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正在瀏覽的是香港網站,香港證監會BJA907號,投資有風險,交易需謹慎
中再集團(01508.HK):淨利潤同比顯著增長,償付能力充足率保持高位
格隆匯 04-30 16:17

2021年4月27日,中國再保險(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舉辦了2021年一季度業績會溝通會,出席本次會議的有中再集團業務總監李明、董事會辦公室主任劉樹凱,及投資者關係團隊成員。

會議內容經整理如下:

一、盈利能力大幅增長

截至2021年一季度,中再集團(01508.HK)合併保險業務收入352.61億元,同比下降23.2%;淨利潤24.17億元人民幣,同比顯著提升。

具體到各個板塊來看,中再產險本級(不含橋社)保險業務收入83.35億元人民幣,同比提升9.2%。淨利潤7.6億元人民幣,同比提升215.8%。綜合償付能力充足率217%,同比上升8個百分點。

中再壽險本級保險業務收入106.25億元人民幣,同比下降40.6%,主要原因是去年一季度的數據基數比較高,淨利潤9.45億元,同比提升420.3%,償付能力充足率234%,同比上升15個百分點。

中國大地保險本級保險業務收入120.8億元人民幣,同比下降4.9%,淨利潤3.4億元人民幣,同比提升128.9%,綜合償付能力充足率349%,同比下降8個百分點。

二、短期波動不改長期向好

整體來看,中再集團保險業務收入似乎顯露出下滑趨勢。但細看之下,其實不然。

綜合細分板塊來看,不難看出中再集團合併保險業務收入下降,主要是由於中再壽險的保險業務收入下滑。而這主要是因為2020年一季度中再壽險抓住彼時的儲蓄型業務發展機遇,僅在第一季度便完成了儲蓄型業務的全年任務,導致該部分業務的基數較高,因而本年一季度相應收入增速存在下滑“假象”。如果剔除儲蓄型業務保費收入的異常情況,那麼中再集團整體的合併保險業務收入仍能保持平穩增長。

另外,伴隨着整個壽險行業由儲蓄型業務向保障型業務轉型的發展態勢,中再壽險也在順勢不斷優化自身的業務結構,其保障型業務佔比在持續上升,未來儲蓄型業務對其影響會變小。

繼續看各個細分板塊,可以看到中再產險作為集團的核心子公司,保持着穩定增長,保險業務收入和淨利潤均實現同比增長。這與中再集團深刻把握住行業趨勢息息相關。一方面,中再產險不斷提升非車險佔比,通過非車險更高的分保意願抵消車險分保費收入在車險綜改中的下滑趨勢。另一方面,中再集團充分發揮自身的數據優勢、地位優勢,實現了以巨災保險、IDI保險為代表的新興業務的迅猛發展。

再從國際視野來看,在後疫情時代,曾在疫情期間業績承壓的境外財產再保險業務逐漸恢復,並有望在疫情帶來的國際費率上升的背景下獲得更高收益。尤其是在收購橋社後,中再集團原有國際業務與橋社之間形成協同效應,推進更多創新業務開展。

再看中國大地保險,保險業務收入方面有所下滑,主要是受到車險綜改的影響,車險收入有所下降。但這是直保行業從車險向非車險轉型所必須經歷的陣痛,並且大地保險的非車險佔比逐漸提高,凸顯出公司保險業務收入長期動能。

與此同時,中再集團淨利潤同比大幅增長。其主要原因有二:一個就是中再集團把握住了這一季度的權益市場波動,及時地兑現了投資收益,同比利潤增加較大;另一個就是整體的承保利潤有顯著改善,主要是受到國際業務結構調整及費率上漲的影響。

更加值得注意的是,綜合來看,無論是中再集團本身還是各細分板塊,均保持着較高的償付能力充足率,折射出中再集團從上到下對於風險管理能力的重視。再保公司作為保險行業的最後保障人,風險管理能力恰恰是其行穩致遠的重要保證。

附:問答環節分享

Q1:一季度車險綜合改革對產險再保險的保費和承保費用有什麼樣的影響?以及對大地保險的影響是怎樣的?新重疾產品銷售不佳是否對保障型產品的銷售帶來影響,公司有哪些應對措施?

