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來自:蘇寧金融研究院,作者:黃大智
近幾天,隨着基金四季報的密集發佈,“醫藥女神”葛蘭的中歐醫藥健康基金登上了熱搜。雖然全年跌幅超過了10%,但憑藉歷史的優秀業績以及對醫藥行業的長期看好,很多投資者越跌越買,截止到2021年末,葛蘭所管理的基金規模成功超越張坤,成為主動權益管理規模的第一人。
雖然醫藥行業當前面臨醫改的陣痛,行業表現不佳。但如果從長期來看,在人口老齡化及醫療服務需求的影響下,兼具科技與消費屬性的醫藥行業,無疑是一個標準的“坡長雪厚”的投資賽道,這一點無論是國外醫藥行業長期的發展,還是國內醫藥行業過去多年的發展,都足以驗證。
在A股中,醫藥也是上市公司數量最多的賽道之一,相關行業股票超過300只,總市值近7萬億。這300多家公司又細分為六大主流賽道,分別是化學制藥、醫療器械、中藥、生物製品、醫藥商業、醫療服務。其中的醫療器械、醫藥商業、醫療服務可以簡單看做是醫藥中“醫療”的範疇,而其餘的則是“醫藥”的範疇。
化學制藥是生物醫藥賽道中上市公司最多的細分子行業,化學制劑藥又可以分為仿製藥、創新藥、OTC 和普藥。其中仿製藥的特徵是毛利率較高、增長確定性比較強,研發投入很大,也是近年來醫藥行業投資中備受青睞的子行業之一。
整個化學制藥的上游便是原料藥(即API),是醫藥行業的基礎,將原料藥添加各種輔料進一步加工製成為藥劑,便成為人們日常口服或注射用的化學藥。很多大公司都是依靠原料藥成長為生物醫藥的巨頭,大名鼎鼎的輝瑞製藥便是如此,依靠青黴素逐漸成長為市值過萬億元的全球醫藥巨頭。A股中的新和成、普洛製藥也都是原料藥巨頭。
將原料藥進行加工的下一步,製成各種藥劑,又可分為仿製藥和創新藥。其中,創新藥是生物醫藥產業中最核心的賽道。但由於創新藥的研發投入巨大,技術和資本壁壘都非常之高,業界有一個著名的雙十原則,就是研發一款新藥平均要花費10億美金和10年時間。一旦研發成功,就可以享受專利保護帶來的壟斷性利潤,這也讓創新藥形成了非常穩定的護城河,是不可多得的稀缺投資賽道之一。不過,稀缺也往往意味着難度的提升,因此小公司基本無法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存活,做創新藥的公司也基本都是行業最龍頭的公司,也是最受市場和投資者青睞的公司。
而在藥物研發的過程中,涉及到的研發外包服務便是生物醫藥行業最火的CRO投資,CRO 細分行業主要分為臨牀、臨牀前和藥物發現三大領域,國內主要集中於臨牀前階段,也就是在實驗室條件下對候選藥物進行安全性評估的研究活動。國內龍頭企業如藥明康德、康龍化成也都在廣泛的佈局CRO的服務。
相比於西藥,中藥更具本土特色,主要是從動植物等天然物質中提取的,其中植物藥最多,這一點上和化學合成的西藥有本質區別。中藥可以簡單分為中藥材、中成藥和中藥飲片。中藥材是產業鏈的上游,將其進行加工合成後便是中成藥和中藥飲片。
中藥歷來都存在比較大的爭議,有人棄之如敝履,稱其為“千年騙局”,當然也有人把它看作是“華夏瑰寶”,從實踐效果看,中藥的作用是毫無爭議的,官方也給出了各種支持中藥發展的政策。
從近幾年國內醫藥行業的發展情況看,相比於過去,中藥已經走過了發展的“黃金時代”,中藥板塊整體利潤的增速不僅慢於生物醫藥板塊,也慢於化學藥行業整體的利潤增速。特別是中藥板塊中的處方藥,受到醫保控費的衝擊和“4+7”帶量採購的影響,給中藥行業帶來利潤的“醫保紅利”基本消失。
同時,從中藥新藥獲批數量來看,近幾年越來越少,這勢必影響中藥行業未來的可持續性。除此之外,在社會越來越關注醫療健康的情況下,中藥注射劑的安全性越來越收到關注,也極大的影響了中藥行業的未來發展。
因此,對於中藥板塊而言,未來的投資機會一定不是不是全行業的。無論是從市值還是上市公司數量,以及未來的發展預期,中藥整體也並不算是生物醫藥領域的核心賽道。對中藥的投資,則需把握其中的些結構性機會,如消費屬性強、品牌價值高的的稀缺產品。
生物製品是以天然的生物材料為原料的產品,生物製品可以分成疫苗、血製品、單抗、CART 療法等等。目前全球生物製藥仍處於行業初創期,是發展最快的高新技術產業,很多從互聯網行業創業後功成身退的企業家,也都投入到了生物科技領域的投資。但對於中國而言,目前還是處於跟隨者的階段,相關企業的技術實力和創新性,都有待實踐的檢驗。對於這類企業而言,重要的是識別其研發品種的獨特性和創新性。
