導致貿易競爭加劇;3)政府持續擴大財政開支;4)兩次石油危機等黑天鵝事件。
70年代美股:跟隨經濟週期波動,一波三折
70年代的美股是1920年以來最差的年代。截止1979年12月31日,道指上漲4.8%,標普500上漲17.2%,70年代美股漲幅爲1930s以來第三低,其累計漲幅僅高於包含大蕭條時期的1930s年代和包含次貸危機的2000s年代。此外,如果考慮剔除通貨膨脹後的實際收益率的話,70年代標普500的真實收益率爲虧損41.8%,是1920年以來美股最差的十年。
受經濟週期影響,70年代美股劇烈波動,市場整體呈N型走勢。該時期的美股走勢震盪,波動率大幅上升。根據Andrew L. Turner 和 Eric J.Weigel的測算,截至1979年底,道指(標普500)的標準差爲0.93%(0.86%),顯著高於50和60年代的波動率水平。我們可以看到該時期美股與經濟美國的週期存在非常明顯的相關性,所以頻繁變動的經濟週期使美股的波動較爲劇烈。
具體來看,根據市場週期和經濟週期,我們可以將70年代一波三折的美股劃分爲五個階段:
階段1:1970年上半年,美股延續了1969年的跌勢,道指與標普500的跌幅均在20%以上。
階段2:1970年6月至1972年底,道指與標普500漲幅分別爲61.6%、70.4%;71-72年年間,「漂亮50」領漲美股,2年時間內,美國「漂亮50」組合50只股票的算數平均漲幅是102%。
階段3:1973-1974年,通貨膨脹程度加劇,美股快速走熊,道指與標普500跌幅在40%左右;材料、電信與能源行業相對抗跌,房地產與工業板塊表現靠後。
階段4:1975-1978年,基本面復甦並維持繁榮,流動性先鬆後緊,美股「先揚後抑」,道指與標普500累計上漲30%和40%;房地產、工業與信息技術業領漲。
階段5:1979年,基本面與估值向下,但市場情緒回暖,拉動道指、標普500及納指全年漲幅達4.2%、12.3%、28.1%;房地產與能源行業領漲美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