A1:從去年到現在,車險綜改情況已比較明朗。首先從保費的角度來看,行業單均保費下降約20%,但由於車輛總量增加,行業總體保費收入降幅約為12%。展望全年,因為綜改是從去年第四季度開始的,對今年的影響大概是三個季度。預計車險行業全年降幅是9%-10%。

利潤方面,總體上來看綜合成本率上升,其中賠付率顯著上升,不同的市場主體影響程度不同。大公司綜合成本率上升幅度較小,大概在2個點以內。中小公司的上升幅度較大,行業平均上升幅度大概在2個點左右。

大地保險大的趨勢與行業一致,車險增速可能比行業平均落後一些,主要是因為家用車佔比較高。綜合成本率跟行業第二集團基本上保持一致的趨勢。從效益方面來講,還是要把減虧作為我們發展的主方向,通過加大非車險的拓展,通過轉型,以客户為導向,“車+X”這種模式,努力減少車險綜改給效益上帶來的壓力。

今年一季度重疾險銷售不及預期,主要的因素有三個:一是春節的假期因素;二是舊重疾的炒作停售對客户資源的提前過度消耗;三是新產品迭代以合規更新為主,產品的同質化也比較高,創新特點不突出。

對於我們公司來講,因為我們在健康險多點佈局,包括重疾、醫療,未來還有長期護理等,重疾僅僅是我們其中的一類。目前重疾下滑對我們保障性業務整體暫時沒有產生很大影響。下一步我們主要是動態跟蹤市場的情況,通過分析銷售的訴求,客户的需求,幫助我們的客户加快創新。第二個是推動供給側的改革,特別是加大保障的槓桿,創新落地,推動服務融合創新,以提升新產品的服務屬性來提升吸引力。第三個要大力推進長期護理、老年醫療及創新產品的落地,進一步優化,進一步豐富我們健康險的業務線。

Q2:最近海外的疫情再起,相對於去年來説,會不會對公司本年度海外業務的綜合成本率、賠付率造成很大的影響呢?

A2:去年的疫情之所以給我們造成比較大的損失,主要的原因是疫情忽然發生、猝不及防。今年在續轉過程中,保險條款基本上疫情除外了,所以疫情後續賠付非常有限。去年發生的疫情在我們的準備金裏面已經充分體現,按照我們的評估準備金提取充足,也不會對今年的財務結果造成嚴重影響。

從續轉情況來看,我們的海外業務一季度的綜合成本率表現亮眼,改進非常顯著,哪怕跟以往年度2018年、2017年、2016年的一季度相比較來説,也是非常好的。如果三季度沒有很大的巨災,全年應該會有不錯的收穫。

Q3:農險的保費和綜合成本率增速上升比較快,這一塊業務的情況具體是怎樣的?中再本身的再保險和中農再之間的合作或者競爭關係是怎樣的?另外,中再有沒有涉及到長賜號的賠償。

A3:中農再成立以後,原來由我們中再經營的農共體業務基本上就結束了。也就是説中農再成立以後,政策性農險的分保基本由中農再接管,中再不再經營。我們跟中農再緊密合作,中農再每年一定比例的業務會分到中再,以換取和中再之間的合作、技術和數據分析。同時中再集團會加強商業性農險的經營。

農險仍處於快速增長階段,綜合成本率目前沒有異常情況,但農險巨災往往發生在6月份到9月份,要觀察到半年以後才能對今年農險的效益情況有清晰的判斷。

另外,蘇伊士運河事件對我們公司的影響應該説非常有限,大概是百萬美元級。倒是美國的寒流給我們造成的影響比較顯著。集團對寒流的損失也做了一個評估,並且納入了一季度的報表之中,在吸收了寒流的損失以後,我們一季度國際業務表現仍然非常亮眼。

Q4:能不能給我們介紹一下健康保險品類?另外,因為有一些品類好像遇到了一些壓力,不知道從行業整體的角度是不是屬實。

A4:健康險目前大體上分幾類。

一類叫重疾險,相當於傳統壽險以事件觸發作為賠付的條件。只要被保險人得了符合定義的重疾,公司就立馬按照合同的約定賠款,極端的情況下,投保的金額很大,可以給予上億的賠償。它的這種特點其實跟傳統壽險是一致的,只是傳統壽險以死亡作為觸發的條件,重疾以重大疾病作為觸發條件。

