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接連降準之後,本輪寬鬆週期之內是否還有降息的可能?這又會對資產走勢帶來怎樣的影響?我們不妨從過去幾輪寬鬆週期的變化中來尋找答案。
來源:李迅雷金融與投資
降準與降息,經歷了什麼?如果以準備金率和貸款利率的變化來刻畫貨幣政策的鬆緊程度,自2007年以來,我國共經歷了五輪週期性的降準-降息操作:
第一輪開始於2008年9月,爲應對全球金融危機的衝擊,央行貨幣政策轉向寬鬆,降準和降息同時開啓,力度是近幾輪中最大的一次;
第二輪開始於2011年11月,歐債危機衝擊疊加國內經濟加速下行,央行啓動貨幣寬鬆,2011年11月央行宣佈全面降準,距離首次降準半年後,央行首次降息;
第三輪開始於2014年4月,地產調控趨嚴使得經濟下行壓力加大,貨幣政策轉向寬鬆,2014年4月先進行定向降準,其後於11月宣佈降息,本輪寬鬆週期相對較長,直至2016年才逐漸結束;
第四輪開始於2018年4月,在中美貿易摩擦和投資增速放緩背景下,央行開啓新一輪寬鬆,前期以降準爲主,美聯儲開啓寬鬆之後,國內降息週期也隨之開啓;
第五輪開始於2020年疫情後,新冠疫情對經濟造成較大沖擊,政策迅速加碼支持,降準降息節奏較快,2020年1月初降準不久後,2月即啓動降息。
降息不會缺席,開啓需要條件。回顧過去幾輪寬鬆週期內的降準與降息:首先,政策對衝擊的響應速度往往很快,一旦國內政策收緊、突發災難或外部危機等對經濟增長的影響開始形成,就會啓動降準或者降息來予以逆週期調節。
其次,央行多數情況下或使用降準先行,除非經濟衝擊特別顯著的情況下才會很快啓動降息,一般來說,首次降準(不論是定向還是全面的形式)到首次降息可能會經歷半年左右的時間。目前尚未看到寬鬆週期之內只有降準而並無降息的操作。
從過去的經驗來看,降息開啓需要滿足一定的條件:一是經濟下行壓力持續;二是通脹壓力有所緩解;三是海外尤其是美國尚未處於加息週期。
最後,從最末一次降息後的貨幣政策操作上來看,降息很可能不是寬鬆的最後一站,往往會伴隨着一次降準作爲收尾,不過也有例外。
降息後如何進行資產配置?從歷次週期內首次降息後的資產表現上來看,短期股債商均有受益。但如果時間維度拉長至一個月以上,債券表現相對更佳。
從歷次週期內首次降息後的各類權益指數表現上來看,雖然降息開始一週內多數指數均能有所受益,但更長時間來看,偏成長風格的創業板指表現最佳,中小板指也有類似的情況,而滬深300和上證50表現稍有遜色。從歷次週期內首次降息後的各行業指數表現上來看,降息三個月後,醫藥生物、電子和傳媒等成長性較強的行業漲幅居首,而像金融、地產和週期板塊表現相對不佳,消費類板塊漲幅適中。
降息必要性上升,階段性機會開啓。當前降息必要性有所上升:一是企業成本壓力短期難以緩解;二是實際貸款利率或將反彈;三是美國還未真正步入加息週期。我們認爲,本輪貨幣寬鬆週期之內不會僅有降準,降息大概率不會缺席。如果央行開啓降息,則債券或將最爲受益,屆時收益率下行空間有望打開,而權益市場中小盤成長風格相對佔優。不過,隨着美聯儲加息的腳步越發臨近,國內降息帶來的將是階段性機會,也需要警惕後續風格調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