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説,蔚來要做手機?
我的第一感覺,又是董小姐式的亂搞一通。不過,在蔚來的前面,兩位汽車界的大佬--特斯拉和吉利,前者是傳聞做手機,後者則是挑明瞭要做手機。
一家做,可以説他摸不着頭腦,但幾家都説做,相必不會空穴來風。實際上,電動車企做手機,也不難理解。
一是整個手機鏈產業已經非常成熟,要做出一款手機並不難;二是,作為電動車企,需要面對的,是智能、數字、數據、操控等多方面的需求與應用,而擁有自家產的手機,等於有了一個與自己汽車相匹配的隨身操控和數據終端,好處實在太多,可以避免數據外流併為己所用,車載大數據這個故事可以講得圓,可以自由開發與自家汽車相關的應用,可以隨時實現對汽車的操控,可以不必有求於以及受限於第三方,等等。
還有一點很重要,消費者對於手機的態度,大概率和PC一樣,只有能用就行,不會像過去那樣執著於哪個品牌,哪個系統,這是給汽車廠商的機會,搞不好以後還可以來個“買車送手機”,反正數十萬售價的汽車,手機那點錢,完全可以忽略不計,廠家送得出,用户也樂意收。
作為新勢力的帶頭大哥,蔚來一直都是聚光燈的焦點,這一次也算賺足了眼球。而回看蔚來的歷程,也堪稱神奇,第一家登陸美股的中國新勢力,一年後差點死翹翹,最後又奇跡般生還,並一路開掛,直到今天。
在滿是豺狼虎豹環視的汽車行業,殺出一條血路,蔚來有其為人稱道的地方,但在新能源汽車賽道減去擁擠,甚至開始內卷的當下,蔚來模式到底能走多遠?它又會不會真正成為中國新勢力最好的樣本?
01
路線之爭
説起中國新勢力,“蔚小理”是繞不開的話題,有意思的是,這三家新勢力雖然是同行,但路線卻是涇渭分明,小鵬主打智能化,理想務實到還在沾燃油車的光,先忽略,而蔚來則是一以貫之,執念於高端和服務周到。
汽車這個行當,不同於智能手機,統一化程度沒這麼高,歷史也證明,各家車廠都可以有自己的造車平台、造車技術,並藉此樹立獨家的品味、格調和形象。像奔馳寶馬奧迪,走的就是高端路線,而大眾豐田,則是高中低通吃,法拉利蘭博基尼保時捷則是專注於名貴跑車,還有勞斯萊斯賓利,只做皇家尊貴。
你很難説哪條路線好哪條路線不好,因為每一條路線都有成功者,同樣的道理,對於三家新勢力不同的路線,也應該有不同的結果。不過,汽車行業在燃油驅動過度到新能源驅動,由於數字化參與其中,變化可能是全方位的。
那問題來了,過去的燃油車時代的定律還適用嗎?
答案是否定的。
舉個例子,現在新能源汽車最大最有前景的智能化應用,是自動駕駛,而自動駕駛的核心有三樣,數據、芯片和算法。要實現自動駕駛,就需要最大限度地收集到各種場景的行車數據,這就必然要求售出足夠多的汽車,這點特斯拉做得最好。實際上,滿世界跑的特斯拉車都在為特斯拉公司免費收集路測數據,有了這些數據,開發人員就可以編寫各種自動駕駛程序。
因此,馬斯克的策略,就是開發出大眾化的車型,以低售價吸引用户購買,從而更好地完成路測數據收集,為將來的軟件收費打基礎,而軟件收費的最大好處,就是邊際成本下降很快,同時用户粘性非常高,是名副其實的長做長有生意,利潤率也是遠高於製造業。
從這個邏輯出發,蔚來的問題就來了,一直將高端掛在嘴邊的它,如何能夠解決路測數據的收集問題?