第二類是醫療險,其特點是補償身體恢復到正常狀況所需要的成本。這種特點跟財產險是相似的。所以這個不是越多越好,基本上以補償醫療費用為主。

第三類是失能收入保險,其特點是補償疾病或者意外傷害導致工作能力喪失期間的收入減少。

第四類就是長期護理。人到老了,失去了生活的能力,需要一個長期的照顧,需要一個護工,每天上門給他提供日常的生活的護理。

還有就是與這些保險相結合的服務類的,像特藥、體檢醫生、門診醫生等等。

個人來看,我比較看好醫療和健康服務,包括特藥這一類的。現在健康險的發展上,特別是醫療險的發展上,我們總體的看法是這樣的,目前醫療的資源絕大多數還是掌握在醫院的手裏。存在過度醫療、醫療資源緊張不平衡等問題。保險公司在這個體系中,相對來説比較被動,因為對患者數據的獲取,醫療本身是否是最經濟的、最恰當的,都不掌握在保險公司手裏。假設有一天客户資源掌握在保險公司手裏,由保險公司為客户尋找最優質的醫療資源,整個社會就是一個最經濟的方式。因為我們會通過市場化的方式,為客户尋找一個最切合治療也最經濟的一種方式來治療。同時客户需要的額外的門診、特藥也通過保險公司獲取,實現規模效益,所以在整個社會效益方面,是一個巨大的節約。

所以,對於健康險這一塊,我覺得未來發展的潛力還是非常大的,特別是國務院常務會議推動健康保險的發展,也包括長期惠民產品的發展,我相信後續還會有一些政策措施出台,從而推動整個社會的醫療環境方面向最佳效率改善。

Q5:惠民保方面的覆蓋情況是怎麼樣的?一般買的是超賠的覆蓋,還是按比例的賠付?

A5:惠民保是一種半商業半服務性質的,由地方政府主導,主要目的也是希望解決超出社保目錄以外的一些賠付。同時,要求簡單、易於理解、成本又不能太高。應該説這對整個社會是一種醫療保險意識的教育。通過這種方式,可以讓醫療保險這個概念一下子在全社會普及起來。

中再壽險是深度參與惠民保產品的,因為在條款設計、創新設計、控制成本這些方面,直保公司的數據量通常是不夠的,經驗上也是不夠的。所以我們通過這種服務的方式來幫助直保公司開發產品,也獲取相應的再保險保費,甚至也有一些網絡銷售平台會和我們合作。整體上他們購買再保險的目的主要是為了獲取一些技術和服務上的支持,因此,再保需求還是比較旺盛的。

這類業務一般是按比例分保,以技術來換業務的分保多數是按比例的。

關注uSMART
FacebookTwitterInstagramYouTube 追蹤我們,查閱更多實時財經市場資訊。想和全球志同道合的人交流和發現投資的樂趣?加入 uSMART投資群 並分享您的獨特觀點!立刻掃碼下載uSMART APP!
重要提示及免責聲明
盈立證券有限公司(「盈立」)在撰冩這篇文章時是基於盈立的內部研究和公開第三方資訊來源。儘管盈立在準備這篇文章時已經盡力確保內容為準確,但盈立不保證文章資訊的準確性、及時性或完整性,並對本文中的任何觀點不承擔責任。觀點、預測和估計反映了盈立在文章發佈日期的評估,並可能發生變化。盈立無義務通知您或任何人有關任何此類變化。您必須對本文中涉及的任何事項做出獨立分析及判斷。盈立及盈立的董事、高級人員、僱員或代理人將不對任何人因依賴本文中的任何陳述或文章內容中的任何遺漏而遭受的任何損失或損害承擔責任。文章內容只供參考,並不構成任何證券、金融產品或工具的要約、招攬、建議、意見或保證。
投資涉及風險,證券的價值和收益可能會上升或下降。往績數字並非預測未來表現的指標。
uSMART
輕鬆入門 投資財富增值
開戶