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urora A也叫做極光激酶A,是一個極具腫瘤治療價值,卻又沒被開發成藥的靶點。
Aurora A適用於治療RB1基因缺失的腫瘤患者,例如五年生存率不足10%的小細胞肺癌患者中,近60%都有RB基因缺失。對於RB1基因缺失的患者來説,Aurora A抑制劑通過合成致死,干擾細胞的有絲分裂,從而殺死腫瘤。
這一潛力靶點為何還沒被開發成藥?原因在於Aurora激酶有A,B,C三個亞型,通過過去幾年的研究,科學界意識到Aurora A抑制劑開發的痛點在於如何保持Aurora的高活性前提下,而不抑制Aurora B。這是因為同時抑制Aurora A和Aurora B將引起較大骨髓毒性,從而導致在臨牀上無法應用。因此,高選擇性的Aurora A抑制劑已經成為癌症藥物研究中的熱點。
目前在美國開展高選擇性Aurora A抑制劑臨牀試驗的企業只有禮來、Vitrac(項目從日本Taiho引進),而最近中國公司加科思(1167.HK)成為全球第三家將Aurora A抑制劑JAB-2485在美國推向臨牀的公司,計劃在美國開展實體瘤患者的I/II期臨牀。據瞭解,君境生物已在2022年11月向CDE提交這一藥物在國內的臨牀試驗申請。
禮來與後來者的探索,高選擇性是成藥關鍵
Aurora A的開發歷史從2008年開始,美國Millennium Pharmaceuticals最早將其推向臨牀,2008年4月,武田溢價53%,以88億美元的對價將其從美股私有化。在2008年美國金融危機的背景下,這宗高溢價收購直接帶動美股醫藥板塊整體上漲。武田推動這一項目的進度很快,但過程不算順利。截至目前,武田官網的介紹中已經沒有這一項目信息。
在武田宣佈終止Alisertib臨牀三期一年後,2016年禮來戰略收縮,將這一自主研發的小分子抑制劑賣給德國風投TMV旗下的生命科學七號基金,TMV隨即成立了一家獨立公司AurKa用於研發這款藥物。
兩年後,禮來在腫瘤藥物的早期研發領域進行戰略擴張,2018年5月以超過5億美元的價格收回這一項目,其中包括1.1億美元的首付款,4.65億美元的藥政里程碑及銷售里程碑。
在禮來之後,開發這一藥物的還有日本公司Taiho,2020年6月把臨牀一期的項目License out美國初創公司Vitrac Therapeutics,項目代號從TAS-119變更為VIC-1911。而在交易完成的同時,中國公司捷思英達從Vitrac引進項目的中國權益,目前正在中國進行肺癌、乳腺癌、卵巢癌、輸卵管癌等研究。
Aurora A一波三折的研發歷程背後,業界逐漸明白,高選擇性的Aurora A是成藥的關鍵。曾經很多公司研發Pan Aurora,既能作用於Aurora A又能作用於Aurora B,臨牀研究發現這類產品的骨髓毒性很強。後來業界發現做高選擇性的Aurora A,骨髓毒性會降低,選擇性越強,骨髓毒性越低。根據公開報道,目前進入臨牀的三個項目中,加科思的分子選擇性和禮來類似,均高於Taiho的分子選擇性。
加科思,本土生物科技公司的突圍
加科思一直對外強調“核心產品在美國IND的時間要做到全球前三”,此前SHP2抑制劑JAB-3068進入臨牀的時間是全球第二,這次Aurora A抑制劑JAB-2485在美國獲批臨牀,向市場證明了公司的戰略執行力。
加科思看重內部項目的聯合用藥,有相關研究表明,Aurora A和SHP2抑制劑有可能是解決KRAS G12C抑制劑耐藥的手段之一,加科思同時擁有自主研發的SHP2,KRAS G12C和Aurora A抑制劑,且三個項目均處於臨牀階段,日後有望通過展開內部的聯合用藥為患者帶來更多治療選擇。
商業化潛力是臨牀數據之外,衡量創新藥的另一個重要維度。
目前,全球市場中進入臨牀階段的兩家Aurora A抑制劑都經過一次交易。禮來的Aurora A交易金額為5.75億美元,Taioho的交易金額沒有披露。加科思有成功對外授權SHP2抑制劑的經驗,交易金額達到8.55億美元+商業化後的銷售分成,而賽諾菲與Revolution的同類項目交易額僅5億美元,加科思比同類公司高出近70%。
如果加科思的BD能力在Aurora A項目重演,那麼這一項目對外授權的價格有望超過6億美元,這意味着項目在研發階段,就能產生現金收入,對於研發階段的生物科技公司而言具有重要意義。
License out交易的關鍵在於項目質量,目前來看,加科思的項目進度全球前三,選擇性強,具有內部聯用潛力,這三大優勢或許能為加科思增加談判籌碼。至於能否在日後以高價對外授權這一項目還有待時間驗證,不過經驗證明,成功過一次的企業,往往會成功第二次。
根據加科思近期的投資者電話會,2022年-2023年有多個項目會在中美兩國申報IND,屆時,加科思預計有6-7個臨牀項目有望做到全球前三,其中包括三個還未披露靶點的項目,以及KRAS G12D和PAN KRAS,這為同質化競爭的中國創新藥行業帶來一道亮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