當然不行,或者説和特斯拉這類公司基本不在一個段位。原因很簡單,高端車的銷量高不到哪裏去,2021年BBA在中國的銷量範圍在70-80萬輛,這基本已處於飽和狀態,而同期的大眾、豐田的中國銷量分別為240萬、103萬。
車少,那行車數據的收集自然就不會多,對於開發人員來説,那是“巧婦難為無米之炊”。筆者曾經駕駛過三種新勢力,就操控來説,小鵬由於智能化程度較高,體驗感相對較好,另外兩家則相差不大,不過,就舒適度、安全性來説,蔚來和理想還是可圈可點,因為兩者都是SUV。
可能是明白其中的道理,又或者一開始的路線就已經不一樣,所以我們看到蔚來在自動駕駛、智能化方面,並沒有太讓人驚豔的地方,反倒是不斷在高端品牌塑造、營銷和服務上下足了功夫。
比如,蔚來喜歡把門店安排在高檔購物廣場,門店也是非常的高大上,各項服務設施應有盡有,把顧客寵上天,在售後服務方面,蔚來也是不惜下血本,最明顯的就是all in換電模式,為的就是讓用户免除充電過久的麻煩。相比之下,小鵬的門店更像OPPO、VIVO的門店。
可以預見的是,互聯網出身、擅長營銷的李斌繼續執掌蔚來,蔚來就不太可能在自動駕駛、智能方面做太多的投入,而只會在服務和營銷方面繼續不惜血本,這是李斌的基因,也是蔚來的基因。
02
換電也內卷
充電問題一直都是電動車發展的障礙,而常規的充電樁在電流速率方面始終有天花板,因為要充電快速,意味着電子在流經充電線橫截面的速度要很快,這裏就涉及兩種解決方案:
一種是充電線橫截面足夠大,等於説充電線要很粗;另一種就是對電力流動拼命加速。但這兩種解決方法有存在明顯問題,充電線太粗,就會很笨重,使用起來非常不方便,而如果電力加速太快,就會出現過熱、爆炸等問題,是安全的大挑戰。同時,兩種方法即使都能夠實現,還得看電動車本身的電池吃不吃得消。
至少在現有技術條件下,要想把充電時間等同於加油時間,還很難看到突圍機會。於是,產業界開始把目光投向換電模式,而關於換電的商業化前景,也是極具想象力,電池銀行、資產重複利用,甚至有將其和土地資產相提並論,認為一旦在這方面形成競爭優勢,有如佔據了最好商業地段的商鋪一樣,源源不斷地收租,一鋪養三代。
確實,換電模式的好處大家都看得到,技術上、商業上也能夠實現,這點無可否認,否則也不會有那麼多公司相繼加入換電陣營,最新的一家,是小鵬,如果算上此前的吉利、寧德時代,換電賽道正在從蔚來領跑,變得越來越多家參與其中。
理論上,越來越多的參與者參與到換電賽道,對於這個賽道的發展是好事,因為換電現在還處在很早期的推廣階段,這裏的邏輯就好像馬斯克當年慷慨免費送出特斯拉電動車專利一樣,雖然看着好像少賺了很多專利費,但也換來了越來越多的參與者共同推動電動車的發展,最後直接後者間接使得特斯拉突破燃油舊勢力的圍堵,併成功登頂全球第一。
所以,越來越多的公司參與換電,其實等於給蔚來做了背書:這個生意不錯,我們一起做大它。
但問題在於,先吃螃蟹的蔚來,能夠形成先發優勢嗎?