在整個生物製品的細分子行業中,疫苗毫無疑問是市場份額最大,發展前景最確定的行業。特別是新冠疫情發生之後,疫苗的重要性已經不用多説。與國際相比,中國疫苗的免疫規劃整體仍處於追趕趨勢,有許多重要品種、新型品種,在國外已經納入免疫規劃,而國內市場滲透率仍舊不高或是空白,因此,疫苗行業仍有很大的增長空間。
同時,2019 年正式出台與施行的《疫苗管理法》,其中對疫苗研製、生產、流通、預防接種等多方面進行嚴格規定,明確鼓勵疫苗生產規模化、集約化,各主管部門也明確提出支持促進優勢企業做大做強,因此,疫苗長期增長的確定性是毫無疑問的。特別是HPV疫苗、流感疫苗、狂犬疫苗以及肺炎疫苗等,其市場空間極其廣闊。
除了疫苗之外,第二大類的生物製品則是血製品。血製品作為醫學中的一種基礎產品,其應用十分廣泛,如血液中被稱為“生命製品”白蛋白,廣泛用於治療失血、創傷、燒傷等;免疫球蛋白可以用來增強抗感染能力和免疫力,是重症新冠肺炎患者的重要注射品。而同時,血製品行業的供給受到牌照管控十分嚴格,因此行業內的龍頭公司如華蘭生物等,近幾年業績和股價都表現十分優秀。
單克隆抗體(單抗)則與創新要的研發具有一定相似性,但是單抗的技術要求更高。相比於創新藥,單抗的成功率較高,因此近年來單抗研發十分火爆,行業競爭格局更加激烈,是全球製藥領域中增長最快的細分領域之一。國內醫藥龍頭如君實生物、百濟神州、齊魯製藥等企業也都有自己的單抗藥物上市。
醫療器械賽道具體可以分為高值醫用耗材、低值醫用耗材、醫療設備和體外診斷(IVD)四大類。A股市場中,醫療器械也是在生物醫藥領域中,上市公司數量僅次於化學制藥的行業,醫療器械涉及到方方面面,涵蓋範圍廣,技術含量也有高有低。小到人們如今已經離不開的醫用口罩,大到去醫院看病經常用的的CT機、疫情期間火出圈的ECMO(俗稱人工心肺機),都屬於醫療器械的範疇。
從全球醫療器械市場的發展來看,行業已經進入成熟期,市場的競爭格局和增長穩都比較定,歐美日韓等發達國家對醫療器械產品的技術水平和質量要求較高,市場需求以產品升級換代為主。以中國為代表的新興市場,則是全球最具潛力的醫療器械市場,產品普及需求與升級換代需求並存,近年來增長速度較快。
不過,國內的醫療器械市場起步較晚,行業仍處於成長期,A股中除了邁瑞醫療一枝獨秀外,大市值的醫療器械企業仍然十分稀缺。
未來,隨着中高端醫療器械國產替代率的提升,以及技術的提升和相關上市企業數量的增長,醫療器械是少數市場空間大、增長高、確定性強的投資賽道。
從產業鏈的角度看,醫藥商業是醫藥產業鏈的終端,涵蓋醫藥的流通銷售等,直面醫院、藥店、消費者。在整個產業鏈中的價值佔比都較低,是一個競爭格局分散、議價能力較弱、利潤率較低的行業。
醫藥商業的本質是配送與融資,主要包括醫藥批發業和零售業。批發方面,上游是強勢的藥企,下游是強勢的醫院,規模的擴張只能依賴於醫藥批發企業自身的墊資,因此資金壓力較大,再加上利潤率普遍不高,因此並非是一個好的商業模式。
而在零售方面,則主要分兩種,傳統的線下連鎖和新型醫藥電商。A股中傳統線下的連鎖藥店包括老百姓、一心堂、大參林和益豐藥房。這些線下連鎖藥店與其他各類藥店爭奪線下市場,行業競爭態勢一直比較激烈,也並未形成穩定的競爭格局。
而除了這種線下的連鎖藥店外,相對而言新型醫藥電商的想象力則更加豐富,例如以阿里健康為代表的互聯網電商,雖然起步較晚,但發展速度更快,商業模式也更具想象空間。但受限於無法進行醫保支付等因素,線上醫藥電商的利潤率與線下連鎖模式相比並不理想。
在醫療服務的下,也有幾類市場空間較大且極具投資前景的細分行業。第一個就是前文提到的包含CRO在內的第三方臨牀服務(CXO),除了CRO外,還有CMO、CDMO等。這些被稱之為醫藥行業“賣水人”的CXO服務,幫創新藥研發的企業進行藥物研發和臨牀試驗,或者按照藥企的需求進行工藝、配方的開發以及定製化的生產。如果説創新藥研發的企業是淘金者,那麼CXO企業就是賣給淘金者鏟子的那個人。因此也是醫藥行業中的一個備受青睞的投資賽道。
第二個則是醫院,其中農公立醫院由於其非盈利性質,不具有投資性。民營醫院中最具代表性的則是通策醫療和愛爾眼科,二者一個被稱為“牙茅”,一個被稱為“眼茅”,也都是十年超過20倍的超級大牛股。
第三個則是體檢機構,目前國內體檢的覆蓋率僅有50%左右,未來隨着人們消費水平的提升和對健康的重視,體檢的市場空間是毫無疑問的。如美年健康等體檢類上市公司也曾是機構資金配置的“心頭好”,不過體檢行業技術壁壘低,行業門檻低導致近幾年競爭愈發激烈,利潤率並不穩定,行業的供求雙高增長,也並非算是一個盈利能力強的醫藥核心投資賽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