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正在瀏覽的是香港網站,香港證監會BJA907號,投資有風險,交易需謹慎
創新藥國產化步伐提速,核酸藥物、基因治療等賽道景氣度提升

本文來自格隆匯專欄:證券市場紅週刊,作者:郝淼

2022年伊始,醫藥板塊便在首個交易周呈現跌宕起伏態勢。疊加去年該賽道全年調整因素,當前申萬一級醫藥生物指數估值更是低於歷史平均值。醫藥板塊中的創新藥一直是大家關注的領域。但是經過長期調整和波動後,很多投資人在思考是否值得投資?如果佈局,究竟應該選擇那些細分領域?

創新藥國產化步伐提速

對於第一個問題,我們的答案是肯定的。從美股來看,生物科技指數長期大幅跑贏醫藥行業整體指數。1995年至今,納斯達克生物科技指數上漲29倍,同期醫藥行業整體指數上漲11倍。從長期看,基於生物技術的創新藥是值得長期關注的大賽道。

最近5年,新技術驅動新型藥物的研發與應用越來越密集,每年都有2~3款小核酸藥物獲批;截至目前,海外已有12款ADC(抗體藥物偶聯物)獲批,龍頭企業阿斯利康以60億美元從第一三共引入的DS-8201在乳腺癌中臨牀數據非常好,有望取代單抗在一線治療地位;而羅氏的雙抗年銷售額超過20億美元,強生今年也有一款用於肺癌的雙抗獲批。

雖然國內目前在基礎科研、轉化方面與海外有一定差距,但在政策端、資本端、人才端與研發能力不斷增強背景下,創新藥的國產化正在提速。首先,兩者之間差距在縮小。我們統計了中國企業研發第一個新藥上市時間和海外公司研發第一個新藥上市時間,中國創新藥上市與海外研發上市的用時差在縮小,2015年之前我們滯後6年以上,現在基本只滯後2~3年。

再看國內企業研發的產品數量,自2020年起,中國企業上市的創新藥產品數量在全球佔比為6%,居於全球第三位;但是在研管線數量,中國企業已經佔到13.9%,全球排名第二。而中國企業研發的新藥質量同樣過硬。首先,海外龍頭藥企已經開始向國內企業引進產品,例如天境的CD47單抗、信達和百濟的PD-1分別授權海外不同大型藥企。其次,國內新藥不斷取得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的快速通道、突破性療法等認定。其中百濟神州自主研發的BTK抑制劑澤布替尼,在多項加速認證的助推下,成為第一個在美國獲批上市的中國公司自主研發創新藥。

長期看好核酸藥物、基因治療和PROTAC

不過,創新藥領域技術迭代升級較快,而且賽道眾多,包括針對細胞外和細胞膜蛋白髮揮作用的抗體技術、通過細胞膜蛋白的介導發揮作用的CAR-T技術等。

從長期角度,在這些不同技術驅動的細分賽道領域中,我們更看好核酸藥物、基因治療和PROTAC三大領域。如果着眼長期佈局,也建議重點關注在以上領域已有研發儲備與臨牀應用的企業。

首先,核酸藥物領域,我們看好該領域的主要原因有兩點:一是,成藥空間比當下流行的小分子技術更大;第二,技術越來越成熟,初期核酸藥物只是用於罕見病,但是現在已擴展至常見病,包括高血糖、高血壓、乙肝的核酸藥物都已經在臨牀之中。目前國內已經有13款小核酸藥物和2款mRNA(一般指信使核糖核酸)疫苗獲批,分屬在11家不同的新型生物醫藥企業。

表1 國內企業核酸藥物生產情況

資料來源:PubMed、公司官網、嘉實基金

其次,基因治療方面,雖然現在主要是針對罕見病,但是基因編輯技術很有前景,可以實現特定基因的敲除和插入,而且現在可以用LNP(一般指脂質納米粒)遞送CRISPR/Cas工具(一般指一種原核生物的免疫防禦系統),所以基因治療將來的應用場景肯定能進一步拓寬。目前國內已有或正儲備相關技術與產品的企業有五家,這些企業在基因治療的應用方面各有側重,比如有的企業側重眼科治療,有的則已有臨牀試驗的血友病治療。

最後,PROTAC領域,該技術的成藥空間比小分子更大,且可解決小分子常見的耐藥問題。目前國內主要有四家企業在該技術領域的儲備比較突出,其中有的企業已經具有國際領先水平,例如某企業擁有全球首款進入臨牀階段的外用PROTAC化合物。當然這些技術都還需要時間才能進一步成熟。中短期上,抗體類藥物、小分子類藥物仍是國內創新藥最重要的線索,可以重點關注具有顯著國際化潛力的公司。

表2 國內企業PROTC藥物生產情況

資料來源:PubMed、公司官網、嘉實基金

究其原因,因為海外市場潛力巨大,主要的一點就是海外的價格具有競爭力。我們以PD-1為例,國產PD-1的年化費用現在控制在4萬人民幣左右,但是歐美市場PD-1年化費用在100萬人民幣,差了20~30倍。再比如癌症創新藥的月均治療費用,國內基本是5000~1萬人民幣,但是美國基本是5000~2萬美元。

2022年也將是國產創新藥國際化非常重要的一年。2021年幾款國產PD-1和國產BCMA CAR-T陸續提交了在美國上市申請,2022年也將陸續有是否通過FDA審核的結論。如能成功,這些產品將正式進入美國,分享海外市場;即使失敗,對國內企業也是一次鍛鍊。

表3 全球範圍內主要抗體與小分子類藥物情況彙總

資料來源:公司公吿、FDA、Thomson Reuters

關注uSMART
FacebookTwitterInstagramYouTube 追蹤我們,查閱更多實時財經市場資訊。想和全球志同道合的人交流和發現投資的樂趣?加入 uSMART投資群 並分享您的獨特觀點!立刻掃碼下載uSMART APP!
重要提示及免責聲明
盈立證券有限公司(「盈立」)在撰冩這篇文章時是基於盈立的內部研究和公開第三方資訊來源。儘管盈立在準備這篇文章時已經盡力確保內容為準確,但盈立不保證文章資訊的準確性、及時性或完整性,並對本文中的任何觀點不承擔責任。觀點、預測和估計反映了盈立在文章發佈日期的評估,並可能發生變化。盈立無義務通知您或任何人有關任何此類變化。您必須對本文中涉及的任何事項做出獨立分析及判斷。盈立及盈立的董事、高級人員、僱員或代理人將不對任何人因依賴本文中的任何陳述或文章內容中的任何遺漏而遭受的任何損失或損害承擔責任。文章內容只供參考,並不構成任何證券、金融產品或工具的要約、招攬、建議、意見或保證。
投資涉及風險,證券的價值和收益可能會上升或下降。往績數字並非預測未來表現的指標。
uSMART
輕鬆入門 投資財富增值
開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