不太可能。
因為換電賽道本身的壁壘就不高,也很難形成所謂的核心競爭力,就像蔚來所做的服務一樣,看着好像不錯,但只要多投點錢,要複製並不難。從大的方向講,汽車這樣的實業,顯然和李斌出身的互聯網有很多差別,最大的差別,在於互聯網只要跑得最快,就有可能成為贏者通吃,雖然互聯網反壟斷陰影下,讓這個邏輯出現了變數,技術上仍然可以實現,但汽車業也好,換電賽道也好,基本不存在這樣的贏者通吃的邏輯,原因就在於數字化是虛擬的,只要加幾台服務器,多編幾行代碼,數據處理能力足夠大,理論上能夠觸達所有地方,但實體卻不一樣,佈局越大、越多,想要觸達的地方越多,投入就越大,如換電站,你要全國乃至全球每個地方都建一個,這裏邊的投入就大得驚人。
寧德時代做換電,很好理解,它也有天然的優勢,因為它自己生產電池,涉及電池的產業鏈它都很熟,而蔚來並不生產電池,這麼重的資產投入,又是什麼邏輯?如果僅僅為了解決用户方便,這手筆也太大了吧。
現在顯而易見的,是橫在蔚來頭上的一把刀:巨大的資本開支。搞不好還可能成為黑洞,不斷地吞噬公司的現金流,什麼時候可以看到效果,不得而知,但看看現在蔚來的換電站,才區區800座,和全國數十萬座加油站一對比,只能説革命尚未成功,蔚來仍需努力。
03
蔚來戰略究竟有沒有錯?
偉人説過,革命能夠成功,戰略方向決定了一半。
從蔚來這麼些年的經營情況,不難看出,它的戰略方向就是做好服務,説好聽點是重視用户體驗,説不好聽的,其實有點避重就輕。
因為從用户體驗上看,自動駕駛才是終極式的用户體驗,試想一下,開車對於體力精力的消耗,難道不比充電時間快慢要高?如果自動駕駛實現了,用户體驗難道不就大大提升了嗎?
當然,自動駕駛還很遙遠,現在正是深不見底的燒錢時刻,做不做得出來也很難説,若非是對技術有執念,如馬斯克,或者何小鵬之類人,又或者有大把錢和技術老本可以吃的英偉達、華為,相信很少人或者公司敢於進入自動駕駛賽道。
從務實的角度,可以理解蔚來的行為,加上互聯網出身的李斌,本身對服務和營銷就很看重,這點相比技術出身的何小鵬有天壤之別。直到現在,何小鵬仍舊在自動駕駛、智能化道路上不斷狂奔,而李斌則是一味地在服務上做功夫。
未來究竟誰能夠勝出,實際上就是兩條路線的對決,説得更直白一些,那就是智能化路線還是服務路線誰能夠勝出。
説到蔚來執意押注的高端路線,其實也是一言難盡,因為機會和風險都看得到。
説機會,中國確實在高端汽車方面乏善可陳,BBA、雷克薩斯、凱迪拉克、林肯、沃爾沃常年霸佔中國豪華車市場,按李斌的説法,這個市場一年有一萬億,只要佔5個百分點,就有500億,10個點就是1000億,如果達到BBA 20%的市佔率,那就是2000多億了,已經算是很大的生意了,更重要的是,以中國的汽車市場,出現自己的高端品牌是遲早的事。
但風險也很明顯,做高端汽車,不僅意味着過硬的技術,還需要大把大把地燒錢建品牌、做營銷、搞服務,哪個都得花大錢,而最大的風險,來自於對未來智能汽車重點的判斷,按照現在的佈局,蔚來在自動駕駛方面已經落後,未來大概率會使用第三方軟件公司的,隨之而來的,用上汽董事長的話説:第三方成了靈魂,自己就只是軀體。
04
結語
這一次,蔚來作為第一個傳出做手機的新勢力,好像有那麼一點想致力於智能化的味道,但究竟是真是假,還得等官方出來説幾句。
不管怎樣,蔚來的廠還在擴建,蔚來的銷量還會增長,業績也還會不斷向前,但蔚來的未來在哪裏?
是成為中國第一批高端車,還是成為沒有靈魂的軀體,亦或像董小姐那樣,造手機最後不知所蹤,不知道蔚來自己有沒有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